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學識都 人氣:2.95W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1

圓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終一個平面圖形,學生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不論是學習資料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

經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並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所以,經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爲以後學習圓柱,圓錐打下基礎。

一、感受圓的周長與面積的不一樣

本課開始,我先讓學生比較圓的周長與圓的面積有什麼不一樣,之後結合回憶平行四邊形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爲下頭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學具演示,激發探究

經過以前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探究圓的面積。探究之前,我問學生:如何計算圓的面積學生有點不知所措。此刻回想起來,我不應當一上來就問如何計算圓的面積,而應當先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這樣的引入可能更有利於學生解答出我的問題。接下來我讓學生把自我手中的小圖片分成若干小扇形,從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學生把扇形拼起來,從一個不規則圖形,到近似的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在這個長方形中找到圓的周長,找到圓的半徑。最終得到長方形的長就等於圓的周長的一半,而它的寬就是圓的半徑,最終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遺憾的是學生自我製作的學具操作起來很不方便,既耽誤時間,又不規範,如果能統一配置學具那會更利於操作。)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本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得到了提高。但值得反思的是,我總是抱着一節課應當解決一個知識點的想法,所以爲了趕時間,我總是更多的關注舉手發言的優等生,而很少注意學困生,沒給他們留有足夠思考時間,這是我今後課堂教學應當異常注意的地方。

三、分層練習,體驗運用價值

結合課本中的例題,我設計了基礎練習、提高練習兩個層次,從兩個不一樣的層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景進行檢測。第一,基礎練習鞏固計算公式的運用,強調規範的書寫格式;第二,提高練習收集了身邊的實際資料,讓這節課所學的資料聯繫生活,得到靈活運用。在每一道練習題的設置上,都有不一樣的目的性,我注重了每個練習的指導側重點。但在整個練習過程中我沒能做到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今後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這一節課中,我總覺得操作學具時間短,我有點操之過急,只是讓學生草草地操作,更多的是經過自我的教具操作來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雖有碰撞,但總覺得不夠。在以後這一類的教學中,應當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探索時間,使學生的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本事、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本事得到充分提高。另外,在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2

圓的面積是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的重點內容。我教小學畢業班已經十餘年了,自然這節課我講的也不下十餘次了,以前在偃師市講過,也在洛陽市也講過。雖然每次都反映不錯,可我總覺得不太滿意,總覺得這節課的容量少了點,今年我決定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容量。

以前我是這樣安排課堂結構的:談話引入圓面積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後教師動畫演示,從而得出採用轉化圖形的方法,把新的圖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發,進而想到把圓形也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然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後自己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把8等份圓、16等份圓,先剪一剪、再拼一拼,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再動畫演示32等份圓、64等分圓、128等份圓所拼成的圖形更接近長方形。最後想一想:所拼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什麼有關係(近似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由長方形面積公式繼而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圓面積公式推導出來後,時間已所剩不多,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環形的面積計算需要下一個課時進行。

今年我經過思考,決定這樣做:讓學生提前預習,小組內3、4號同學做8等份圓,1、2號同學做16等份圓,兩人所做圓形的大小一樣,所塗的顏色也一樣,其中一個用剪刀剪好,一個不剪,以備上課時使用。

今年的課堂結構調整爲:一開始由本節主題圖引入,已知每平方米草皮8元錢,一個圓形草坪需要多少元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出圓的面積,由此引入新課。緊接着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依然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自然想到把圓形也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然後讓學生拿出自己製作的學具,先倆倆合作(1、2號合作,3、4號合作),再四人小組合作,在課桌上拼圖。通過幾次拼圖發現,所拼近似長方形的長近似於圓周長的一半,寬近似於圓的半徑。各小組展示後我用演示4等份圓,8等份圓、16等份圓、32等份圓、64等份圓……所拼成的圖形,學生迅速發現,把圓等分的份數與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自己很快就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公式實際運用的練習了。本節課學生不但會計算圓的面積,還會計算環形的面積……這樣環環相扣,學以致用,學生學習積極性極高,既熟練的掌握了公式,又有了自主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圓滿完成本節的學習目標。

不過這節課,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在計算平方的時候,出錯較多,6的平方,應該是36 ,很多學生錯誤的把它算成12 ,這說明我對學情分析還不透徹,再例如學生的書寫格式也不夠規範等,所有這些還有待今後進一步提高。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3

“圓的面積”一課,經過讓學生進取主動參與知識的構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歸納、推理的數學思維本事,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的問題自然生成,我們會發現的孩子們的思維是多麼廣闊。在課堂中教師如果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爲實際的教學行爲,有時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

1、課前提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提出有利於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意圖,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兩個班的巡講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當我提出“看到課題後,你們認爲這節課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學生進取發言:“想解決圓的面積如何計算;想解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想學習怎樣計算圓的面積等等”。學習目標明確後,我發現兩個班的孩子在研究的時候都井然有序,沒有不明白該如何入手的,都明確自我在討論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彙報的的時候都明白圍繞着課前所提出的學習目標回答,沒有亂說的,巡講後我從實踐中體會到: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師僅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更好的駕御課堂;學生僅有明確學習目標才能進取參與,事半功倍。

2、教學形式上,應因材施教,不一樣的班級和學生採取不一樣的教學方法。

課堂中,每名學生都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不一樣的班級,風格、特點也不一樣。101班的學生比較安靜,開始不十分敢發言,於是在複習以前學過的基本圖形的面積推導時,我先回憶各種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孩子們說得很好,我也大加讚賞,等他們慢慢熟悉我後,我利用小組討論來活躍氣氛,效果不錯,總結時發言的同學多了起來,回答也很到位。98班的學生很活躍,思維快,都搶着舉手,學生和我配合也默契。我把知識完全放手交給他們自我解決,,把所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討論、自學、猜想。學生們都能進取參與,彙報時公式的推導過程說的很完整,練習題計算起來也不費勁。應當說98班是巡講中講的最夢想的班級。

在整個巡講教學過程中,我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研究,獲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爲學生供給充足的時間、空間、材料,教學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抓住寶貴時機引導學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識迎刃而解。兩個班講下來我最大的收穫是教學中的應變本事提高了,不一樣的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體會。當然也發現了自我的不足:還是不敢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即使放手了也牽着一點,這是在今後的的工作中應繼續改善的地方;在提出一個問題後應給予學生必須的思考時間,不要過急。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深深記住這次巡講,繼續改善自我的教學水平。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4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異常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本節教學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複習舊知識,爲學生認識圓的面積的含義和採用圖形轉化的方法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做必要的準備。複習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並利用教具直觀再現推導過程,學生在回顧舊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到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都是經過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學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的,從而滲透轉化的思想,併爲後面自主探究“能不能把圓轉化爲以前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和猜想“怎樣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做了充分準備。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時,教師作爲引導者只是給學生指明瞭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學生則以小組爲單位,經過合作剪拼,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行),我把各小組剪拼的圖形逐一展示後,又結合教具演示,引導學生經過觀察發現“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並從中發現圓和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根據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以進取主動的狀態參與學習討論,共同經歷知識的構成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實踐本事、探索精神。在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的同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

3、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本節課,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一件多麼歡樂的事情,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不足之處。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以及實踐操作花費較多的時間,所以在講解推導過程時講得不夠透徹,學生理解不深,以至於對公式掌握不太好。如果說當時在引導上能及時研究到這一點,並給予技巧性的引導,或許能使學生理解的更透徹,那麼整節課就將顯得更爲精彩和飽滿。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5

本課採用課件形式,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啓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教師的點撥解說、提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學過程到達最優化。

一、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構成正確的幾何概念,掌握圖形的特徵及內在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學。

如揭示圓的面積定義,基本建立了圓的面積概念。又如運用計算機顯示由圓到近似長方形的圖像的變換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並充分體現構圖美和動態美的特點,它能刺激學生,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有助於解除學生視聽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促進了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構成,到達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二、把數學虛擬實驗引入幾何的教學中,以研究的方式學習圓的面積,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經過剪切、平移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與它面積相等底等高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時,課件供給的虛擬實驗,使它們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完整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不僅僅概括歸納出面積計算方法,感悟到轉化的思想在幾何學習中的妙用。並且學生在抽象、概括、歸納推理過程中理解嚴密的邏輯思維訓練,構成一種學習幾何知識的方法,產生一種自我嘗試,主動探究,樂於發現的需要、動機和本事。從而順利的想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也能夠這樣推導。

教學中先動畫展示等分圓的過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長方形的過程,經過幾組類似的實驗,等分的份數遞增,拼成的圖形越來越接近於長方形,讓學生經過操作實驗和觀察、比較得出這樣的事實,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的半徑,長相等於圓周長的一半,圓面積的推導過程就完整的展示出來。對於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可是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量的加大,對於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這是今後教學應當改善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6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探究性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思想。並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去完成教學任務。由於學生已經有了探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公式的經驗。本課一開始我就鼓勵學生回憶以前是如何研究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呢?此刻又如何探究圓的面積呢?剛開始學生有點不知所措。但此刻回想起來,應當先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這樣的引入可能能讓學生解答出我的問題。其次再經過把圓從8等份、16等份、32等份分圓再把圓片拼起來,從一個不規則圖形,到近似是的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從這個長方形中找到圓的周長,從8等份拼成的不規則圖形到32圖形拼成的近似一個長方形,從中得出規律。最終得到長方形的長就等於打下基礎。

圓的周長的一半,而它的寬就是圓的半徑,可能得到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近似地看作圓的面積。最終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讓學生明白新的問題能夠轉化成舊的知識,並利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經過這樣的抽象和概括出問題的本質,因爲知識的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學思想的方法,那纔是數學的精髓。然後讓生生互動,再根據自我的發現,小組合作,動手探究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並經過這個環節來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在這一節課裏我覺得學生學得很主動,由於大膽放手讓學生運用以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新問題,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我也覺得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我們把學習的主陣地還給學生,學生的各方面本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經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爲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

小學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7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學習了圓的周長,以及學過幾種常見直線幾何圖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面積,到學習曲線圖形的面積,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挑戰。根據“135”的指導,我設計並完成了這一課時的教學任務,現將課後反思總結如下:

1、從教學設計上,我緊緊把握“135”,讓學生成爲課堂中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前置性小研究”,使學生通過課前自己的操作研究,課上在小組內的交流,再在班內展講互動,通過學生“自學—助學—羣學”的方式,使學生初步歸納出結論:把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來越多,拼成的圖形越來越接近長方形。整個這些環節,教師只是作爲學生探究的引導者,課上完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的進行交流、探討、互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真正達到了自己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

2、從教學過程中,學生開始的探討氣氛並不活躍,但通過學生的互相指正、教師的適時評價,學生能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說得有理有據。這樣,學生不但聽得認真,講的認真,而且也真正的融入到了課堂的學習之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3、從教師本身來說,教師看着是在課堂上的活動少了,但是要求教師課下準備的內容多了,要精心設計“前置性小研究”,使“前置性小研究”的內容真正的爲本節課的學習服務,不走形式;還要讓“前置性小研究”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情況,讓大約70﹪的學生都能自己獨立完成,然後把自己的疑問再在小組內通過交流解決,最終能在班內互動交流時解決。

4、在“135”下嘗試的教學模式,小組分工是我們進行有效課堂學習的必要前提,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是整堂課成功的關鍵。課前我就充分考慮各組的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課上小組交流時對個別組的個別同學(王晨、宋超、趙家輝)進行引導、鼓勵,使他們能認真傾聽別人的說法,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從而使全體學生一同積極起來。

5、當然,在課堂探究中,教師總擔心學生說的不全面,不能準確把握知識點,也怕課上的時間不夠,所以,教師總結的話比較多,有時會打斷學生的發言,致使學生對自己的想法發表的不全面。在這些方面也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自我總結、提升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說,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即可,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方法得到了鍛鍊,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在“生本課堂”上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