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學識都 人氣:1.13W

摘 要:課程改革的過程應該是變革與探索的過程,是在思考、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針對新課改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應對策略進行初步探究。

淺談新課改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關鍵詞:新課改 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

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教學質量,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內蒙古義務教育階段於2003年實施新課改,高中於2009年實施新的課程,全面進入課程改革至此已有六年。在大家傾力關注課改、學習課改精神、體會課改理念、思考應對策略的過程中,存在片面理解課改精神、對新課程課堂內涵認識不深入等問題。如何才能讓新課改走出迷霧,迴歸教育本真,真正實現課改目的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解決的問題。

一、課改中的迷霧

(一)把課改“形式化”

新課標的施行給所有的教師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爲本,着眼學生終身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課改的最終目的。但是現在有些學校,在課改過程中存在形式大於內容、爲了“課改”而“課改”的現象,他們的課改已經不是爲了學生的發展,而是爲了追隨課改的潮流。新課改體現了教育事業與時俱進的特點,如果將課程改革變成一種形式,不但會讓一線教師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影響課改的有效推進,也不利於我國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失去了教學方式變革的根本意義。

(二)把課改“模式化”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與時俱進,一些學校藉助新課改推行先進的教學模式,這是必須遵循的教育規律。但一味地模仿已經成型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強行規定教學模式是不科學的,也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很多教師爲了更快地進入新課程,套用已經成功的課改模式。但是這樣簡單“拿來”的做法,不可能帶來課堂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甚至會壓抑教師的智慧、創造意識,就連老師自己都忘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可以創造的、我是能夠思考的”。課程改革地區經驗告訴我們,教學本身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策略可以“搬運”,如果我們忽視了教學是由具體的人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的活動,丟掉了特定的學校、師生的具體特性,拿一個“模式”來套,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三)把課改“絕對化”

思想理念的變革必然引起教育教學行爲方式的巨大轉變,但這是在繼承基礎上的變革,是對傳統教育中傳統教育重“應試”的改革、是對傳統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改革、是對傳統教育中不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問題的改革。新課改,不是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是機械地從傳統教學模式“轉到”新模式、不是非此即彼,更不能將“過去”和“現在”對立起來。當課改“絕對化” 或“教條化”,逢講必問、逢知識必探究、逢思考必討論,最後可能會導致教學方式的泛化。如“探究分子、原子”“討論物質的量運用於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許多教學設計都要冠以“探究”“討論”。好像沒有探究、沒有討論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失去了教學方式變革的根本意義,課堂教學的真實性也會被丟失乾淨。傳統教學模式還是有優勢的,我們不能把課改“絕對化”,而是要將新課改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讓新課改煥發生機

(一)把課改“目標化”

想要課改成功,必須理解課改的真諦,明白課改的根本目標,從教學目標上理解課改、從行爲上實行課改。新課改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那麼,只要我們的教學以此爲目標,將學生髮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學中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參與,那麼,我們就是在進行新課改,具體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反而是不重要的。

(二)把課改“個性化”

真正的高效的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生搬硬套地運用別人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學模式的選擇要因學科而異,甚至同一學科的不同課型、不同年段,都有其自身教學結構和特點,建立教學模式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其次,教學模式的選擇要因學生而異。一些教師看到別人在公開課上採用經典的教學模式,遊刃有餘,放到自己班上卻大相徑庭。教師要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已有水平和學習習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再次,教學模式的選擇要因教師而異,教師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將自身的優勢作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讓課堂因自己而具有獨特的光彩。

(三)把課改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

傳統教學模式具有獨特的長處,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傳授大量書本知識,是傳授知識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所以將新課改與傳統模式結合起來探索出適合的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改中,教師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述是必不可少的;在自學討論式教學中,教師對於基本概念、重點、難點、原理的深刻闡述是對學生思維的重要啓迪;在啓發學生思維,學生感情時也需要教師的講述。

所以,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多思考、多實踐,將新的理念與做法運用於優秀的傳統教學中,在新要求與傳統的結合過程中大膽實踐,創造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四)把課改“高效化”

新課改強調要改變教學中的過程方法,加大學生的體驗、感悟、理解,這就要求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而且“新教材”比“舊教材”內容增加了,高中化學由原來的3本增加爲5本,語數外也都由原來的6本增加爲11、12本,增加教學內容就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這與學生需要更多的活動時間矛盾,課改就要解決這個矛盾。

首先,必須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只有教學目標指向明確、可操作、可檢測、具有層次性,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纔會提高。其次,要強調接受教學,接受教學對新舊知識之間的系統性的建立有很大幫助。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科知識的類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必逢知識都要學生去探究,不必處處都需要學生去親歷。

總之,新課改實施過程中,問題是多樣的,它在改變教師教學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不斷反思教學方式,努力從實踐中摸索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因爲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於教師教育觀念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師必須自己投入、思考、實踐,將新的理念與做法根植於優秀的傳統,在新要求與傳統的結合過程中大膽實踐,創造出適合自己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蔡可.新課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啓蒙[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4).

[2]龍安,邦範蔚.試論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兼論我國十年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及其論爭[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4).

[3]陳尚達.應理性審視新課改下的“穿新鞋走老路”現象[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4]王晨光,謝利民.關於改進“新課改”運行模式的若干思考[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