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員工論文

學識都 人氣:1.54W

市場經濟中最常見的一種管理專業,一般指工商企業管理。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論文,希望大家都喜歡。

工商管理員工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展開研究,在深入探討工商管理學科的特點和學位論文要求的基礎上,依據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設計原則,充分研讀和借鑑各大高校現行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提出針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並採用熵權法構建了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分級評價模型,將論文分爲四個等級:優秀,良好,合格和差。研究結果對規範工商管理辦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工商管理學位論文 分級評價 指標體系

一、研究背景

工商管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其目標是培養能夠掌握工商管理領域理論基礎和專業實用技能,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工商管理複合型人才。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分級評價問題的探討對於規範工商管理學位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工商管理領域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術領域及各大高校對於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分級評價問題一直處於摸索階段,現有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主要問題在於沒有深入探討導致論文質量偏低的原因、指標模糊、評價主觀性過強、缺乏科學系統的方法論指導,同時,目前理論界和各大高等院校對與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問題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二、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通過對工商管理學位教育的特徵及其學位論文的特點進行分析,結合已有相關文獻研究成果,本研究認爲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撰寫應當滿足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1.論文選題

論文選題實際上是一個提出問題的過程,它是學位論文寫作中最爲關鍵的環節,選題的好壞對學位論文寫作的成敗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題目的選取應遵循專業性、可行性、務實性和實踐性原則,注重理論聯繫實際。

2.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運用

學位論文的完成需要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結構,對所學專業領域能夠達到一定深度的認識與理解,能夠清晰闡述專業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並通過綜合運用專業的基本概念、原理、觀點和方法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應遵循科學性原則、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以及創新性原則,能夠達到理論科學、觀點創新、論證嚴密、方法正確的基本要求。

3.論文寫作

論文寫作主要反映學生在文字表述方面的基本功,同時也影響研究表述的明確性與嚴謹性。在寫作的過程中應該做到:準確掌握概念;有層次、有條理地闡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有較完整的研究思路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研究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論文結構合理,表述條理清楚,書寫規範。

4.創新性

基於工商管理專業的特徵,學位論文不僅要着眼於檢驗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對學生分析與總結能力的基本訓練,還要對學術和實踐有所借鑑和貢獻。論文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發現新現象,提出新問題;發現新事實,提出新認識,得出新結論;選擇新視角,應用新方法,提出新理論。

三、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分級評價

1.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本研究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完整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可操作、便於進行決策、靈活性等原則,依據國務院委員會“工商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國內相關高校的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評審標準等,綜合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質量要求,運用系統思想構建出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含5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如圖1所示)。

圖1 工商管理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1)一級指標內涵

論文選題(A1)。主要考察工商管理專業學位論文是否能夠面向學生所在的管理領域、運用恰當的技術和方法分析解決管理實踐中的問題,選題是否明確,是否具有學術性。

理論基礎(A2)。主要考察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佔有和運用的文獻資料的數量和質量,判斷學生駕馭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能力,初步瞭解其查閱文獻及掌握理論的情況。

論證內容(A3)。主要考察工商管理專業學位論文是否體現足夠的工作量,研究者在攻讀學位過程中是否掌握基本的理論和專門知識,是否採用了恰當的方法開展研究工作。

論文寫作(A4)。主要考察論文的格式是否符合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格式要求,是否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文筆流暢,論文是否反映出一定的寫作水平。

論文結論(A5)。主要考察工商管理專業學位論文的創新性,論文的理論成果是否能夠轉化爲實際生產力,或者是否能夠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二級指標設定及其評語集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和上述評價標準及體系,在一級指標下設立了12個二級指標。各高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結合各自工商管理學位的培養目標以及學位論文的歷年完成情況,確定相應的標準,對指標體系加以量化。各二級指標考覈內容及指標標準如表1所示。爲了提高專家評價的客觀性和一致性,本研究爲每一個二級指標按照優秀、良好、合格和差四個級別分別設立了評語集,對於工商管理學位論文在該指標下的完成情況給出了較爲客觀的描述,如表2所示。

2.分級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模型構建

相對於很多研究成果和現行的高校學位論文的“百分制”的評價方法,本文采用了分級評價的思想,將論文的評價結果分爲四個等級,主要基於如下的考慮:一是,工商管理是一門軟學科,5分、10分的差距很難界定一篇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使用等方面的差異性,現實意義不強;二是,分級評價簡化了導師的評價工作,集中於更多的精力於學生論文撰寫的過程;三是,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質量表現並不會像上述模型的5個一級指標一樣整齊,實際情況往往會出現不規則的'分佈。因此,對於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還需要綜合在各個維度上的表現,進行綜合評級。   (1)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熵權法

本研究所構建的指標評價體系中各級指標權重的設定主要採用熵權法。熵權法是一種客觀的賦權方法,它是利用各指標的熵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來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用熵權法給指標賦權可以避免各評價指標權重的人爲因素干擾,從而確保所建立的指標能反映絕大部分的原始信息。以二級指標爲例,計算各個二級指標的權重。

(2)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以模糊數學爲基礎,應用模糊關係合成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從多個因素對被評價事物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價的一種方法。本研究採用四級評語,分別由“Ⅰ級”到“Ⅳ級”依次排序,專家打分時只需依據表2評語集對該項指標所屬級別作出判斷。

第一,確定分級評價因素集。本文構建的分級評價是雙層次的評價問題,相應的評價因素也是兩個層次。以二級指標爲例建立評價因素集,計:

U=[B1,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

第二,確定規劃等級集。將規劃等級分爲Ⅰ級(差)、Ⅱ級(合格)、Ⅲ級(良好)、Ⅳ級(優秀)四個等級,即所建立的評價等級集:V=[Ⅰ級,Ⅱ級,Ⅲ級,Ⅳ級]。

第三,進行因素評價。按照工商管理學位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指標標準,經上述專家對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進行測評,得到以Ⅰ、Ⅱ、Ⅲ、Ⅳ爲結果的測度值。

第四,建立評價矩陣。根據績效分級評價按照(0,1)給分的原則,將評價等級集V=[Ⅰ,Ⅱ,Ⅲ,Ⅳ]轉換爲V=[1,0,0,0;0,1,0,0;0,0,1,0;0,0,0,1],再根據評價因素集U和測度值,通過轉換得到相應的模糊綜合評價矩陣R。

第五,進行模糊合成。選擇加權平均算子,在MATLAB中使用矩陣乘法運算S=W×R,計算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向量。

第六,做出評級。根據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向量,依據最大隸屬原則確定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的等級。然後,重複使用熵權法得到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權重,重複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步驟(1)~(6),計算論文的最終等級。

四、建議與啓示

針對近幾年學生在撰寫學位論文時存在的問題和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以及工商管理學科的特點,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力爭提高工商管理學位論文的質量。第一,完善論文淘汰機制,激勵師生參與競爭;第二,優化論文評價體系,科學引導論文寫作;第三,突出專業學位優勢,揚長避短、量身打造;第四,關注多元評價主體,引入外部質量評價。

建立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加強工商管理學科學生管理和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學位論文作爲訓練他們特殊應用能力和素質的主要途徑,其意義之重大和實際價值之突出,已經不言而喻。通過對學位論文質量開展評價,能夠間接反映出課堂教學、師資力量、配套支持等教育的相關環節,同時也展示了學生對於所學理論的運用能力。作爲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管理部門,應該具有大局意識和高度責任感,抓住指導學位論文的關鍵環節,認真負責,嚴格把關,以提高學生的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培養高質量的工商管理學科的學生。由於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工作起步時間較短,培養的對象涉及面廣,所以本文提出的工商管理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和分級評價的方法還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修改,其評價效果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喻華君,柴俊武.我國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J].2010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2010:41-44

[2]徐海成,芮夕捷,馬銀波.經管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情報雜誌,2009,28(9):88-91

[3]馬莉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天津理工大學學報,2005,21(6):85-88

[4]李徵航,毛旭東.劉萬科等.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3(7):179-181

[5]潘大仁.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與評價體系構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