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國生態旅遊農業開發模式

學識都 人氣:7.25K

摘要:生態旅遊農業是一種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具有休閒、娛樂、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旅遊產業。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它是將農業景觀、生態景觀、田園風光景觀的深層次開發與旅遊業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農業開發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態旅遊農業的內涵,分析了其特點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着重探討了我國生態旅遊農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探析我國生態旅遊農業開發模式


關鍵詞:生態旅遊農業 開發模式 可持續發展對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決定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並影響着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隨着我國加入WTO和服務貿易的進一步對外開放,面對國際農業政策環境和國際農業市場的挑戰,我國必須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走市場化、集約化和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與國際農業市場接軌。國內外的實踐表明,生態旅遊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生態旅遊農業可緩解資源、環境和人口壓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業收入,同時協調經濟與生態的關係,使其納入良性循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爲遊客提供新的旅遊資源,有助於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旅遊農業產生的動因與背景。
  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其前身爲珠海縣(後改市)農科所,成立於1963年,最初主要從事以水稻爲主的農作物良種繁育,試驗示範推廣工作。建特區以後因城市發展需要,原在市區的1千多畝試驗田被無償徵用,市府只在城鄉結合部梅溪村劃出247.9畝荒坡地,補償10萬元。珠海農科人發揮特區首創精神,積極發展以無土栽培、組織培養、轉基因等生物工程爲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態農業,主要從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產,開始了第二次艱苦創業。
  經過數年的艱苦奮鬥,基地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土栽培的“神話”,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蹟,使珠海農科中心成爲農業線的一面旗幟,對外開放的窗口。外國貴賓的參觀訪問,中央領導的親臨視察,兄弟省市的組團考察……成爲我們搞旅遊的外在誘因;而珠海被評爲“旅遊城”後,市旅遊局亦在尋找新的旅遊項目開發,特別是生態旅遊項目的開發,他們亦把目光瞄準了梅溪科研基地。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珠海市無土栽培旅遊基地—“農科奇觀”即告誕生。我們認識到農科單位如果不進一步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等、靠、要”的束縛,就沒有發展前途。必須面向市場,走科研爲主,多業並舉,綜合發展的道路。而農業高科技資源不但是生產資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態景觀和本身具有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觀賞性、可參與性,實際上也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幾年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亦證明了這一點。
  二、生態旅遊農業的內涵及特點
  1、生態旅遊農業的內涵
  生態旅遊農業是一種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爲基礎,以開發田園旅遊資源爲重點的新型生態旅遊業。它以農業和農村爲載體,是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高效農業,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遊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爲一體,由一產向三產延伸滲透、農遊兩業交叉融合的新興產業,並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生活於一體,已成爲當今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點。它既具有生態性、生產性、商品性、觀賞娛樂性、參與性和教育性等多種功能,又有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特性。
  2、生態旅遊農業的特點
  ①以生態農業生產爲基礎,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爲達到農業可待續發展與緩解旅遊業壓力,爲人們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悅的休閒娛樂場所,必須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重視農業生態環境的整治,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②以旅遊經營爲重點,重視有效開發旅遊資源,按照旅遊業發展要求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旅遊活動的規劃,切實保證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爲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和體驗品嚐等服務;③具有高效益、低風險特點,經營生態旅遊農業可獲得農業和旅遊業兩種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當由於氣候條件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條件的不穩定性造成農業生產減產時,常可通過旅遊提高農業附加值而相對減小農業風險,而旅遊淡季時農業生產又可彌補旅遊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娛樂性和參與性。生態旅遊農業活動包括農業觀光、鄉村度假、民俗鄉情體驗、水果美食品嚐、農事勞作、文化娛樂、農業技藝學習、鄉土文化欣賞、購物等娛樂性和參與性都很強的活動,讓遊客通過參與多功能複合型旅遊活動,獲得豐富的旅遊體驗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樣,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傳統的旅遊業發展受優美的自然景觀、名勝古蹟或園林建築等旅遊資源分佈的限制,而農業旅遊資源廣泛分佈在城市郊區、周邊農村等地,只要稍加開發就能發展生態旅遊農業,同時農業可爲遊客提供參觀、品嚐農產品和體驗農事等各種形式的旅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