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中的文化基因及其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學識都 人氣:2.26W

摘要: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積澱了所使用民族的文化基因,因而形成了今天精彩斑斕的語言世界。由於語言承擔着傳遞信息和傳承文化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的職能,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宜將文化闡釋同語言本體教學有機結合,以便收到更好的學習與教學效果。

語言中的文化基因及其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語言的形成與職能 文化基因與語言教學 社會背景與歷史傳統

引言

語言是人類創造的,是一定民族精神創造活動的結果,是社會的產物。它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而交流的信息和反映的兌現又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生活背景和歷史傳統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積澱了使用該語言民族的文化基因,因而形成了今天精彩斑斕的語言世界。語言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一部分。由於語言承擔着傳遞信息和傳承文化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的職能,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將文化闡釋同語言本體教學有機結合,以便收到更好的學習與教學效果。

一、語言中的文化

語言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經過了攀樹的猿羣(猿人)、正在形成中的人(原始人)、完全形成的人(智人)三個階段。正在形成中的人,已從樹上下到地面,能直立行走並使用石塊、木棒等天然工具,但還不能製造工具。在長期的集體勞動過程中,“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了”,迫切需要一種能夠交換信息和表達思想的工具,於是語言就應運產生了。人類的語言“一開始就是有聲語言”,是一種以音位爲基礎的高效、可重複利用的“層級裝置”,這與其他動物的“語言”存在着天壤之別。

人類的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而交流的信息和反映的兌現又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生活背景和歷史傳統基礎之上的。由於作爲思維主體的人社會背景和歷史傳統不同,不同人羣對客體的反映方式也會不盡相同,思維的.結果(思想)也會有所不同。作爲人類交際工具的語言,是一套音意結合的符號系統,它不僅是不同人羣選擇性的結果,其中還積澱了特定的文化基因,所以,語言既是人類思維的成果也是人類思維成果的物質載體。正因如此,各個人羣對語言音義符號的選擇差異和其中的文化基因差異就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模態,於是也就形成了後來精彩斑斕的世界語言地圖。

積澱在語言當中的文化基因,可以從兩個層面上加以分析。一種是“器物”意義上的,表現爲某種語言當中含有大量反映特定人羣社會背景與歷史傳統的詞語系統。例如,滿――通古斯語族諸族羣居住在中國、俄羅斯和蒙古國等地,包括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埃文基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烏達蓋語、奧羅語等,由於這些民族曾長期從事過漁獵活動,其詞彙體系中就有很多表達特定生產生活方式的詞語,如鄂倫春語中關於漁獵、採集及飛禽走獸、山川河流、貂狐參蘑等方面的詞語就特別繁多並區分細緻。

語言中的另一種文化基因反映在“精神”層面上,使用某種語言的人羣已將自己的文化心理烙印在語言體系的各個層級上,滲透於語音、詞彙、形態等語言次範疇之中。仍以上述爲例,通古斯諸民族屬於漁獵型社會(使犬、使鹿、使漁),於是,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就使得這些民族在語音方面與農耕型社會(使牛)的漢族語音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語言裏親屬稱謂語是表示人們血緣或婚姻關係的一套詞彙系統。當今世界的各種語言中,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的親屬稱謂系統,大致包括父系、母系、姻系和類親等稱謂。親屬稱謂語,作爲語言中的基本詞彙相對穩定,反映着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等特點,因而語言當中親屬稱謂語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其文化的基因特徵更強。因爲親屬稱謂語系統的文化基因不僅體現在詞彙的數量、意義方面,也滲透進了語言意義的最深層義素(義位)上。譬如,由於中西方傳統文化與歷史發展的差異,漢英兩種語言在親屬稱謂語方面的民族特色就有很大差別。

相比而言,英語中親屬稱謂語的輩分拉的近,因而詞語數量也更少。從表現風格方面來看,漢語親屬稱謂語顯得詳盡具體,英語親屬稱謂語則簡潔而籠統。漢語親屬稱謂語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血親和姻親、輩分和長幼界限分明;英語的親屬稱謂語則是大體類分,父系和母系親屬界限不分明,血親和姻親不分別,有時長幼和性別也籠而統之。每種語言由於所依託的文化背景不同,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之後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親屬稱謂語系統,但其中都積澱着政治、經濟、宗法、道德倫理等文化基因。

二、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工具。由於不同區域的文化差異造就了不同的語言類型,這也爲語言的習得提出了挑戰。在當今“地球村”的話語環境下,隨着人們與外界的交流,非母語的語言習得正在變得越來越受重視。

要學習掌握好母語之外的語言,就必須要了解這種語言中的文化基因。對一個學漢語的摩洛哥人說某人是“一個搖羽毛扇子的人”,他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得有一些中國文化背景才行。所以,想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須要了解蘊含在語言當中的文化基因,這樣才能深入掌握語言本體並體會出其魅力與韻味。而在外語習得的過程中缺少了對文化基因的領略,學與教的效果就會大受影響,可能除了僅能適應日常的交際需要外,難以涉足文化人的腦力活動範圍,甚至連一般的日常交際需要也難以實現,因爲語言文化中包含着信仰、道德、法律、風俗以及許多未明文規定的行爲規範和使用規則。語言中的文化是本族語者在成長過程中不自覺而潛移默化地學到的,已經融化在血液中,鑄進了靈魂裏。因此,要深透掌握一門語言就不僅是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問題,而是基於文化的語言使用規則上的問題,這也正是外語習得者與本族語者之間最難逾越的“知識溝”。

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雙方都想要理解對方話語的意思,因而要根據情景語境和文化背景進行推斷,也就是說交際雙方要利用自己掌握的語言知識理解對方句子的意思,用語境知識來解讀對方的話語含義。假如此時單方或雙方不瞭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就難免會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誤解或誤會。在語言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相關文化知識的人或許能理解情景語境,但這種理解是有侷限性的,即使理解了話語的字面意思也未必知道爲什麼是這個意思,最後還是不明白對方話語的含義。因此,在語言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把文化語境作爲語言習得的重要內容,只有在文化語境中被對方理解了,交流纔會有意義並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