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海洋經濟研究前瞻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1W

摘 要海洋經濟研討一直在探求中前進,並構成了不一樣的研討系統。從海洋經濟的概念不一樣暗射研討規模的不一樣,到研討方向的區別,加上如今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使海洋經濟研討滲透性很強。經過對海洋經濟文獻的研討,發現一切的文獻均未能思考區域間可能存在空間自有關,進而提出了運用空間計量剖析辦法來研討海洋經濟區域區別的可能性。

區域海洋經濟研究前瞻論文

關鍵字:海洋經濟;區域海洋經濟;空間計量

1 海洋經濟概念

對於海洋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美國海洋研討基地主任傑拉爾德·J·曼貢(1977)在他的《美國海洋方針》一書中提及,可是並沒有對概念進行表述[1]。在國外,海洋經濟這個概念並不多見,僅見於少量的海洋計算陳述、環境計算陳述以及海洋發展方針中。

與國外對比,國內海洋經濟概念研討的成果更爲豐厚。但由於研討視角以及研討者學科佈景的區別,迄今爲止尚未有一個清晰、一致,且爲大多數人所承受的界說。相對來說,使用對比廣泛的是國家海洋局對於海洋經濟的界說,即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維護海洋的各類工業活動,以及與之有相關活動的總和(國家海洋局,2007)。

2 國內外海洋經濟研討現狀

2.1 國外海洋經濟研討現狀

國外對海洋經濟的研討,首要會集在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奉獻、海洋經濟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和海洋工業經濟研討。在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奉獻的研討上,Nathan Associates(1974)評估了美國海洋有關工業的出產總值[2]。Pontecorvo和Wilkinson(1984)剖析了海洋部門對美國經濟的奉獻[3]。Kildow(2010)總結了各國研討成果,發現各個國家經濟對海洋的依靠都不一樣,加拿大(RASCL, 2004)海洋經濟佔GDP1.5%,英國(Pugh,2008)4.9%,法國(Kalaydjian et al., 2008)和美國(Kildow et al., 2009)都是1.4%,澳大利亞(Allen, 2004)3.6%,新西蘭(Statistics NZ, 2004)2.9%[4]。運用的首要研討辦法是經濟學的有關剖析、測算模型(如投入—產出模型)等。在海洋工業經濟研討方面,要點研討海洋工業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海洋資源的可繼續利用。此外,國外專家還對一些新式海洋工業,尤其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進行研討。

2.2 國內海洋經濟研討現狀

現在,國內對海洋經濟的理論研討首要會集在兩門學科:一是根據地理學視角的海洋經濟理論研討系統,以爲海洋經濟學歸於經濟地理學的分支;二是根據經濟學視角的海洋經濟理論研討系統,以爲海洋經濟學歸於經濟學的研討領域。

地理學研討海洋經濟,側重於探求海洋工業的空間佈局,及其構成的條件和發展規則。張耀光、韓增林(2010)使用變差係數、會集化指數、錫爾熵指數(錫爾係數)等定量剖析辦法,要點剖析了遼寧省遼東半島、遼西走廊、遼河三角洲海洋工業的集合程度的區別及海洋經濟區域區別構成的因素[5]。向雲波、彭秀芬、徐長樂(2010)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辦法,剖析了長三角海洋經濟空間發展格式,研討結果表明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不均衡,空間區別顯著;海洋工業地域空間集合態勢顯着,構成了以上海、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和舟山爲基地的三角地帶,以連雲港、鹽城和南通爲基地的北部軸線,以台州和溫州爲基地的南部軸線,所組成的“三角兩翼”海洋經濟空間發展格式[6]。而經濟學研討海洋經濟,側重於海洋經濟的出產、交流、分配和花費規則的探求。

我國三大海洋經濟區域別離爲環渤海區域、長三角區域和珠三角區域。可是在文獻研討上卻有顯着的歪斜。對環渤海區域研討的文章許多,如張燕歌(2009)、孫羣力(2007)、李靖宇和徐志堅(2006)、譚在仁(2008)、紀建悅(2007)、劉洪濱(2003)、李峯(2009)等;研討長三角海洋經濟的文章相對較少,研討成果對比突出的'有向雲波、彭秀芬、徐長樂。

3 區域海洋經濟研討辦法

在對區域海洋經濟區別中,研討辦法包含靜態剖析與動態剖析,實證剖析與標準剖析,數學或經濟模型的剖析辦法等。

許旭(2008)在其碩士論文《中國區域海洋經濟區別剖析》中用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來全部反映各省海洋經濟發展條件、情況的區別,並運用主成分剖析辦法對濱海各省市海洋經濟發展歸納實力進行評估估量[7]。譚在仁(2008)先用實證剖析法剖析了威海發展海洋具有的條件、現狀和麪對的疑問,繼而結合國內外海洋工業經濟理論進行標準研討,爲威海海洋經濟發展擬定了切實可行的運營戰略[8]。張耀光、韓增林等在斷定主導海洋工業時,使用偏離—份額剖析法、主成分剖析法和層次剖析法[9]。吳健鵬則運用灰色相關剖析與區位熵剖析別離斷定了廣東發展海洋經濟的主導工業與優勢工業[10]。

4 區域海洋經濟區別的研討現狀

現在在區域海洋經濟上,首要有三大研討方向,一是剖析區域空間區別離散程度,二是區域海洋經濟歸納評估模型,三是區域海洋發展趨勢猜測及展望。

遼寧師範大學專門成立了海洋經濟與可繼續發展基地,在區域空間佈局和區域區別的研討上,得出的研討成果最多,且以定量建模研討爲主。以張耀光、李佩瑾、欒維新、韓增林等專家爲代表。張耀光、魏東嵐、王國力(2005)在《中國海洋經濟省際空間區別與海洋經濟強省建造》研討中使用剖析區域空間區別離散程度的定量辦法與模型,如層次剖析法、洛倫茲曲線、標準差與方差、變異係數、三角形重心軌道移動等,剖析了各省區直接海洋工業和海洋經濟總值、海洋三次工業結構等的空間集合與分散程度[11]。韓增林、王茂軍、張學霞(2003)在《中國海洋工業發展的區域距離變化及空間集聚剖析》選用基尼係數、變異係數、加權變異係數等目標,剖析了20世紀90年代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距離以及海洋工業空間集合的變化趨勢[12]。李佩瑾和欒維新(2005)運用主成分剖析和聚類剖析對濱海11省市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類,初步探討濱海海洋經濟的發展區別[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