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約束與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研究

學識都 人氣:2.44W

過去的三十年,中國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蹟,成爲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伴隨着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也面臨着一些新的問題,集中表現爲資源約束、生態失衡、社會分化等日益尖銳的矛盾。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從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種類型,以及分類區域政策五個方面首次提

非正式約束與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研究

出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問題。然而,從目前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實施效果上看,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還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爲主體功能區理論基礎薄弱,現有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對主體功能區形成機制缺乏有力解釋。事實上,主體功能區作爲現有區域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其實質是將環境約束、人地關係等具有區位特徵的生產條件重新作爲要素納入理論分析。因此,只有從空間視角出發,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所需各種要素的區位特徵,我們才能進一步探尋主體功能區的理論基礎,並對主體功能區蘊含的客觀規律做出更加符合現實的理論判斷。

一、非正式約束與經濟適宜度

(一)非正式約束與要素區位屬性

不同區域所擁有的特殊環境是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基礎。作爲在漫長曆史演進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地區性特徵,非正式約束對其區域內經濟主體的價值趨向、道德規範、行爲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哈耶克(Hayek)等新制度經濟學者認爲,在長期的經濟活動中,那些無意識而成的價值觀念、道德理念、風俗習性對於經濟主體的行爲選擇具有重要作用。這些人文因素區別於制度、法律等強制性約束,而是一種非正式的行爲約束[1]。同樣,諾斯(Douglass h)等學者也認爲,非正式約束作爲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種要素而對區域經濟增長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符合現代精神的約束環境對經濟發展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傳統保守的約束環境則會阻礙經濟發展[2]。

雖然經濟學一直關注非正式約束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經濟學者卻對經濟增長理論是否應該引入非正式約束分析遠沒有達成共識。這種爭議,其本質是非正式約束的區域性特徵使其顯着區別於傳統經濟性要素而具有明顯的區位屬性,正是這種區位屬性使得非正式約束無法納入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分析中。一般認爲,新古典經濟學憑藉其嚴謹而周密的數理分析,標誌着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範式的數理變革。正如克魯格曼(Krugman P.)所說,“邊際主義分析使新古典經濟學可以將經濟學與數學有效地結合起來,……這種邊際分析的凸性假設明顯區別於過往的任何經濟學[3]。”凸性假設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分析的邏輯前提,然而這種凸性假設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是在消費領域卻都無法兼容要素的區位屬性。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區位因素的引入無法保證消費的凸性假設,如果存在凸性假設,那麼消費者則在追求最大效用的訴求下會在整個經濟空間進行均勻消費,顯然這與現實經濟表現明顯不符。同樣,區位因素的引入也無法保證生產的凸性假設,如果存在生產的凸性假設,那麼生產活動也會在不損失效率的情況下在經濟空間均勻分佈,從而聚集會因爲地租的上升而不復存在,世界也將是一個“無城市的世界”。因此,在無法解決凸性問題時,新古典經濟學傾向於捨棄要素的區位屬性以便保證其形式上的科學表徵。

儘管新古典經濟學舍棄了要素的區位屬性,但經濟學家們卻一直沒有忽視對要素區位屬性的研究。一般認爲,現代經濟學可以溯源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那麼當我們研究要素的區位屬性時,是否也可以回到斯密那裏尋找啓示呢?實際上,在《國富論》中斯密認爲要素及要素稟賦是經濟活動的起點,所有影響經濟主體行爲的因素都是要素的範疇,要素既包括(勞動、資本等)經濟要素,同時也包括(宗教、道德等)非經濟要素[4]。如果像斯密所說,宗教、道德也是影響經濟主體行爲的要素,那麼這就意味着,複雜經濟活動的構成必然包括區位因素的影響。然而,儘管經典作家已經注意到了經濟活動中的區位影響,但是對於經濟活動區位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典作家們曾做出過這樣一種判斷:任何經濟地區都不可能賦存其生產中所需的全部要素,生產要素克服區域障礙從而進行區域間流動就成爲生產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生產的初級階段,人們開始有意識地促使着經濟要素的區域間流動。在這種努力下,尤其是隨着高速運輸工具的普及,經濟要素在不同區域間流動的運輸成本不斷降低,區域間經濟要素轉移的空間成本對於生產的影響也已經開始大大減弱。但是與此同時,隨着我們對要素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的日益嚴重,我們對要素的流動 性也有了新的判斷。有些要素只在特定區域存在,它們不能在區域間進行流動,這部分要素在生產活動中表現爲較強的區位特徵。尤其是不同區域所擁有的非正式約束環境,其作爲在漫長曆史演進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地區性特徵,其他區域無法通過移動或複製來獲得這種生產中的環境支持。可見,要素的區位屬性是我們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研究時所無

法規避的問題,對於經濟活動的分析,我們只有充分考慮要素的區位屬性,才能準確地辨析經濟活動的空間特徵及其客觀的演進規律。

(二)經濟適宜度的定義與研究內容

如果我們意識並承認要素具有區位屬性,並且從區位的角度上看,非正式約束又是特定區域顯着區別於其他區域的重要特徵,其他區域無法通過複製或模仿來獲得這種經濟活動所必須依賴的環境因素,那麼生產過程中非正式約束與其他經濟性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就成爲接下來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此時面臨着如何從非正式約束視角解釋主體功能區形成的問題①。正如前文所說,非正式約束和經濟性要素的共同作用,是保證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如果非正式約束環境與該區域經濟性要素能夠相互匹配,區域生產自然能夠實現其經濟目標;而如果非正式約束環境與經濟性要素不能相互匹配,區域生產就很難達到理想的狀態。此時,無論是增加經濟性要素質量上的投入,還是增加它們數量上的投入,區域經濟仍可能會面臨嚴峻的狀態。這是因爲,造成區域經濟面臨嚴峻狀態的原因,既不是經濟性要素“質”的問題,也不是“量”的問題,而是其與該區域非正式約束環境適宜與否的問題。因此,以非正式約束條件爲基礎,充分考慮非正式約束與經濟性要素的相互匹配,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經濟秩序,就是我們目前要研究的重點。這種新的經濟秩序我們稱之爲經濟適宜度。 EADi=(■?棕jEUDij)(■?棕jECi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