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07W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1

《認識鐘錶》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爲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 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

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於鐘錶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知道我家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2

《認識鐘錶》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八單元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爲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能立即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於是,我利用課件,製作了一個猜謎語的遊戲,學生非常感興趣。課件聲音一停,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要回答。課的開始營造了一種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爲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指一指學具鐘面上的時針、分針,並說一說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認一認整時,撥一撥整時,寫一寫整時,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的思想。

3、鞏固練習設計有層次、新穎,首先是基礎練習,進一步鞏固全班學生對整時的認識,其次出示書上情景圖,請小朋友說一說小明愉快的一天,他什麼時刻在做什麼?待所有時刻都說完,隨機提出一個問題激發矛盾,讓學生自由討論並彙報結果。爲什麼小明7時才起牀,6時卻在看電視?隨後教師說一個時刻讓小朋友用動作表演此時自己在幹什麼?讓小朋友對自己一天的活動有個大致的瞭解,最後再讓他們自己回去設計週日一天的活動和時間安排,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課的結尾,我利用課件,伴着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非常感興趣,爲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情感上的鋪墊。

本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平常操作實踐的活動較少,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個別學生無所適從。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有待加強。

2、板書和語言都有待進一步規範,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夠及時,如請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整時,學生寫得很漂亮,老師應及時做出評價激勵學生。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自己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真正做到有效課堂,這樣纔會使學生愛數學、學數學。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3

一、動畫片導入。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熊二遲到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進行了按時、守時、惜時的教育,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出鬧鐘是鐘錶王國中的一員,從而揭開認識鐘錶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時間稍微有點長,後來經王老師建議將猜謎語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自己猜並說明理由,可以加深學生對鬧鐘作用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己觀察鐘面,自己發現總結有12個數字、有分針和時針、怎樣區分分針和時針等等。在學習整時的第一種表示方法時,先讓學生說一說幾個鐘面上的時刻,再觀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整時的方法。在學習用兩種方法表示整時時,我是設計學會一種方法後隨後進行練習,中間有“撥鍾比賽”“猜謎語”等穿插其中勞逸結合,整個過程學生的參與性很高。在評課的過程中王老師也給我提了一個小建議,在“撥鍾比賽”里老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撥一個時間學生共同猜整時,然後同桌合作,對方說一個時間同桌撥出來,對方播出一個時間同桌說出時間,這樣更能增強同桌合作交流的機會。

三、課後作業。

我設計的意圖是希望每個學生能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的好孩子,所以我每個孩子發了一份小的時間作息表,上面有幾時按時起牀、按時吃飯、按時寫作業、按時休息,學生自己填寫後可以遵頊這個作息表,做時間的小主人。這個作業設計獲得了王老師的肯定。但是在佈置作業的時候應該跟孩子強調時間寫整時,這樣的話就跟本節課密切聯繫,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四、在一些細節的設計上還需要注意。

例如:時針和分針的順時針旋轉,學生手裏的學具表齒輪向上撥動,指針是順時針旋轉,在講的時候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是的個別學生對於順時針分的不是特別清楚,我應該先在講臺上進行多次演示,再讓學生進行示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時針的意思。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我還需要注意細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多設計一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跟同桌合作交流的環節,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小主人。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4

《認識鐘錶》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錶)然後出示了鐘錶店裏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着,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並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着,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錶,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後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後,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瞭解電子錶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後,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並能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後,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爲我們的孩子對於鐘錶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纔會出現上述問題。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1、進一步認識鐘面。2、出示活動鐘錶(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4、讓學生回家試着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後,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於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