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1.09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

“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異中求同,最後概括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2

鐘錶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大街小巷都有,家裏也有,但對於認讀鐘錶,畫指針,對學生卻是無從記起。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爲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可取之處:

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我利用精美的課件,通過小朋友喜歡的藍貓入手,把大家帶入鐘錶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新課的學習中,始終讓藍貓陪伴小朋友一起學習,當學生學的好時,讓藍貓來表揚他們,這比老師的表揚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爲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 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不足之處:

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反思:

學習鐘錶不僅是靜止的圖片,也要會認識真實生活中的鐘表,這就需要平時生活中的多觀察,多練習了。想讓孩子真正掌握,還需課後的大量實踐。在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讓數學應用於生活。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3

《認識鐘錶》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積極探討,總結規律,但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知道分針指向6,不知道時針到底應指向哪裏。

下課後,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己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於重視分針指向哪裏,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該指向哪裏,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可以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並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並自己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紮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4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資料。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後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

一、利用生活經驗

鐘錶在學生生活中就應是隨處可見,十分熟悉的東西。因此,抓住學生對鐘錶的已有認識,從一開始的謎語導入,到你明白鐘面上有些什麼,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並逐漸規範數學用語,比如學生交流的長針、短針,生活中常說的幾點鐘等。在認識幾時後,請學生根據畫面及所示的時間用完整的話說說“在什麼時候的幾時小朋友在幹什麼”。使學生掌握比較嚴謹、規範的數學語言,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繫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認鐘錶》的設計着力體現了這一理念。個性是學習大約幾時時,透過小明和媽媽看電影這一事情,明白“快到7時”和“7時剛過”都能夠說成是“大約7時”。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學生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學得也個性認真和投入。最後的“鐘錶修理匠”練習,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數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動口、動手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和大約幾時,並能根據相應的時間在鐘面上撥出來。因此,在教學時個性注重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教學中採用多種形式,如老師說學生撥,老說撥學生說,同桌合作一人說一人撥等。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並能歸納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三、巧設兒歌點題

在新課結束時,我把整課的資料概括提煉成了一首兒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孩子們很是喜歡。

叮鈴鈴,叮鈴鈴,時鐘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時鐘催我上學去。

分針指在十二上,時針指幾讀幾時。

快到幾時剛過幾時,都可說成大約幾時。

認識時鐘真搞笑,珍惜時間寸光陰。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5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認識鐘錶》這一單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接觸,有些學生會認讀,並掌握本單元所要求的內容,有些同學對鐘錶的知識不會,在課堂中學生是第一次認識鐘錶與時間。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認識鐘面時,讓學生認識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有哪些數字,怎樣排列,然後利用課件閃動,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視覺去感知,讓學生形成表象是不夠的。我在教學時希望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更好地爲生活服務,因此讓同學們每人課前準備一個鐘面的學具,學生在看一看,親手摸一摸、撥一撥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同學們通過觀察鐘面、撥動轉鈕會發現:秒針走得最快、分針走得比較快、時針走得最慢;分針比較長、時針最短;秒針最細、分針比較粗、時針最粗;小朋友還知道了三根針走的方向。

另外,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繫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總的來說,這單元教學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