試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其對策

學識都 人氣:4.98K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障礙 成因 對策

試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其對策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主要來自社會環境影響、家庭及學校教育不當、學習與就業壓力、戀愛交友的矛盾衝突、經濟壓力及個人心理素質的缺陷,需要發揮大學教師及學工專職幹部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特別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與輔導,大學生自身也要做到自我優化。

進人21世紀,80後、90後一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馬加爵事件再次敲響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警鐘。大學生充滿對未來的憧憬,但面對社會發展、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內心衝突的壓力與挑戰,他們的心理變化明顯,不同程度地存在強迫、偏執、敵對、抑鬱、敏感、焦慮等心理問題,表現出苦悶的情感與心境,如煩躁不安、神經過敏、興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失望悲觀甚至死亡的想法,嚴重者甚至會引發精神疾病。近年來患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多,據調查,某省屬高校3000多名新生中有心理問題的佔30%,比較嚴重的佔12.4%。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成長的客觀需要,維護和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1.外部環境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隨着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網絡時代的到來,新事物、新觀念日新月異,給傳統價值體系以很大沖擊。網上垃圾、賭博、黃毒與色情等消極因素的泛濫,使大學生易受不良信息的誘惑,以至沉溺其中。封建迷信思想、邪教、僞科學藉助網絡製造混亂,無情吞噬着自控力、識別能力不強的大學生,使其價值觀念、行爲規範發生動搖,產生心理偏差和失衡。社會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徵的負面效應(如傳統文化要求人的喜怒不形於色等)、內傾性國民性格等使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先天不足。社會不良風氣和思潮的侵蝕在大學生身上會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他們很難對人生價值、幸福生活等系列問題達成共識,無法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新的學習任務、生活環境不能很快適應,面對人際交往的日益複雜化、社會化、功利化,他們看不慣世風又無力改變,陷人自我封閉的孤獨境地,從而謹小慎微、害怕交往、行爲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