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分析及對策

學識都 人氣:1.94W
    [摘 要]縣城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對於繁榮農村經濟,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發展縣城經濟首先要着力發展工業,工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點,同時縣城工業的發展也爲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河南省縣城經濟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抓住重點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飛躍。
  [關鍵詞]縣城經濟;問題;對策
  
  縣域經濟是一種區域經濟,是在縣級行政區劃(包括縣級市)範圍內,以縣城爲中心、以鄉鎮爲紐帶、以農村爲腹地、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鎮企業爲重點,城鄉一體、工農並進、由各種經濟成分和不同產業構成的區域經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對於繁榮農村經濟,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以2004年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爲例,分析其特點如下:
  1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4年全省縣域經濟完成GDP596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9%,佔全省總量的67.7%。縣域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60.54億元,比上年增長25.7%,佔全省的37.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56.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佔全省的59.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2778.18億元,比上年增長15.5%,佔全省的49.5%。2004年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億元的縣市達65個,比上年增加15個,其中超3億元的11個,增加8個。其他一些重要指標也均佔全省的較大比重。縣域經濟已成爲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對全省邁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戰略新起點作出了巨大貢獻,
  2 工業經濟成爲縣城經濟支柱。2004年,全省縣域工業完成增加值2632.91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在GDP總量中,工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已達到44.1%。工業經濟已成爲各縣(市)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絕大多數縣(市)已擺脫主要依靠農業來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縣域地方財政收入及農民收入的增長更多得益於非農產業特別是工業的發展。
  3 農村經濟成效明顯。2004年,全省縣域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53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5%。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總產4260萬噸,新增糧食產量居全國首位。畜牧業產值1116億元,佔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9%。棉花、油料、肉類、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都有較快增長。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推進,骨幹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品牌優勢進一步顯現,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區域逐漸形成。
  4 投資保持強勢增長。2004年,全省縣域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6.70億元,比上年增長39%,佔全省的29%。其中,投資額超過20億元的縣(市)有20個,超過30億元有12個,超過50億元有1個。投資增幅超過全省平均的縣(市)有57個,投資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個。
  
  5 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突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發生重大轉換,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爲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角。全省進入2004年全國百強縣的鞏義、偃師和非公有制經濟比較發達的長垣、許昌等縣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論是對一些工業基礎比較好的縣,還是對一些農業縣的經濟社會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6 擴權縣(市)繼續領跑縣域經濟。35個縣(市)擴權試點的實踐表明,擴權極大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擴權縣(市)成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兵。河南縣域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全省縣域平均人口74.16萬,GDP平均規模43.19億元,分別是全國縣域經濟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財政平均收入爲1.2億元,人均GDP6312元,僅爲全國縣域經濟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總量大,但人均低、實力弱的特點十分明顯。二是生產要素聚集困難。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是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聚集困難,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現生產要素大量流失,增長乏力。三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強縣與弱縣之間發展差距較大,在全省108個縣市中,GDP和財政收入最高的鞏義市分別是最低縣的12倍和13倍,中原城市羣的縣(市)發展水平遠遠高於黃淮地區縣(市)。四是縣域經濟發展缺乏統一協調指導。由於沒有統一的協調管理部門,加之個別地方和部門出於局部利益,對發展縣域經濟政策落實不夠,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棚架”現象。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分析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