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職業測評成現代算命 心理諮詢不是占卜

學識都 人氣:2.98W

“職場醫生”亂點鴛鴦譜

別讓職業測評成現代算命 心理諮詢不是占卜


職業測評在職業生涯中到底有用沒用?它究竟是科學還是“現代算命”?“職場醫生”的話應該怎麼聽?記者帶着這些疑問,走訪了幾位專家。

把算命當成職業測評


李鳴是國際金融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但是他一直喜歡IT技術。他不想從事本行,又擔心改行的風險。


他的同學說,現在很多網站上都有職業測評,給他發了幾個據說“特別準”的鏈接。他打開一個,內容是“看你最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旅行時在荒山野嶺迷了路,這時天色已晚,你發現附近只有一間小屋子,逼不得已只好向主人借宿,可是屋主卻告訴你四個房間都鬧鬼,你會選擇哪個房間呢?1.有個人頭從窗外惡狠狠瞪着你睡覺的房間;2.廁所會傳來開關門聲和女人嘆息聲的房間;3.你一躺上牀去牀就開始搖晃不讓你睡的房間;4.半夜醒來看到一個無頭鬼坐在牀邊的房間。”


其他鏈接也是類似血型預測、星座預測、筆跡預測的東西,這讓他糊塗了,這跟算命有什麼區別呢?別以爲只有學生分不清楚職業測評和算命,有些大企業居然將寫滿員工出生年月日時的人事資料送去找“大師”進行“人才測評”。


對此,北京市智慧之光諮詢有限公司事業部總監、職業指導師張瓊文表示深深憂慮:“人總是對命運充滿好奇,總想借助於外力,尋找一個能夠指點迷津的可靠途徑。到了講求科學與理性的現代,很多人把對這種依賴心理轉移到測試題上,把算命也包裝成‘職業測評’,這是個嚴重錯誤。”


非專業機構賺錢第一


李鳴決定去一家職業諮詢中心。雖然覺得一個系列8000元太貴了,但這家公司“有強大的專家團隊,特殊的就業渠道,神奇的測評工具”,讓他一咬牙湊錢走進了大門。


去了幾次,他發現,這家公司的服務,其實就是讓他做一個價值不菲的測試,然後不停地對他說,你要有信心,你一定能成功……最後他一瞭解,那些所謂的專家,竟然大多數是剛畢業的學生,而且沒有一個具有職業資格證書。那些特殊的崗位信息,是從三大人才網上得來的公開信息。神奇的測評工具,根本是在網上花幾十元錢就能買到的產品。


空軍第八軍醫大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武國城對這種現象不無憂慮:“如今不少人沒有拿證書就給他人做職業測評,出現了濫用量表、對測驗結果妄做評價、測試人員缺乏心理測驗專業知識等等現象,這是行業標準執行的不到位。”北京心靈之約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華夏心理教育中心首批心理諮詢師、職業測評專家胡宏女士告訴我們:“職業心理測評至今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科學性以及量表的信度、效度也有了一定的標準。職業測評是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的基礎上,用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檢測手段,對人的能力、個性、職業興趣等因素進行科學的化驗,以幫助求職者客觀地瞭解自己的職業趨向和本身的業務能力。“職業測評大體上可分爲兩種:一是幫助個人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二是幫助企業選拔人材,調配崗位等。在正規的測評機構,正確的心理測評經過正規職業測評師的解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助力的作用。如果在非專業測評機構進行職業測評,會直接影響測評者的職業選擇。”


心理諮詢不是占卜


楊虹是李鳴的師姐,她前不久也面臨着換不換工作的選擇,於是她也進行了職業測評。職業測評的題目類似GMAT機考的心理測驗題目。坐在電腦前輸入考生號碼後,進入了網上的測試頁面,全部是選擇題,比如“選擇對您更有吸引力的詞語:A矛;B盾”;“用望遠鏡觀察天象A樂意;B不樂意”,用鼠標點擊答案即可。和正常考試一樣,測驗有時間限制,不同的是每套題前都會有這樣的特殊提示:“回答無正誤好壞之分,只是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不要過多思考,不要遺漏任何題目。”她拿到了由計算機做出的詳細的報告,長達13頁,然後再約職業諮詢師專門進行輔導。經過專業人員的輔導,她在新職業中取得了良好發展。楊虹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她注意選擇了“醫生”,看測評機構的人員和工具是不是符合行業要求,看工具是不是通過了國家鑑定。


胡宏女士介紹說:“有的測評機構會做很多的表格,其實,對大學生來說,做一個卡特16PF就可以了,這個測試是美國最早的職業測評之一,而且現在已經本地化了。它把你的個性分成10個因子,比如說你的內外向、智力水平、情緒的特點、自信心、毅力等等這些方面做了非常系統的量化。這個量表會根據個人的性格特點,在職業選擇上給出很多建議。測評結果會提供很多職業,大家在測評完就可以有選擇、交叉地去從事。”


李鳴最後選擇了這家正規機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金融系統的IT管理行業,這樣既不浪費自己所學知識,又實現了個人理想。


但是,專家警告,職業測評並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所有的人的.所有的問題。職業測評可以幫助你在潛意識內對自己準確定位,在短時間內實現人職匹配,卻並不是能夠預測你一生工資、地位、成就的法寶。如果認爲一次職業測評就可以“定終身”,那就真的變成一種“現代迷信”了。


經典案例


職業測評小心中外人才觀念打架


某家中國大公司正在進行招聘人員職業測評,採用了從美國引進的先進職業測評問卷。其中有一道題目,如果你的同事在工作中出現錯誤,你是公開向他指出這個錯誤?還是私下跟他解決?中國企業比較重視人際關係,一般主張採取“私下解決”的方法,但是,按照美國的測評答案,公開指出錯誤纔是最正確的態度。這讓求職者和企業領導覺得很矛盾。張瓊文等專家都認爲:“外國職業測評工具的確很先進,但是由於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照搬西方職業測評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語言體系、中西方文化、風俗習慣等,使它很容易遺漏了中國文化中認爲有意義的現象與行爲特徵,比如上面那個例子,中國比較重視良好的人際關係,不願意當面撕破臉批評同事,而西方就認爲這是沒有原則和魄力的表現。”專家建議,在進行職業測評時,不妨選擇一些本土化做得較好的軟件或者工具。


知識鏈接


三種人不適合職業測評


一位40多歲的企業老總氣憤地對諮詢師喊道,這個職業測評報告與他的實際情況不符:“沒有人跟我說過我是這樣的人!”但是,根據別人反映,他的確有着報告指出的職場缺陷。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職業測評,有三類人測評效果不大:一是自身資源太少,不足以改變現狀的人;二是安於現狀,不肯做出努力改變的人;三是已經對自己比較瞭解,能夠自己解決職業方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