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書筆記(通用6篇)

學識都 人氣:1.29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Q正傳》讀書筆記(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Q正傳》讀書筆記(通用6篇)

《阿Q正傳》讀書筆記1

《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書筆記2

近日,我讀了我國現代大文豪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小說中塑造了一個處於舊社會最底層,備受欺凌,卻用“自我安慰”來麻醉自己的人物形象――阿Q。

阿Q雖可能並非某個具體的人,但卻是當時封建社會中舊農民生活、思想的真實寫照。他狹隘地將“革命”一詞理解爲一種小我似的個人主義行動,他飽受x辱卻又故作勝利姿態;他進城與盜賊爲伍,卻騙鄉人說找到了好差事;他看到革命黨也盲目“跟風”,卻稀裏糊塗被清軍抓走,又莫名其妙被當衆殺害……

總之,阿Q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是一個“無知者無畏”的人,是一個可嘆可憐的封建思想者。

我認爲,阿Q其人以及其思想,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方面:

其一,是阿Q的革命觀。阿Q十分狹隘片面地將革命理解成了一種個人的謀私利行爲。在他的眼中,革命等於報仇、搶劫和女人!這在現在看來當然幼稚得可笑,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統治人精神的時代,其他農民,甚至其他一切普通人,何嘗不是象阿Q一樣看待革命呢?即使不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極端,他們對革命的認識也無非就是“改朝換代”。

其二,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所謂“精神勝利法”不過象xxx和毒藥一樣,是受屈辱者麻痹自己的一種手段。例如,閒人對啊Q進行挑釁,甚至毆打,在苦悶過後,阿Q卻往往安慰到:“兒子打老子”。還有,清兵將阿Q抓進衙門,讓他畫花押,他不認字,便畫了個圓圈,誰知卻畫成了“瓜子”。他起先十分鬱悶,但不一會兒,他卻想“孫子才畫得很圓呢”。在賭博輸錢時,他想:“就當讓兒子拿去了吧”。其實,阿Q的這種思想,恰恰暴露了他懦弱的性格特點。如果阿Q很敢於抗爭,他就不會用這種“精神毒藥”來強迫自己退縮,而只是在心裏憑空編出一些理由來求得所謂“精神勝利法”。

其三,阿Q是一個“無知者無畏”的文化弱者。他認爲城裏人稱“長凳”爲“條凳”、用切細的蔥絲做煎魚“是錯的、可笑”,卻不知是自己沒有見識,沒有文化導致了這些對不同文化的錯誤認識!他在被害前最後一刻還在迷信人可以“起死回生”,“過了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卻不知自己早已陷入了迷信的泥潭!在舊社會,這種迷信風氣卻不足爲奇,正如魯迅在《藥》中所描寫的“人血饅頭”一樣。

阿Q的思想世界,概況地說就是這三點。作者用他的妙筆,將這一個舊社會農民的象徵描繪得淋漓盡致,這實在是中國的教訓啊!

《阿Q正傳》讀書筆記3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吶喊》這本書,全書15篇小說中記憶最深刻得一篇小說是《阿Q正傳》。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我“我總算被兒子打了,此刻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我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歡樂的生活去了……生活中,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應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我,這就是阿Q一精一神所提倡的。不要爲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悅。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反思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我,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

就說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裏長的、水裏遊得能吃都吃,卻因爲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齊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着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裏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裏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

看完這本書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景,我也會用阿Q精神安慰自我“羊肉串有什麼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

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阿Q正傳》讀書筆記4

寒假裏,爲了豐富我的知識,我到書店借了一本《阿Q正傳》來讀,裏面生動有趣的情節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傳》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爲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爲主要特徵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

讀完這篇小說,我深受感動。我認爲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爲,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爲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衆痛苦生活的縮影。

我喜歡這部小說。

《阿Q正傳》讀書筆記5

《阿Q正傳》,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讀它不禁有了些共鳴。

初中時讀它,覺得這是一篇有點滑稽的文章,還會感嘆阿Q的幽默細胞,在這樣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況下,他還能麻木自己,愉悅自己,雖然自己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但他的精神卻“常處優勢”,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輩,現在連老婆都沒有,那哪來兒子呢,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爲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於是他勝利了;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就像麻醉的藥,總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樂,不知道這算不算“知足常樂”呢,還是“自欺欺人”。

不知道他會不會夜裏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淚呢?

《阿Q正傳》讀書筆記6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腐敗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爲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

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爲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打倒困難。

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要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