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社會論文範本

學識都 人氣:3.27W

一、引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社會論文範本

作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大學生必須要具備“和諧”的思想。學者張耀燦認爲,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目的應該是促進和諧的社會主體之生成”。衆所周知,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養出更多的和諧主體,便可以大大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二、當代大學生這一主體的“不和諧”現狀展觀

世界觀教育方面:有部分學生在理論學習方面沒有興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較爲被動,在信仰的確立上不夠堅定,在行爲表現上較不成熟。政治觀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識上,國家意識不高,政治上的表現也不成熟、不穩定。在民主法治觀念上,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但卻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觀教育方面:出現了一些必須正視的問題。如有的大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個人主義思想影響較大。法制觀教育方面:“當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質教育體系中,法制教育內容不僅少得可憐,且大多混歸於道德教育。”在校園裏,屢見各種犯罪行爲,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道德觀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蝕下,有些學生在義利觀方面、道德修養、人際關係、婚戀觀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認識和行爲令人堪憂。

三、大學生“不和諧”現象產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種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時代:難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雖然金融全球化可能僅僅影響到爲數有限的國家裏的少數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卻觸及了世界上最偏遠的村莊和靠狩獵採集爲生的部落。”這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到來的同時,也帶來了多種文化價值觀念的相互影響。在多元價值觀並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學生對不斷出現的社會現象和思想問題有些無所適從,對社會道德規範的認識和選擇相對以往也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2.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和對高校育人理念的衝擊。市場經濟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正視,即市場經濟對人們的道德世界產生的重要影響。僅就其負面影響而言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經濟的缺陷容易誘發個人主義。二是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引發多種價值觀的相互碰撞,人們的道德觀念變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問題頻現。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教育主體方面,有的教師形式主義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教育內容方面,一是教育內容的滯後性與時代的發展變化不相適應。二是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機制方面,保障措施、評估體制以及信息反饋機制的不完善,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四、大學生這一和諧社會主體生成的路徑

1.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問題的基本認識。要尋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必須要從其“自身”探尋。而作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應當是我們考察的重點對象,因爲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圍繞他們展開的,只有搞清楚他們之間的矛盾關係,纔能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抓好學科建設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要真正實現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就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其次要走近學生,貼近學生學習生活,把課堂的理論灌輸、滲透到具體實在的生活當中,從而增添感染力和說服力。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主體性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爲本。首先,培育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是前提條件。主體性意識的培育來自於對學生個性化的關注,因爲“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個性發展是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力和源泉”。其次,人性化的“服務”是學生主體性意識形成的現實條件和必要條件。對高校來講,要彰顯以學生爲本的服務理念,促進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增強高校主體性教育的正面價值。4.創新教育方法,大力促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在高校,大學生更多的是接受顯性的思想教育,從多年的教育結果來看,過多地採用這種方法效果不佳。而“隱性教育的提出,爲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具有隱蔽性、平等性、愉悅性、靈活性等特點,有效地彌補了顯性教育的不足”。因此,要想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就應當採用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顯性的課堂教授,使大學生明白該行爲的思想教育目標。在教育活動中,將教育要求內隱在學生的日常學校生活中,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有利於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作者:魏立娟 單位:蘭州工業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