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析

學識都 人氣:1.08W

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學以致用。那麼,經濟法課程教學方法如何改革呢?

經濟法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析

摘要:高校爲經濟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經濟法課程,是一門專業必修課,但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尤其在現今就業形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師範院校的非師專業應以爲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爲發展目標,所以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現就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以期能夠找到更爲有效的教學方法,更加適應現代社會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教學改革

一、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與法學專業經濟法教學沒有明顯區分

經濟法課程在我國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是法學專業的一門核心主幹課程。現代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懂外語、懂法律、懂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非法學專業也普遍開設了法律課程。經濟法是高校經濟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但是主講經濟法的教師多數是法學專業出身,大多還是沿用法學的傳統教育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法律思維的培養,而沒有意識到經濟類專業是一個實用性較強的專業、經濟類專業應以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爲發展目標,這種教學現狀是不適應專業發展需要的。

(二)教學方法單一

我國高校現在主要的教學方法還是課堂講授,經濟法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的講,學生在下面機械的聽。教師的主要講授內容就是枯燥的理論,學期剛開始,學生對課程還有一定的新鮮感和好奇性,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嚴重的厭煩心理。這樣的教學方法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案例陳舊,脫離實際

經濟法教師雖然也認識到了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也開始注重案例教學,但是教師所選取的案例大多是較爲陳舊的案例,甚至還有上個世紀的案例,不能作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然吸引不了學生興趣。另外教師更多的是機械的選取案例,很大一部分並不能與所述理論緊密結合,學生聽完後是一頭霧水,更不用說自己用所學理論去分析實際問題了。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堂教學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大打折扣,不適應現代社會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客觀實際,因此必須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網絡環境帶來的教學思維轉換的必要性

在中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存在着教育應以教師爲中心的觀念,教師在教育中主動施教者的地位和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互聯網課程已發展得非常普遍的情況下,網絡環境已成爲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普及及發展的情況下,網絡資源可以充分共享,教學素材更加豐富生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課堂主體變成課程的引導者,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深入思考、分析總結,甚至可以以自己的獨特觀點對教師提出質疑。

(二)經濟類專業對經濟法教學方法的特殊要求

我國到目前爲止,並沒有一部統一的經濟法,經濟法律規範散見於各類法律規範之中,內容龐雜、體系混亂,這就導致了經濟法課程內容廣泛,一個學期有限的課時內,要完全按照教材所列內容講述完畢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師在現有經濟法課程安排及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應有針對性的選取適當的教學範圍,對教學方法作進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三)基於對教學規律的新認識。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關鍵在於得法”。高校教育中,課堂教學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但是不能把課堂教學作爲傳授知識的唯一途徑。在經濟法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絕不能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應提倡引導式的教學模式。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經濟法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要讓學習“過程”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