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73W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

在圓的認識這一節課中,由於是一節起始課,我特別注重了孩子們對知識的體驗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如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於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發現圓的一些特徵;通過觀察、比較,自主看書,發現同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也相等,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教師適時引導,使學生懂得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同時學會了觀察、實驗、操作、發現等學習方法。

另外,這節課中我也注重了培養孩子們應用知識的能力。如提問車輪爲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機演示自制教具車輪,讓學生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

不足之處:在本節課畫圓的部分,沒有在黑板上示範圓的畫法,因此並沒有規範學生對圓的畫法的認識,學生並沒有一個直觀的感覺,沒有創設出一個理解的空間。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2

教學設想:

本節課我選爲了參加區的競賽課,通過三次試教,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認爲本節課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把握。

一、從生活中提煉對圓的認識

數學與我們生活是緊密聯繫的,通過設計先讓學生欣賞帶有圓形的圖片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圓,再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圓感知圓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圓與我們其他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明白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從而得出圓是由曲線圍城的其他平面圖形是由直線圍成的。

二、在實踐操作中,感悟在紙上用圓規畫圓的優點

課前讓學生準備帶有圓形的物體和圓規,讓孩子們在自己實踐操作中充分體驗用圓形物體畫圓與圓規畫圓的區別,再充分讓孩子們說,在交流中得出用圓規畫的優越性以及使用圓規畫圓的正確方法。

三、指導自學,交流對圓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我們知道畫圓,那麼怎樣來介紹這個圓,數學上是不是有專門的數學語言來描敘了”讓學生帶着這樣一個問題去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交流時充分讓孩子們說,使他們對圓心、直徑、半徑認識並結合在自己所畫圓的中找圓心、半徑、直徑。在實際操作經歷中對概驗的理性認識,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順水推舟提升對圓特徵的瞭解。

四、探索圓其他方面的特徵

課前給學生準備一個圓,讓學生找出這個圓的半徑、直徑、圓心。可以說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亮點,圓不是自己畫的怎樣來找他各部分名稱呢?孩子們要經歷思維的碰竄會努力的想辦法來找,這時老師鼓勵他們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們獲得成功的喜悅。

五、巧妙設計練習,豐富學生對圓的認識

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與生活,設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發現更多生活的小祕密。

課後反思:

1、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感悟體驗,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課要讓學生“動”起來,要在動手中體驗與感悟。但這種“動”是有目的.的動,是爲了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與活動經驗的動。這節課安排學生在畫圓時感悟與體驗,正確地把握了教學手段與目的的關係,關注了學生的數學思考,並創設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動和內在的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加深提煉的,數學知識的形成只有在學生的深刻感悟體驗中才能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的本身就是要經歷感悟體驗到昇華。

2、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數學課要有“數學味”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安排在認識圓以後讓學生利用老師發的圓片探索圓的特徵,比老師直接傳授要深刻理解。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數學課要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

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老師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要機智、靈敏同時還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預設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課堂的生存問題。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教學功底。

4、數學課要讓學生“活“起來,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借別人的班上公開課,首先存在的是上課教師要與學生的溝通,怎樣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對上課的老師有個良好的印象,課堂上能與老師很好的配合?

(1)作爲教師首先要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評價與鼓勵。

(3)適時關注學生的生存找準“支點”靈機應變適當調整教學環節。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3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麼發現。

生:我把圓片對摺了一下,發現了一條摺痕,這條摺痕把圓片平均分成了兩個半圓。

師:同意嗎?

(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這時有一位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不光發現了這條摺痕可以把圓片分成兩等份,而且我還發現他是圓片中最長的一條摺痕。

師:是這樣的嗎?你們認爲呢?

(大多數同學面露疑惑,只有幾人表示贊同。)

師:你們想不想通過自己動手來弄清楚這個問題?

生:想!

(學生分小組,邊折,邊量,邊討論。)

師:你們是否同意他的發現?

(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但有一個學習小組意見不一致,他們推選一名學生做代表。)

生:經過我們小組研究,我們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我們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圓,通過測量比較,確實也發現了對摺後所得到的摺痕是圓片中最長的摺痕,但同時我們還發現它不止一條,而是有很多條跟它一樣是最長的。

生:對!對!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學生興奮地附議着)

生:我還有補充。這些長度一樣的摺痕,方向不一樣,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們都交於一點。

(這一發現也馬上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同。)

師: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這出來的這些最長的摺痕線段,卻都交於一點,這是爲什麼呢?

(同學們面面相覷。這時又有一位同學站了起來。)

生:我猜這個交點可能是圓的中心點。

師:爲什麼呢?

生:……(搖頭,沉默了一會兒)老師,能讓我用尺子量一量嗎?

師:當然可以!你們想不想量一量,驗證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學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樂乎。)

生:通過動手測量,我發現這個交點就是圓的中心點。因爲由它到圓邊上的距離處處相等。

師:是這樣的嗎?

(同學們都表示發現了同樣的現象。)

生: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圓的這個中心點把每條最長的摺痕線段都平均分成了兩條長度相等的短線段,而且所有的這些短線段都一樣長。

(這一發現也立即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贊同。)

反思:

1、教師的“無爲”成就了學生的“有爲”

整個過程中,教師語言很少,教師曾雄霸課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個性張揚,地位凸現。當學生從現象中生髮出難解的問題時,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問題又“妙傳”給了學生,由學生自主地經歷解決問題的探尋過程,品味着探索着“痛並快樂着”的感覺,豐富了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感體驗。學生儼然已成爲學習活動真正的“主角”;自主地發現、質疑、探究、釋疑、自主地猜想、驗證。整個過程只見學生或摺疊測量、或比較觀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現象大膽猜想、或依據操作據理力爭……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靈光閃現,靈感在交流中碰撞迸發。然而,如果沒有教者的“無爲”隱退,又何來學生的“有爲”展示呢?

2、教師精於“助攻”,讓學生浸染數學思想

當有一名學生髮現直徑“都相交於一點”這一現象時,教師並沒有急於作出評價,而是以此爲契機,作出了一個漂亮的“助攻”提出問題“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折出來的最長的摺痕線段都相交於一點,這是爲什麼呢?”由個別推及一般,由現象質疑,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發展。它不僅僅是成功地解決了一個知識點的問題,而且讓學生在經歷從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切身地體驗到作爲發現者的成功感、滿足感與幸福感。儘管這樣多花了一些時間,但其價值是直接“告訴”所遠遠無法企及的。

3、“小組合作”不是教師個人意願,而是學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兩年,“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被大力宣揚,甚至成爲“評優課”、“公開課”必須具備的硬性要求,以至於不少課堂上合作交流不斷,不論問題難易、學生意願,一律“小組合作”,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沒有處理好各種學習方式之間的關係。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各種學習方式各有自己的優勢,只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作用。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發現對同一難題,有的學生採用獨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最終都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可見,學生依據自身的能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一節課裏,教師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要求或暗示學生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而是滿足學生的自主需求。這也是符合新課標關於“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的要求。

當然,學生能否真正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幫助。我想,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落實到平常的“家常課”中。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4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爲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悅,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爲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爲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裏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