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課改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短文論文

學識都 人氣:3.09W

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十幾年的實施方興未艾,其成果顯著已被公認。但是終究是一次改革,在接受理解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偏差,這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最爲普遍的就是形式主義。所謂形式主義,就是隻重其表不重其裏,沒有把握實質,只在表象上走形式看過場。作爲一名基層的一線教學者,我所在的農村小學課改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主要有以下表現:

農村小學課改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短文論文

有形無神的“花哨課”

有這樣幾種形式:一是把課堂搞得熱熱鬧鬧,人聲鼎沸,整節課氣氛熱烈,但是學生一片茫然,口是心非,根本沒懂更別說發展能力了。一是儘可能多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聲光電一起上,學生眼花繚亂,一無所獲。課堂氣氛活躍,運用多種手段教學都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學生沒有真的參與其中那就是無效課。

反覆彩排的“演戲課”

這種課堂多見於迎接檢查,平時裏是傳統模式教學,但有了檢查任務,教師就提前準備,把學生分好角色,誰說什麼都安排好,每個環節安排周密甚至時間都精確到分鐘。反覆排練幾次到熟練,有人聽課了就按計劃演一遍,滴水不漏。過後仍是繼續走老路。

支離破碎的“缺角課”

這裏的“缺角”是指缺少必要的教學環節,最常見的是缺少“小組評價”和“達標測評”兩個環節。

這兩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很重要,一個是加強促進小組建設,增強學生積極性,一個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沒有這兩個環節就是不完整的。

畫蛇添足的“湊時課”

這樣的課大多教學內容簡單,學生稍加理解就懂,一節課用不了一半時間就完成了任務,剩下的時間幹什麼呢?爲了不“空場”,有的.老師就畫蛇添足,增加了沒有用的東西,或者把簡單的弄成複雜的,總之把時間湊足一節課。結果是老師費勁還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其實不如把教材的知識整合一下,把兩個或幾個相關聯的知識安排在一節課內。

一知半解的“夾生課”

有些教師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實質把握不準,小組分了,導學案發了,學生自學討論了,但教師總是怕學不會,千叮嚀萬囑咐,把課堂又“要”回來。不土不洋做了“夾生飯”.

以上爲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形式主義”問題,當然,這只是極少數的現象,作爲在全國教育界推行的改革,出現這些小的瑕疵很正常。分析其原因,我感覺應該從以下方面着手改進:

1.觀念轉變最重要。

我們常說內因決定外因,只有觀念改變才能在行動上真正改變。課改的直接實施者是一線教師,只有教師們的觀念轉變了,他們真的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真的從心底認可贊同,才能心悅誠服地在課堂上實施。觀念轉變了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2.明確核心是關鍵。

有一句話叫“萬變不離其宗”,老師們把握了高效課堂的實質與核心,那麼無論通過何種形式都會達到目標。一定牢記“學生是課堂的最大資源”,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老師“點燃點撥點評”即可。自主合作探究是核心。

3.“因生制宜”才見效。

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最初階段,都是在學習中進步完善的。之後就要根據實際形成自己的風格,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每所學校,每個班級情況都不一樣,一定要依據自己班級的具體學情進行,同時宜辯證吸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穩固根本”爲基礎。

這裏說的“根本”是指教師的基本功和教學能力,最主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教學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理解學情的分析。我們在培訓中、討論中經常說到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和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教師教學的根本往往被忽視,導致教學中基礎不牢固,“漂浮在上”,甚至失去了方向。

課堂教學改革是個大課題,關係到國計民生,惠及子孫萬代。每個教育者都是這條洪流中的一滴水,只要我們懷揣良心做教育,腳踏實地放眼未來,我們的課改之潮必將洶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