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業管理的畢業論文範文

學識都 人氣:1.12W

工商企業管理的畢業論文範文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是自學考試學科調整後產生的新專業。這一專業的設置是爲了培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工商業及其他各類企業管理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 工商企業管理的畢業論文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工商企業管理的畢業論文範文

摘 要:資源的流動性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徵,是衡量一個經濟機制優劣高下的重要標誌,對勞動力資源來說亦如此。勞動力流動是快速變化的經濟體系中一項重要的平衡機制,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合理流動機制,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培育和發展我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環節。

研究勞動力合理流動問題,進一步深化勞動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並完善國家宏觀調控下的以市場爲基礎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機制,對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 合理 改革

一、緒論

勞動力流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經濟社會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一方面,它是勞動力市場上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機制。唯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才能不斷地配置勞動力要素於社會生產率最高或勞動力邊際產出最大的產業或部門,使勞動者個人、企業以及社會都取得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由於勞動力流動通常能夠使勞動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從而增加未來收益,所以勞動力的流動也被認爲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行爲而爲世人關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勞動力合理流動問題對於促進我國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全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勞動力流動概念及類型

1、勞動力流動概念

在經濟學說史上,最早對勞動力下科學定義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馬克思說:“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爲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1]作爲存在於人體中體力和智力總和的勞動力,流動實際上是指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流動,說到底是勞動力的承擔者--勞動者的流動。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爲了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而在地區間、產業間、部門間、就業狀態間、企業間、乃至工作間的轉移。

2、勞動力流動的類型

在經濟理論研究中,一般把勞動力流動分成兩類:一類是自願的流動;另一類是非自願的流動。所謂自願流動是指勞動者爲了自身的利益,提高自己的未來收入進行的流動;非自願流動則是由於僱主的原因發生的流動,或者說由於被解僱或失業而發生的流動。經濟學家認爲,自願流動是勞動力流動的基本模式,人們只有在自由選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保持流動的活力。本文即是以勞動力的自願流動爲研究對象的。通常還可以把勞動力的流動劃分爲以下幾種類型:a.單位內部的流動。b.職業之間的流動。c單位之間的流動。d.產業之間的流動。e.地區之間的流動。f.國際間的流動。

(二)、勞動力流動的客觀必然性

從根本上說,勞動力流動是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社會化的發展使人們的經濟活動日趨複雜化、多樣化,相應地,勞動力的職能、勞動者的就業分佈、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也不斷髮生變化。同時,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也帶動了勞動力的適應性流動。因此,勞動力流動便成爲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引起了勞動力的流動:

1、產業結構的調整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及生產的現代化和社會化,舊的生產形式和產業部門不斷被淘汰,原來在這些部門中工作的勞動力面臨着職業轉換。同時新興產業的涌動又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不斷地把原來分佈於傳統產業部門的勞動力納入自己的生產過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動推動了勞動力的全面流動。

2、科學技術的發展

社會化大生產引起社會分工向複雜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轉化爲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這種不斷加速的科學技術進步,既爲勞動力流動提供了可能,也對勞動力流動提出了要求。這是因爲,科技進步一方面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又淘汰了一部分舊的工作崗位。另外,隨着競爭的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部門或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減少有時甚至是絕對減少,所以就要相應地釋放出一部分勞動力,將他們重新配置到新開辦的部門或單位中去,從而自然地形成勞動力的流動。此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由於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大,產品附加值高,所以該產業的勞動力價格較高,待遇較好,從而吸引了大批合格勞動力的進入,加劇了勞動力的流動。

3、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由於資源分佈和自然條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差異,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很不平衡。經濟落後地區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就業機會很少,勞動力供給又常常大於需求,使勞動力就業比較困難。而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很快,勞動力需求量大,本地供給相對不足,所以需要從外地輸入,這樣就促使不發達地區的剩餘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另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勞動生產率較高,勞動力價格比不發達地區高出許多,正是這種地區間的收入差異,形成了不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的強大動力。此外,經濟發達地區個人發展的機遇較多,也是勞動力流入的一個重要原因。

4、勞動力自身發展的要求

勞動力流動意向的變化取決於他們對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滿足程度的判斷。勞動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長和收入目標等的需要,對現有職業或崗位和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其他職業或崗位做出比較性評價。總之,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勞動力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身需要的變化,在產業、區域以及不同企業、組織間廣泛流動,已成爲一種客觀必然現象。

(三)、研究勞動力合理流動問題的重要意義

經濟學家普遍認爲,資源的流動性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徵,是衡量一個經濟運行機制優劣與否、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一個保持較高流動性的經濟運行機制,將使國民經濟結構可以隨時得到調整,資源配製可以不斷得到優化,供求關係的失衡可以比較順利地得到解決,經濟要素也可以按照效率原則得到重組。因此,流動性本身必將增加經濟資源的價值。對於勞動力資源來說也是如此,通過教育、訓練和健康投資等形成的勞動力資源的價值的實現和增值,往往要通過勞動力資源的流動來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以流動爲條件的。在市場 經濟條件下,研究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問題,就是要對勞動力流動進行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針對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引導我國勞動力有序流動的主要措施,這對於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全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勞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判斷

(一)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

1、經濟因素

一般來說,經濟動機是影響勞動力流動的最根本原因,流動是爲了獲得更高的報酬。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一般的社會環境因素和具體的工作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衛生、教育、戶籍制度、社保制度等因素對人的影響。

具體工作環境包括人際環境、管理環境等因素,對人影響更直接更有力。

3、職業因素

影響勞動力流動的職業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職業評價、職業技術水平、職業投入等。人們更喜歡從事社會評價高的職業和行業,職業技術水平和職業投入通常和離職率成反比。

4、主觀因素

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年齡、能力、對職業的興趣愛好及其他個性因素。

(二)、勞動力合理流動的積極作用

1、勞動力流動使工作職業充滿了競爭性,促進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與效率。

2、使各種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3、改善精神面貌,促進經濟增長。勞動力作爲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媒介,起着傳播、擴散知識、信息、觀念的作用。勞動力由農村和相對落後的地區流動到發達地區,他們的思想、觀念、動機、行爲均發生變化,並通過與家人聯繫將這種變化擴散到流出地,引起當地人民思想、素質的改善。同時通過對流出地家人親屬物質、經濟上的接濟、支援,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引起了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勞動力流動還有利於流出地科技人才的培養。流動者在流入地獲得一定經濟報酬後會返回流出地,在外期間學習的知識和技術、工作能力以及外界的信息渠道和人際關係會運用到當地的經濟發展上。

4、有利於勞動者個人和用人單位間雙向選擇,優化組合,有利於勞動者個性發展和組織效率提高。

(三)、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合理性分析

勞動力流動作爲一種社會經濟行爲,雖對社會勞動力資源起了優化配置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勞動力流動都具有合理性。勞動力流動是否合理,關鍵看流動效果如何,包括對組織、個人、社會的綜合效益。

首先,勞動力流動合理性如何與因勞動力流動而付出的代價高低有關。代價越低,合理性越高,反之合理性越低。

其次,勞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如何,與流動對勞動力配置的積極效應如何有直接的關係。按理而論,勞動力流動的本意就在於促進對勞動力合理有效的配置,即流動是達到有效配置的形式。那麼勞動力的流動能否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於流動機制,而流動的機制又與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和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有直接的關係。反過來說,在勞動力市場體系尚不健全,發育比較差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也比較弱的情況下就表明勞動力的流動機制還不夠好,從而也就談不上流動會對勞動力的配置發揮積極的效應。因此,勞動力流動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積極效應起碼應包括以下幾點含義:一是勞動力的流動可以促進勞動力結構的配置比較合理,能有效改變原來結構上存在的一些明顯的問題。如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分析職務結構、餘缺調劑等。二是勞動力的流動對勞動力佈局的配置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以改變原來佈局上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如行業佈局、地區御局、特殊佈局等。三是勞動力的流動有利於國家對勞動力配置和開發的基本方向,即流動不應有礙於更不應有背於這個方向,要有利於勞動力規劃的有效實施,有利於勞動力發展的戰略要求,如勞動力開發與國家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有效配合。若勞動力的流動在以上幾個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效應,就表明了其具有合理性若積極效應愈明顯愈突出合理性也就愈強,否則合理性就差,甚至有害。

第三流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如何,還要看對勞動者的個人才能發揮得怎麼樣,對勞動者的願望、需要滿足得怎麼樣。我們講勞動力的流動要有利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就包含着對個人才能的有效發揮,對個人需要的有效滿足在內。假若勞動力資源的流動達不到這個目的或者實現地比較差,那麼都會影響到整個勞動力配置的效果,影響到勞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因此,勞動力的流動不僅要有利於勞動者個人才能的有效發揮,而且要有利於個人獲得新的知識和才能,有利於調動和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通過流動都可以達到這種效應,但對勞動力流動的管理起碼要朝着這個目標來努力。

三、勞動力流動現狀分析

(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其研究的階段性特徵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變遷呈現出比較清晰的階段性特徵國內學術界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1、改革開放初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開始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

1978年底開始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及一系列市場化改革使中國農村剩餘農村勞動力被釋放出來,推動了農村要素市場的發育但由於各種阻礙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障礙還沒有拆除,大量農村勞動力主要向農村內部非農產業轉移,鄉鎮企業成爲吸納農村剩餘農村勞動力的主體。這一時期關於農村剩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打破了多年來這一領域沉寂的.局面,明確了農業剩餘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這是這一時期最大的突破。

2、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專門研究開始起步

20世紀80年代末各種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開始放寬區域差距、城鄉差距也不斷擴大爲農村勞動力跨區域城鄉流動提供了可能。 這一時期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爭論事實上是關於中國城市化道路問題的探討。要解決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必須打破城鄉隔離體制實施開通城鄉、推進城市化的戰略這是這一時期在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現在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專題性研究全面展開

這一時期的研究思路仍然是和城市化相結合指導思想主要是進一步消除城鄉隔離體制加快農村剩餘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非農化和城市化解決農業、農村內部矛盾這一階段的重大突破是提出了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