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6.6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1

《圓的面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而蘇教版則安排爲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對於高學段的學生來說,在學習本課時之前,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圓的表象認識。而在之前的學習中,孩子們也經歷了《圓的認識》和《圓的周長》的學習,掌握了圓的周長公式,爲本課時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根據這一課時的內容特點,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特意給學生安排了小組合作探討和個人嘗試推導解決問題的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促成學習與活動的相結合。基於對課程特點的認識,我在設計中把教學目標設計爲:1、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2、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3、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初步瞭解極限思想;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與學生的努力,快樂地結束了本課時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的體會:

一、學生爲主體,老師要有好的引導。

在設計本課時的時候,考慮到知識的特點,主要培養學生通過原來的轉化知識應用在新知識中,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於是,我把課堂的主體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的一開始,就進入到數學的領域,通過給他們自主地猜想,形成問題,並趁機引導學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於是,集中地精神更高。當在探索中遇到困難後,我及時給予集體的討論並讓他們在小組內互相幫助,最後達到共同解決的目的。可有一點讓自己不太滿意的地方,就是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不能及時到位,也可能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課堂中的問題反饋學生的積極性不足。在總結圓拼長方形的時候,有同學有這樣的一個問題:“老師,我想把它拼成三角形或者梯形,可以嗎?”由於備課考慮不太周全,對於這個問題,我一時沒能回答出來,只能敷衍了過去。除此之外,學生在操作中剪開圓的時候,有些剪斷了,在拼的時候就多費了時間。

不過,在整個過程中,我還是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也注意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學生在自己的動手操作中還是能體會其中的探索樂趣,學會了知識,發展了自己的能力。

二、課時練習設計的思考。

由於在課前有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在每一個環節中的練習都有了充分的準備,在導入——猜想——操作——推導——驗證,再回到練習,讓學生的認識從淺到深,從具體到抽象,符合他們的認識發展規律。針對這個規律,我把練習也設計成層層遞進的形式,從鞏固公式方法——生活現象——實際測量——拓展思考,逐步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對有挑戰性的題目,我加入題後的提示,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結合小組的合作,解決問題的同時,發展了學生觀察、分析和應用的能力。可能個別學生在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我沒能及時地兼顧到,導致在課後有幾名學生對課時練習還沒有完全掌握的現象。另外,由於課前沒有完全設想好練習時間的安排,導致後面的題目沒能及時順利地完成。

三、操作時間的分配問題。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當學生在思考、拼的過程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多一些思維的空間,這樣的課才豐實。因在課件演示組拼的過程中動作太快,沒及時說說剪拼的方法。導致學生在操作時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如全剪斷了,拼出費時多等問題,這樣也致使練習的時間就更少了。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的操作時本課時主要採用的教學手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能全程參與進去,但如果不注意合理分配時間的話,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希望能給其他老師一個參考。

經過實踐教學後,讓我明白了數學課堂有時並不需要由老師一手包辦,有些時候,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把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對讓他們主動參與進課堂,享受探索學習的快樂。

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2

從教十多年來,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裏明白。提起數學,學生常會在艱苦的思索,繁難的演算,複雜的邏輯推理聯繫起來,認爲數學學習是一種枯燥的、辛苦的勞動。通過對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學習和實踐,我體會到:學生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外界環境刺激的積極反應。

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特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爲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

特別是高年級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儘管六年級的學生在各方面都有自制力,但是,持久性注意的範圍也有侷限性,加上數學內容單一,常會感到枯燥乏味。如在教學《圓的面積》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課前準備一個圓,在教學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先想想圓的面積指什麼部分,該怎麼計算,然後,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圓,動手摸,通過摸明白圓的面積。然後自學課本動手操作數學課本第127頁小組合作完成,弄懂圓通過剪拼、發現近似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看出這個圓的面積(就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計算公式:圓的面積等於圓周率乘圓半徑的平方。爲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和操作實踐的數學活動情境,使學生真正明白了圓面積計算的公式以及算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輕鬆愉快。

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圓的面積是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周長和麪積,並且對圓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從認識圓入手,到圓的周長和麪積,與直線圖形的學習順序是一致的。但是,學習圓是從學習直線圖形到學習曲線圖形,無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化曲爲直”、“化圓爲方”,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內在聯繫,感受極限思想。在本單元中,本節內容安排在“認識圓,圓的周長”之後,這樣可以讓學生借鑑在學習圓周長時的經驗來研究圓的面積;有利於讓學生感悟學平面圖形的規律和方法。學習本節內容後,爲後面學習扇形統計圖、以及圓柱、圓錐打下基礎;同時,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圓的特徵,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已基本掌握,但對於像圓這樣的曲線圖形的面積,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如何把圓轉化成直線圖形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對探究學習並不陌生,但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組織學習素材,讓學生形成合理猜想,進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學中關注的問題。基於以上的思考,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會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2、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極限思想。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教學難點: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4

1、圓的面積是在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周長和麪積又是圓的兩個基本概念,學生必須明確區分。

通過比較鑑別,並結合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摸一摸手中圓形紙片的面積和周長,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從而順利揭題《圓的面積》。

2、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那就是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

新的問題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利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而推及到圓的面積能不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如果能,就可以很容易發現它的計算方法了。讓學生迅速回憶,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爲新知的“再創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3、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觀察、思考、交流。

運用已有的經驗去體驗新知,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來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實驗操作,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不但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而且還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形結合的內在美,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小學《圓的面積》教學反思5

一、 練習教學體現“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後就小明爸爸在院子裏圍圓形花池的生活實例,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係,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後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儘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啓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後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最佳發展區。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於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後,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 “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