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15篇

學識都 人氣:6.97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字經》有感15篇

讀《三字經》有感1

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自然少不了讀書。在我們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中琳琅滿目的圖書,會引導我們對人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三字經》就給了我不少的啓迪。

這本書,文字不多,卻濃縮着人生的許多哲理。“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不要隨便毀壞着最初的完美;“昔孟母,擇鄰處”,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善於教子的良母,感受到了母親對我們深深的愛;“融四歲,能讓梨”,讓我們瞭解了懂謙讓的孔融,從他身上,我們學會了友愛……

這樣的美德,這樣的母親,這樣的孩子,穿越了五千年文明,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看!爲了孩子有強健的體魄,爲了孩子能更好的學習,有多少母親不辭勞苦,廢寢忘食拼命工作!有多少母親在無怨無悔的操持家務!又有多少母親強忍疲憊,爲疲倦中的你,端來一杯溫熱的牛奶!她們的言行,誰說不是當今的孟母?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不錯的,現在的孩子們,也不亞於孔融。在校園中,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和諧,每一間教室都灑滿歡樂。上課時,你會聽到悅耳的讀書聲;下課後,你會看到師生嬉戲的畫面。這些祖國的花朵們,在園丁的澆灌與培植下,正茁壯成長,以微笑報答深厚的母愛。

走在街上,我看到了更多的謙讓,看到了更多的寬容,看到了更多的陌生人的微笑,也許《三字經》倡導的禮儀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了吧。

讀《三字經》有感2

今年暑假,我和媽媽一起讀了《三字經》。開始我一直讀不懂,只覺得讀起來有節奏,很有趣。後來經過媽媽一句一句的分析,我漸漸弄懂了其中的意思,越讀越有滋味,還熟練地背了下來。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人要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努力學習,禮貌待人……

“濤濤,幫奶奶把臉盆拿過來。”“你自己去拿吧,我要玩遊戲呢!”啊!不行,《三字經》不是教育我們要孝敬老人嗎?“奶奶,等一等,我馬上把臉盆拿過來。”奶奶笑得眯起了雙眼。

“我最喜歡吃蘋果了,大的那個給我吃,小的那個給你吃。”正當我跟弟弟分蘋果時,媽媽向我眨了眨眼睛。哦,“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就懂得禮讓,而我已經八歲了,怎麼會做不到呢?我馬上把大的那個蘋果讓給了弟弟。

自從讀了《三字經》,奶奶誇我長大了,媽媽誇我懂事了。讀書讓我成爲一個懂事的好孩子,讀書真快樂,以後我一定會讀更多有益的書。

讀《三字經》有感3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箇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易讀、易記、易理解。《三字經》裏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歷史故事、道理常規。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

裏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爲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們必須得活到老學到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啓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爲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時候,父母、老師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就是說人在小時候,性格本來是善良的,他們的性格十分相近,長大後因爲其他因素的影響,性格便相差甚遠。這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親人的悉心教導,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軌。這些都是教育的功勞,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經》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論理道德。謙讓就是這數不勝數的道德中的一種。只有四歲的孔融懂得讓梨,知道自己的歲數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這就是一種美德。比如黃香溫席的故事就流傳千古,婦孺皆知,每個人都被黃香的孝順感動了。

《三字經》中包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裏出現的國家有:夏、商、周、秦、楚、齊、燕、趙、魏等國家,這些國家中,出現了許多賢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條,雖然在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許多深受百姓愛戴的明君,可昏君也有不少,如隋煬帝——楊廣。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顧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開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恥的,惡人有惡報,最終,隋朝毀在了他的手裏,是他把父親建立起來的隋朝斷送了。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在治理國家,這個國家有朝一日一定會興起。但是國家如果國家由昏君接手,這個國家就處於逐漸衰敗的狀態,最後滅亡。這就是國家爲什麼有興也有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敘述完後,接着就是那些勤學苦讀的人。孫康、車胤他們倆一個利用雪的反光來讀書,一個是靠螢火蟲的光亮來讀書,他們雖然家貧,但是他們人窮志不窮,這就是那些勤奮讀書的人共同的特點,他們能如此的勤奮刻苦裏我敬佩!

講完了所有的故事,我選一句語句來鞏固鞏固,比如說:曰仁義,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穩。就是說仁義理智信這五常是不允許混亂的。書中說仁義禮智信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但在現代社會上,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數,所以我們要有禮貌,做新時代的少年。

《三字經》裏面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學好《三字經》長大後爲祖國儘自己的一份力!

讀《三字經》有感4

我這幾天正在背《三字經》,爲了方便我背誦,媽媽每一段都給我講解意思,讓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背誦,果然快許多。我不但背了《三字經》,還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字經》一開始寫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段話告訴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初,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來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如果從小不進行教育,其天生的善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改變。《三字經》每一句裏短短的三個字卻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要珍惜年少的黃金時期好好學習。讀到這,我很慚愧,因爲有時候我沒有好好寫作業,經常邊寫邊玩,還容易被別人的一舉一動給吸引去,這些毛病讓作業的正確率很低,浪費了很多時間。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如果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將來就會碌碌無爲。

《三字經》不僅講了做人的道理,還講了許多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去品味。

讀《三字經》有感5

今天,老師要我們去買《三字經》,我想這《三字經》有什麼好看的,竟然要買,那就去書店看看。 放學了,我到了書店找到《三字經》看了看,着才知道,原來《三字經》這麼好,這麼多令人學習的知識文化。我拿起這本書,去付錢付完錢後,我飛快地跑回家,津津有味地看起《三字經》來。

每天放學回家,學完作業,不看好看的動畫片而是看知識豐富的《三字經》反正一看空就看《三字經》,看完了又看我要看到我能背得很熟的時候。

其中我最喜歡看香九齡能溫席,因爲黃香九歲失去母親,一直都是和父親相依爲命,幫父親幹很多家務,夏天黃香用扇子把牀扇涼了,才讓父親入睡,冬天,黃香同自己的身子把牀睡暖和了,纔在讓父親入睡。黃興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也要向他一樣孝順父母,幫父母做家務,以優秀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同時這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小聲和父母說話,不能大叫大嚷,也不能爲了一件小事而影響父母,要做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也讓我明白了要多讀書,少玩電腦,看電視,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識。

讀《三字經》有感6

在我三歲的時候,媽媽就經常讀《三字經》給我聽,那時候的我記憶力特別的好,沒用多長時間我就把三字經背誦下來。由於我太小了,在背到一半的時候就累的口水流到了我的下巴上,溼乎乎的,聽我讀的人們都誇我記性好,前途無量。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不再喜愛背《三字經》,因爲我覺得它枯燥乏味,所以漸漸的遺忘了它。

去年寒假,老師要求我們讀《三字經》,我極不情願的找出那本沉睡了六年的《三字經》,誰知拿起來竟一眼不眨的看了兩個小時。

有一段“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戰國的蘇秦,讀書時爲防止瞌睡,把頭髮吊在房樑上,睏倦時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沒有老師教誨,而是靠自己勤奮刻苦。晉朝人車胤夏天抓螢火蟲裝入沙袋,晚上讀書用來照明。孫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來的光看書。他們家裏都非常貧窮,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和停頓過學習。我覺得古人的做法雖說有些不合科學道理,但這種自覺學習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從歷代文學家。政治家和科學家的經歷來看,沒有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是不愛學習的。想想自己,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讀書,而且擁有自己的學校和優秀的老師,可是自己卻不夠刻苦,甚至還厭惡過學習。這樣一對比簡直讓我無地自容。

其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處我突然明白了母親曾經放棄了一個生財之路的原因。我奶奶說過,姑姑搬家之前,家裏經營着非常掙錢的麻將館,讓母親來接手經營,可母親拒絕了,她開了現在的課後輔導班,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可是不但收入微薄,還特別操心,母親以前明亮的嗓音已經變的沙啞,經常含草珊瑚含片來緩解。嚴重的咽炎讓她經常乾咳。我曾經暗暗的覺得母親不夠聰慧,是《三字經》讓我知道了母親的良苦用心。

我深深的讚歎和感激古人爲我們留下這智慧的結晶,文學的寶藏,永不退色的經典。

讀《三字經》有感7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他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學好問,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溫席” ﹑“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言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勇攀高峯,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擇鄰的故事,從中說明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三字經》中有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如果還沒有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穫。

讀《三字經》有感8

女兒一歲半了,聽朋友說從小就應該給孩子國學知識的啓蒙教育,於是購買了一本兒童版的三字經,開始和女兒一起誦讀。

說起《三字經》,我以前上小學時沒有學過,只是常常聽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才知是《三字經》,也不懂得什麼意思。當了媽媽以後,就很注重孩子的啓蒙教育,不知不覺中迷戀上了讀《三字經》,這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句句精闢,句句簡練,句句哲理,再細心領會琢磨,才感到《三字經》確實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而成的。它承載着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記載着千千萬萬個尊師愛友、孝順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

《三字經》雖然短小,讀來卻意義重大。“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孩子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可以說,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教育孩子力所能及的幫助父母做些家務活,聽父母的話,長大後不僅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時間多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心裏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

讀《三字經》有感9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向是中國兒童啓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資料卻十分豐富,被譽爲“袖裏通鑑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資料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適宜什麼是不適宜。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異常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十分喜歡“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着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最終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應當要好好地學以致用,並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讀《三字經》有感1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教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啓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僅有它的原文,並且還有註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明白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明白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當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纔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着這些資料,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向以爲父母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從來沒有想到爲他們做些什麼。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髮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後,我要改變自我,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爲他們着想,儘量讓他們少爲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爲”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鍊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必須會後悔的;“頭懸樑,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必須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當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資料包羅萬象,爲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蘊含着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閱讀者,收穫着,我樂此不疲。

讀《三字經》有感11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爲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孟母的做法讓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爲了讓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又是跟我買點讀機,又是幫我買學習資料,每次暑假的時候還要把我送去參加一些培訓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爲他們給我買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爸爸媽媽說我一下,我還會不服氣的跟他們頂嘴,認爲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讀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了父母爲什麼要這樣做了,他們是希望我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而現在有些孩子在家長的溺愛之下一個個都成了小皇帝,他們唯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什麼東西都是揀好的拿,不知道謙讓,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還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一定要好好孝敬他們。

總之,學習了《三字經》之後,我真的是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12

家務事,願承擔,

洗碗筷,掃庭院。

我的爸爸媽媽都在深圳。家裏只有我和奶奶起生活。

我從生下來就是奶奶帶我。其實我最愛的人是我奶奶。奶奶也最愛我。

我五歲的時候,讀學前班。看見奶奶做家務事很累,我就要幫助奶奶做。可是奶奶不讓我做。有次,吃完飯,我定要洗碗,奶奶就讓我洗了。

我搬來小凳子站在水池邊。學着奶奶的樣子,放些洗潔精,可是不小心放了很多,弄了水池的泡泡。奶奶看見了又氣又笑。

我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六歲了。個星期天我坐在沙發上看《貝貝熊》的故事書。奶奶就在打掃衛生。我看見奶奶累得滿頭大汗。我就說奶奶讓我來拖地吧!奶奶連聲說:“讓開!讓開!”

我拿了張紙巾給奶奶擦汗。奶奶接過紙巾的時候,我就把奶奶手裏的拖把搶了過來。奶奶就到廚房做飯去了。

過了會,奶奶從廚房裏出來,看見我把沙發移向前,把沙發後面的地板拖得乾乾淨淨。奶奶豎起大拇指,站到我的前面,大聲說:“我的孫孫長大啦!我的孫孫長大啦!”彎下腰來重重的親了我口。還誇獎我是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讀《三字經》有感13

去年寒假期間,老師要我讀。背《三字經》,我當時想:讀《三字經》幹什麼?又不好看。在媽媽的說服下,我極不情願地來到書店,隨手拿起一本《三字經》認真地看了起來,誰知這本書的內容豐富多彩,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容易記背。於是我便一口氣看了兩個小時,直到肚子唱起了空城計,我纔回家吃飯。從此以後,我放學回家看的書不再是漫畫。故事書。也不是作文,而是《三字經》。每天拿起它就津津有味的看起來。

最近,我讀了《三字經》裏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故事。主人公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女孩叫黃香,她9歲時母親去世了,於是黃香就開始幫爸爸做家務活,而且還很孝順。她爲了照顧好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着扇子站在爸爸的牀邊,先把枕頭。席子。扇的涼涼的,

把蚊子轟得遠遠的,然後再請父親上牀休息。在寒冷的冬天,黃香就每天把牀鋪好,然後就自己鑽進去用體溫溫暖冰涼的被窩,再請父親上牀睡覺。你看她是多麼的董事啊!而我呢,這麼大了,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我和黃香比起來真是慚愧呀!

讀了《三字經》這本書以後,讓我明白了:不僅要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好的學校來報答父母,還要做個董事。孝順的好孩子。《三字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蘊藏着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和傳統倫理文化,塑造了華夏兒女獨特的民族精神;它讓我們受益匪淺,值得我們學習。

讀《三字經》有感14

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這本書分成上、下兩本。

《三字經》這本書我想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吧,它是古代兒童必須要學的、要讀的一本書,可見它的重要性了吧!

《三字經》被錢文忠分成了三個部分來講,第一個部分講的是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規律。第二部分講的是史,即歷史,《三字經》從三皇五帝一直講到了清朝。第三個

《三字經》開頭的六個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人之初,部分講的是學,即勤奮好學的重要性。性本善。”就是這六個字卻有着豐富的內涵,它講的是一個關於人性本質的哲學問題。也就是說,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也就有了“性惡論”與“性善論”。

在《三字經》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學說,那就是五行學說,“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本乎數。”五行分別是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

《三字經》第二部分講的是史,《三字經》有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因爲它可以用兩句話講完了三、四個朝代,幾百年,比如“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樑陳承”這一句話裏講了三國、兩晉、宋、齊、樑、陳這麼多的朝代,牛吧1

《三字經》第三個部分,講了許多古代人勤奮讀書的例子,也是激勵我們要好好讀書,比如:頭懸樑、錐刺股、映雪、負薪、掛角等等、、、、、、

接着又講了一名才女,名叫蔡文姬,她非常會彈琴,她也寫下了著名的《悲憤詩》。

《三字經》雖人只有幾千字,但它所講的內容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是一本值得我們看的書。

我喜歡《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15

我是一個愛讀課外書的女孩子。我讀過很多課外書,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莫過於《三字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它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直到現在,我還經常翻閱它。它每次都能引起我的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開篇的短短几句話說明了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很相近,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生活、學習的環境的不同,慢慢地人的習性就會相差很遠,有了好壞之分。可見周圍環境對人成長影響很大。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有出息,即使在古代也不例外,所以纔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一直鞭策着我奮勇向前。玉石只有經過雕刻打磨才能成爲器物。同樣的,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懂得知識和道理。人之初,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成爲“玉”的機會,可爲什麼長大後,人與人之間卻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除了環境的影響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各人後天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只有愚蠢和懶惰的人才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老天的不公。要想得到更多,就必須得付出辛勤勞動。如果今天不把握大好時光好好學習,整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就只會一事無成。相反,如果你願意刻苦磨練自己,將來就一定能成爲光彩奪目的“玉”。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非常孝順,九歲時就懂得替父親暖被窩。父母養育我們長大,爲我們操碎了心。成功時,父母陪我一起慶祝,失利時,父母在我身邊支持鼓勵,與我共渡難關。我們從小就應該懂得感恩,孝敬父母,讓孝順這一光榮傳統在我們身上傳承下去。

除了以上讓我感悟最深的名言和典故,《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充滿智慧,給人啓迪的名言、典故。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傳統的傳承使者,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相信今後無論我多大了,走到哪裏,都會在身邊帶一本《三字經》,時時翻閱,處處提醒我做人的道理,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做一個有修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