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河南省經濟區域歷史發展簡述

學識都 人氣:2.85W
  

河南地處中原,自古爲八方輻較之地,也是我國在歷史上從事工農業生產最早的一個地域。據近年來考古界發掘出的大批文物證明,我國人民在這個地域從事生產活動至少有七千餘年的歷史。從自然條件看,河南位於山地與平原之會,暖溫帶和亞熱帶之交,南北形成氣候差異,東西構成地勢區別。這種自然條件的區分,必然在經濟上形成不同的區域。在幾千年的古代經濟生活中,河南省境內多從事農、林、牧生產,形成以農業爲主的特點。隨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在各地域形成一些城鎮,作爲附近地域範圍內的經濟中心。爲了搞好我省經濟區域的劃分,以便了解其發展規律和相互關係,作爲今後制定經濟區劃的參考,認真研究我省經濟區域的發展概況是很有必要的。

關於河南省經濟區域歷史發展簡述

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源地之一,根據考古研究成果證明,以種粟(穀子)爲主的旱農生產,最早是在山地和平原的交接地帶。新石器時代,在河南省境內主要是以新鄭裴李崗遺址代表早期的文化遺址,繩池縣境內的仰韶文化爲中期代表。迄今爲止的考古成果證明,這一地域是國內從事農業生產最早的地域,比江浙一帶以水稻爲主的水田農業要早。這一地域,自現在屬河北武安(解放前屬河南省管轄)的磁山遺址沿山向南發展到淮河流域,即河南全省的中間帶狀地域,這是農業經濟起步最早而且生產穩定的第一個經濟區域。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個區域都是最發達的經濟區,從夏到唐有不少地方還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有史以來,傳說夏代活動中心就在這一帶,即河南境內的陽翟(今禹縣)、原(今濟源附近)、老丘(今開封附近),以及山西省南部一些地方。

發展較晚的第二個經濟區域是黃淮海平原。平原地帶地域廣闊,土質肥美,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好地方。但是平原地域容易遭受水患,不能保證安全生產,所以經濟發展不但晚於第一個經濟區域,也晚於山東龍山文化和南面的水稻文化區域。商代祖先即興起於平原地帶,傳說湯從商丘徙居毫(今曹縣),是平原地帶,因爲容易受水患,所以只能是點片發展。在大平原中,比較安全的是高阜之地,它與第一個經濟區域比又有一定的侷限性。由於生產不穩定,經濟發展就較爲緩慢。湯以前的祖先就遷居八次,湯滅夏以後,又遷都五次,後來遷到殷(今安陽小屯),纔有了比較安定的城址。此後周興起於關中平原,並向東發展,與殷爭奪此地域。周滅殷後,經濟中心就在關中平原和殷商舊地。

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人口的增殖和工具的進步,大平原經濟區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帶已出現了象宋、衛、陳、蔡等較大的諸侯國。這些較大的國與經濟發展較早的區域內的秦、晉、楚等大國相比,則國勢尚弱。春秋戰國以前已經成爲地域經濟中心的高地如帝丘(令湘陽附近)、老丘、商丘等處,此n.j.已發展爲衛、宋等國的都城。傳說伏羲氏都宛丘,此時宛丘已成爲陳國都城(今淮陽)。一些新高地又有發展,或爲國都,或爲經濟都會,或爲采邑、食邑。河南境內有楚丘〔衛文公遷址)、雍丘(祀國都)、葵丘(今蘭考)、平丘(今陳留),頓丘(今內黃東)、谷丘(今虞城南)、長丘(今封丘南)、康丘(今範縣南)等。爲了防止洪水的侵犯,地域經濟中心還以高地爲主,以保安全。《爾雅》對丘有專門的說明。如宛丘即丘上有丘,均是易水地帶的高地,並非指古代丘甲制度中的村社組織。

自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代,第一經濟區域由於地理條件較爲優越,依山傍水,排水也較易,能保證生產安全,已成爲全國政治、經濟的中心。如東漢都洛陽,曹魏在許昌、穎川(今禹縣)一帶屯田,西晉、北魏又建都洛陽,東魏建都於鄴(今安陽一帶),都是依靠這一帶較好的經濟條件。這一帶堪稱經濟繁榮之區,人口也比較多。《史記》上已提到這一區域內是“土地小狹,民人衆”了。隋朝在洛陽附近大量屯糧,象發掘出的“含嘉倉”儲糧數量就很大。

向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時,此地已是蠶桑絲織手工業基地,到南北朝時還很興盛。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提到這一帶“婦人織紉組訓之事,翻獻錦繡羅綺之工,大優於江東也”。唐代絲織業中心依然在這一區域,只是到金、元以後才衰落下來,讓位於江東。北宋時期的陶瓷業很發達,號稱官、哥、定、汝、鈞等五大名窯,其中有三個就在這一帶。登封告城是南北朝時期的鐵業中心,洛陽附近的繩池、新安也有大規模的官辦冶煉場所。食品工業也很發達,在南北朝時洛陽的釀酒業就遠近馳名,所產佳釀以“白鶴被”爲最著名。據《洛陽伽藍記》載,此酒“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銅饋,逾於千里。”唐後五代的樑、晉、漢、周及北宋均建都在開封,政治中心深入到大平原區域內,對發展這一地區的經濟起了良好的作用。經過北宋的經營,這一帶經濟又得到了發展,如《東京夢華錄》提到:,,大抵都城左近,皆是田圃,百里之地,並無閒地”。北宋等朝對此地域重點經營,使這一地區在經濟上有了不少成就,但是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經濟上始終沒有趕上其周圍地域。尤其是江南經過六朝開發,經濟上比這一地域發展得快·唐代韓愈就有“期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的說法。①北宋建都開封,其真意還是利用開發的人工河道吸取江南資財,以充京師。因爲當地經濟條件較差,生產不穩定,又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旦失去政治中心的優勢,在經濟上的發展也就緩慢起來。金元以後,由於政治中心的變化,開封也趨於衰落。到明代時開封建藩王一一週王,明代中葉,其宗室已“不得不雜爲賤役,或作爲非僻”,②遠不如黃河北岸的潞王等三藩和洛陽福王。古稱四大鎮中拱衛宋代京師的朱仙鎮,因河運的停頓,也不景氣,遠不如漢口、景德和佛山三鎮的經濟發達。河南省第三經濟區域爲西部的山地區域。此地域又較大平原開發爲晚,古代居民大都以狩獵爲生,地下寶藏未得開發。直到唐代時山區的農業纔有所發展,“雖高山絕壑,來耙亦滿”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