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2.96W

下面是小學數學《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一、合理靈活地組織和利用教材。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以及用進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題,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教學時,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程序,將這些內容重新組織,合理靈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課時內完成了兩課時的教學任務。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爲教學的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爲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爲重點來練習;將用進一法取近似值作爲一個知識點在練習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機結合、相互聯繫,多而不亂。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於教材。三道例題沒有做專門的教學,但其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別在練習過程中得以體現。整個一節課,增加容量但又學得輕鬆,極大提高了調堂教學效率。

二、較好地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

本節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放手、引導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1、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新課開始,教師通過圓柱教具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表面積的意義。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想一想,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爲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從中思考和發現它的側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在老師的啓發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講練結合。

教學這節課,我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而且使練習隨着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一環緊扣一環。每一步練習都是下一步練習的基礎。具體做法是:在學生理解了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即:表面積=底面積×2+側面積)以後,作爲檢查複習,我首先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出示三個圓柱體,並分別告訴條件:(單位:釐米)r=3 d=4 c=6.28,然後讓學生練習求它們的底面積,並做好記錄;在學生髮現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後,仍以上面三個圓柱爲主,從右向左依次給出三個圓柱的高:(單位:釐米)h=7 h=6 h=3,要求計算出這三個圓柱的側面積,同樣做好記錄;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和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三個圓柱的表面積嗎?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所得數據,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三個圓柱的表面積。再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使講練真正做到了有機結合,學生學得輕鬆,練得有趣。

三、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1、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教學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沒有拘泥於教材上把側面轉化爲長方形這一思路,而是放手學生合作探究: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爲學過的平面圖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實驗,把圓柱形紙筒剪開,結果學生根據紙筒的特點和剪法分別將曲面轉化成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通過觀察和思考,最終都探討出了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2、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提出:“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在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操作練習:小組合作測量計算製作所帶的圓柱形實物的用料面積。根據練習要求,組織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動手測量,最後算出結果。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並且根據實物的特點想出了很多測量所需數據的方法,既合理又靈活。在合作學習中不僅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養了實踐能力,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較好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本節課合理地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在講練過程中,動態逐一出示三個圓柱及條件,並閃爍所求底面和側面。將直接的告訴條件和問題變成動態的先後展示,不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多媒體將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實物“搬”到課堂,加深了學生對錶面積實際計算意義的直觀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