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下高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思考

學識都 人氣:9.96K

隨着教育技術的優化和互聯網信息的發展,學校在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德育工作也必須創新工作思路,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質量。

和諧社會下高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思考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不能只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知識的培養,還應該注重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做到以德爲本。但是在高等職業學校的現狀中,普遍存在學生行爲習慣和品德不高等問題,而這些都是實施德育教育方面遇到的問題。因此,在和諧社會視野中,應該創新溝通和管理方式、加強就業能力培養,在班級中開展合作小組學習,完善學生德育評價內容和評價主體多元化。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和諧社會視野;德育教育

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在16歲至20歲之間,這個年齡階段正是道德品質定型的關鍵時期,由於每個人個人差異的影響,再加上每個學生家庭環境、發展背景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給學生的德育帶來了難度。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在面對社會和工作崗位上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是當前高等職業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另外,隨着教育技術的優化和互聯網信息的發展,學校在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德育工作也必須創新工作思路,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質量。

一、高等職業學校德育現狀

(一)德育主體偏重

理論忽視實踐德育作爲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特殊教育,承擔着學生社會道德規範的職能。作爲德育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學校在當前德育教育普遍存在側重內容理論的灌輸,通過課堂的講解,忽視學生的參與和情感溝通,這種被動式的德育教育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反而招致學生逆反心理。德育教育的考試內容幾乎全爲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沒有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也影響德育的教育效果。

(二)學生作爲德育客體的現狀

在當前的高等職業院校中,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本科學校差距較大,很多學生由於沒有考上本科學校而選擇讀高職,他們學習基礎差,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在自制力和價值觀方面與普通高校學生存在很大差距,有些學生以自我爲中心,不能客觀評價自身,在價值取向方面追求功利和享受。這些學生的現狀更加凸顯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艱鉅性。

二、高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創新

(一)創新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溝通方式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微信和QQ的`使用越來越大衆化、普及性,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平臺。收集學生QQ、微信、微博等交友聊天號碼,建立班級QQ羣、微信羣、微信家長羣。如,在微信家長羣中,拉近了家長和學生、老師之間的距離,讓家長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成爲教師和學校管理學生的輔助平臺。班級微信羣方便學校掌握學生動態,營造氛圍和教育環境,並把班級活動、學校通知等集體活動通知到位,也方便學生在羣裏交流和溝通。

(二)德育教育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除了學生在高等職業學校中學習技能外,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學習積極性等這些隱性教育在將來的職場生涯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班級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十分有必要。每個小組由2人、3人或者4人組成合作學習小組,按照“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組內異質”是把學習成績、能力、個性特徵、社會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學生分在一個組內,這使得小組成員可以互補,爲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相互學習提供了可能。並結合各科教師的評語、各科課程成績、平時溝通所瞭解的信息爲依據,參考學生的個人意願,合理分組。組內異質會連帶產生組間同質,爲合作學習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和團結合作創造了條件。

(三)德育教育中完善學生的評價機制

首先,評價內容要豐富化,合作學習要評價學習的結果,如德育教育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掌握,還要注意評價合作過程,如,小組成員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給學生樹立自信。此外,還要加強對在德育方面表現較差學生的呵護與關注,注重過程跟蹤評價,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能力的變化,只要學生比過去有進步,就要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其次,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採取學生自評、組員互評和班主任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守紀律、懂禮貌、愛生活。自評是一種自我反思,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總結,反思自己的合作情況、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學習創新,促進自身不斷成長與進步;組員互評是爲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小組成員相互幫助,主要從合作是否積極、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認真等方面進行;德育主體的評價是爲了給學生提供指導性意見,督促學生更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教師可以採取個別測試、成果共享、合作測試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測試,進而評價個人和小組。

參考文獻:

[1]蔡婧.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機制優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2.

[2]程維霞.對新時期職業教育學校班主任工作的探析[J].學校教育,2012(6).

[3]林韌卒.高職院校德育體系整合創新[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