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及對策探析

學識都 人氣:2.74W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障礙;心理健康

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及對策探析

論文摘要: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本文結合筆者工作經歷,探討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從現階段農村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分析着手,探究其產生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企盼能引起廣大教育學者和中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當前.在我國建設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農村教育事業再度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建設新農村,關鍵要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特別是要改革和發展農村中學教育。探討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改革和發展農村中學教育的應有之義。然而,目前學界對該問題尚未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爲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同時也爲了解決農村中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在縣級中學從教多年的經歷,以及對該問題較長時間的系統觀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對策,以期引起教育界和理論界的關注,同時也希望對培養未來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農村後備人才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農村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

    許多農村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困惑,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和幫助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每年農村新生進入大學以後所出現的大量心理問題就是有力的證明。心理障礙是指介於神經症與一般心理之間的異常心理狀態,包括人格障礙、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調和心理危機等等。農村中學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障礙:

    1、自卑心理。荷蘭家斯賓諾莎曾說過:“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農村中學生常常有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不能悅納自己,自慚形穢,認爲自己低人一等,心靈籠罩上永不消散的愁雲;他們缺乏自信心,優柔寡斷,缺乏競爭意識,在同學面前拘謹、緊張,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2、自閉心理。一些農村中學生因爲家庭生活拮据,成績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個人天地裏,不願意和別人溝通,不願意祖露自己的心扉;他們常常揹着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社會適應性不強。另外,有的學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爲是、孤芳自賞,因而滋生孤獨和鬱悶。

    3.厭學心理。厭學是學生迴避或厭惡學習的內在反應。筆者對某中學高中二年級來自農村的80名學生進行的結果表明,有25%的學生有厭學心理,有2%的學生逃學。這類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他們缺乏認真、刻苦、勤奮、鑽研的精神,造成學習上的心理障礙.出現厭學心理,並在其誘導下,心理矛盾重重。有些學生基礎差.學習效果不好,進而對學習冷漠無趣。

    4.懼怕心理。就農村中學生羣體來說,存在着優等生懼怕同學競爭、中間生懼怕掉隊、後進生感到前途無望等現象;他們優慮升學,恐懼考試,認爲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缺乏勇氣、膽量和信心,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有這樣一位來自農村的高二學生,每當學校舉行重大考試時,他就會對老師家長說頭痛,可能得了什麼病,爲此不參加考試。後經老師仔細盤問,他道出了真相:“我各方面都很無能,如果考得很差,就更證明我不行。我害怕失敗,心裏很痛苦,所以不能參加考試。”可以看出,正是嚴重的懼怕心理使他們出現了逃避考試的異常行爲。

    5.迷惘心理。中學生正處於生長髮育的高峯期,心理髮展錯綜複雜,他們追求成人感、獨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標,但這些心理目標與現實生活中的依賴性出現矛盾;他們處在青春萌動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心和神祕感,而自己的自卑與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又不允許他們去付諸行動,如此導致朦朧狀態下的盲目和迷惘。由於迷惘,他們經常精神萎靡不振,進而形成心理障礙。

    此外,農村中學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賴心理、無助心理、逆反心理、偏見心理、猜疑心理等等。限於篇幅,這裏不再詳述。

    二、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總體而言,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非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教育方面的因素.重點是教育方面的因素。

    (一)非教育因素

    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非教育因素是因爲他們處於農村這個大下而形成的各種因素。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發展滯後、落後等是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的間接導因。此外,農民居住分散、不便、通訊不暢、觀念陳舊、接受新事物差等也是致使農村中學生產生自卑、自閉、厭學、懼怕與迷惘等心理的重要原因。如有的同學由於家裏經濟拮据或父母沒文化而感到自己很寒酸、出身低等,害怕遭到別人笑話。

    (二)教育因素

    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教育因素包括社會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學校教育因素等。

    1.社會教育因素。當今社會正處在變革的時期,競爭愈來愈激烈,人際關係也顯得複雜了,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教育因素便越來越多。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狀,單純的農村中學生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往往是去其精華、吸其糟粕。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影響着學生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扭曲了不少學生的心靈。如升學“走後門”拉關係等不良風氣,在學生中產生極壞的影響,他們錯誤地認爲“學與不學,學好學壞一個樣”。由於長期缺乏動力,消極被動地學習.“厭學,}L理就逐漸產生。此外,近年來隨着家電的普及和各種淫穢、兇殺等不健康錄像製品、不潔書刊的泛濫,學生接觸社會傳媒不良信息的機會大大增加。面對那些生動可感的形象或情節,他們往往在“愉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而現實與幻境之間的.差距,讓他們常常陷於迷茫與無助的心理掙扎之中。

    2.家庭教育因素。農村學生家長文化層次低,沒有心理健康的意識,而且有不少父母壓根兒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養問題。由於父母對心理教育的忽視和無知,導致了孩子的心理髮展與智力開發嚴重失衡。與此同時,農村學生父母對孩子不良的言傳身教、賞罰褒貶等對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選擇性的中學生來說,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少家長擺脫不了小農思想的左右,實施所謂“爲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教育,或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爲人生信條,導致學生形成自閉的心理,進而成爲心胸狹隘的人。有些農民家長不懂家庭教育規律,或期望過高,或動輒訓斥,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每當孩子考試失敗或不能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時,就會大發脾氣,極其嚴厲地加以批評:  “你怎麼這麼笨!”;“真沒出息,看來我們的心血白費了”;“你也不學學X X X,你要是有人家一半的頭腦也行啊”。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具有強烈、敏感自尊心的中學生來說,容易迫使他們會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並逐漸相信“我真的不行,我不如別人”,從而陷人痛苦的自卑與自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