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城市經濟發展研究

學識都 人氣:4.91K
體育與城市經濟發展研究
摘要:隨着我國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體育與城市發展越來越密切。本文闡述了我國體育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影響,並討論了城市體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且對體育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我國今後城市建設與發展體育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關鍵詞:體育;城市經濟;發展關係
  進入21世紀,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遞增8%以上,經濟增速居世界前列,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發展步伐。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9.1%,在未來20年內還將有3億人口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化傾向非常明顯。因此,研究體育與城市經濟發展關係,對於城市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體育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現狀
  
  體育產業作爲社會經濟生活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突出。體育的商品或服務的消費過程如此,全運會、世界盃、奧運會等重大國內和國際賽事表現得非常具體,同時,體育商品的生產過程和提供方式也帶來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從目前來看,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高度相關可以從熱衷申辦運動會略見一斑。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各大城市對申辦高規格、大規模運動會的熱情和積極性呈持續上升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城市激烈競爭舉辦運動會的權利。其原因是運動會對東道主城市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對於招商引資,開展多種多樣的商業活動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二、體育與我國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研究體育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關係,首先必須明確“體育”的基本內涵。一般地,國際公認的“體育”概念其內涵可分爲“大衆體育”和“運動競技”兩大部分[3]。我國的競技體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城鎮居民的體育發展卻令人堪憂,發展極不平衡。
   我國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轄市、省會,是高校、企業集團集中之地,是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基於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體育場館,這是中小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同樣,作爲社區的體育健身中心,由於經濟因素,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經濟不發達城市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1]。
  我國體育消費作爲一種“新消費”,水平還相當低,人均體育經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僅爲0.5元,而日本爲20元人民幣[3]。儘管1985年到1997年全國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服務佔工資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從靜態分析,增長幅度還不快,而且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體育消費需求緩慢[6]。以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爲例,1997年每百戶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全國平均爲1.62件,上海市2.15件,廣州市5.72件,武漢市5.39件,合肥市1.04件,蘭州市爲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的擁有量分別是全國水平的30%、43%、120%。可見,全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別是小城鎮居民每百戶的擁有體育健身器材量遠低於全國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識不強。 隨着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休閒時間的增加,人們的健身意識會不斷增強,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識令人堪憂。以河南居民爲例:根據2006年的摸底調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週參加1次以上的體育鍛煉。河南城市社區活動點,雖然由2000年的2343個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個,增長了41.7%,但調查發現,對體育鍛煉無興趣的男性和女性仍佔大多數。
  城鎮居民人均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從我國體育場館開放和經營情況看,數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數據表明,我國體育場館遠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建設要求。在城市的體育場館中,只有44.1%對社會全部開放,21.3%部分開放,34.6%的體育場館尚未開放。全國公共體育場館目前基本全部開放,但公共體育場館僅佔全國體育場館總量的2.3%。從居民活動區域看,目前平均每個街道、鄉鎮只須2.77個體育活動點,體育活動人數一般爲31—100人,而且主要由鍛鍊者自發組成[2],同時缺少體育輔導員,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居民健身要求。
TAGS:體育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