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三字經》15篇

學識都 人氣:2.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三字經》,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後感《三字經》15篇

讀後感《三字經》1

寒假裏,爸爸要求我背《三字經》,我背上好多,可是就是不明白什麼意思,就去問爸爸。

爸爸就幫我一句一句的幫助我解釋:“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的意思就是: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要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好壞,才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的意思是:教育小孩是很重要的事,要想使我們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我們的教育,時時刻刻不能放鬆。

聽完爸爸的話,我明白了爲什麼爸爸媽媽每天辛辛苦苦的從農場趕到鹽城來幫助我們學習。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學習,長大了成爲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後感《三字經》2

暑假裏,我又讀起了《三字經》。

這是一本好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書中,總有一些哲理讓我們終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總有一些故事感動我們的心靈---“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總有一些感悟陪伴我們成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總有一些經歷讓我們心懷感恩---“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每次打開這本書,讀到這些故事,總是讓我受益匪淺,爲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遮風擋雨。

三字經,小小的一本書,卻又象一個小小的階梯,帶領我拾級而上,通往知識的殿堂,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讀後感《三字經》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是中華典故,主要是偏重於歷史知識、自然知識、生活常識的傳授。三字一句,文字淺明,句子短小易懂,每兩句押韻,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鞏固記憶。

我認爲《三字經》分爲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教”和“學”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講封建倫常的一些話;第三部分介紹時目、四時、五行、六穀、六畜;第四部分介紹歷史;第五部分則說了一大串歷史上勤學發奮的人物故事。

我認爲《三字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讀了《三字經》後,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經磨練不會成功;由“人不學,不如物”得知一個人不學習,沒有知識就連一個物品都比不上;由“古聖賢,尚勤學”得知即使是古代聖人孔子也勤學好問,何況我們呢?由“幼不學,老何爲”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學習,到老就不會有什麼出息。

總之,《三字經》是一本好書,讓我受益匪淺。

讀後感《三字經》4

我願做一隻小鳥在書的天空飛翔,我願做一條可愛的小魚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我願做一隻小小的書從在書的世界讀全世界的書。這個月我讀了國學啓蒙的精典《三字經》。

這本書的外皮是黃色的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那個男生在讀一本書小女生在旁邊看着小男生讀書在書中有三字經,又有一點故事。

在這本書中有我最喜歡的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是《和氏璧》這個故事裏講的:“何氏在上山撿到一塊玉石,他獻給了當時的國王楚力王,歷王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斷了他一條左腳。他又獻給了武王,武王也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下了他右腳。後來文王發現這是一塊好玉,人們爲了紀念他發現這個玉,玉就叫《和氏璧》。《和氏璧》雖然名貴,可不被打磨只是一塊石頭。這個故事主要講玉石不被打磨就不能成爲一塊精品好玉。

我讀了這本書不僅會背三字經,還學會做人的一些道理,大家快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讀後感《三字經》5

我在假期裏讀了《三字經》,雖然字數不過上千字,其內容卻博大精深,有些句子我能明白,有些道理我卻一知半解。

其中有兩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深深地打動了我。東漢時間的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順自己的父親,天冷的時候用身體幫父親暖輩子;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而自己挑最小的梨。

這兩個故事教育我們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的小王子,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後,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並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們一起時,要懂得禮讓,互相幫助。

讀後感《三字經》6

《三字經》是關於歷史、天文、地理、倫理、教育和道德多方面知識、道理的一本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的教育類的優品好書。

《三字經》中每句經典背後,都有一個講給孩子的故事,或凝練、或哀傷、或生動、或有趣的經典千字書。

《三字經》中有一些教育人們要好好學習的話語。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說的是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爲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學習也不會懂得禮儀。做子女的應該從小知道親近老師和朋友,從他們那裏學習禮儀知識。它教育人們應該小時候就知道親近老師和朋友,從他們那裏學習禮儀知識。

看完了《三字經》,我開始了對知識海洋的攻打。

讀後感《三字經》7

《三字經》是一本很接近生活的書,裏面的正文只有1128個字,但內容卻非常豐富,我從中也學到了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

書中有幾句話讓我十分愛讀,那是孝順父母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意思是在黃香9歲的時候就已經十分孝順自己的父母。在冬天天氣寒冷她自己先上牀把被褥溫熱,讓自己的父親睡時感到十分溫暖。

我想一個九歲的孩子就如此的孝順自己的父母,而現在的我們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己的.父母侍候自己都還要厭煩,真覺難堪。自己連一個九歲的小孩子都不如。

其實孝順父母的事隨處可做,只是你不用心去了解,所以我們要抓住每一件事,使自己變成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看着父母欣喜的笑容,我真感謝《三字經》,是它讓我長見識,明禮儀,伴我快樂成長。

讀後感《三字經》8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也蘊涵着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用文字精闢地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受益匪淺。

讀後感《三字經》9

剛拿到《新三字經》這本書,我覺得特別有趣。心想這本書寫的是什麼內容,與《三字經》又有什麼不同呢?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來閱讀。

原來,這裏講的是許多學習和做人等許多方面的道理,其中還講述了許多偉人的事蹟。比《三字經》更貼切我們的生活,更通俗易懂。

例如:“親養兒,多苦心;報春暉,寸草心。"講的就是父母養育兒女,非常的辛苦,很不容易。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不足以表達父母養育兒女付出的辛勞。使我感覺到,父母對我們的細心地呵護,用我們對父母的孝敬,是無法報答完的。

再如:“求學者,貴恆心;磨鐵杵,可成針。"在學習生活中的人,貴于堅持努力不懈。如果肯堅持磨“鐵杵”,終究有一天會磨成“針”的。這使我懂得了,學習如果一直堅持不懈,方法得當,肯定有一天會成功的,在學習中我也一定要有這樣的精神。

《新三字經》讓我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這可真是一本好書呀!

讀後感《三字經》10

在今年的讀書節裏,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一開始我是喜歡這句話的字形結構美,後來我又讀了讀這句話,不理解意思,想更加深入的瞭解,我便找來有關書籍深入瞭解它的意思。原來蔡文姬和謝道韞是我國古代的十大才女,蔡文姬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精於天文和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謝道韞是東晉女詩人,才學過人,甚是聰慧,且勇敢果斷,品味高雅。

我想她們有這麼高的成就,能成爲古代的十大才女,一定是離不開她們的刻苦學習、鑽研。我也要向她們學習,學習這種刻苦、鑽研的精神,在以後的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讀後感《三字經》11

《三字經》的著作年代雖然離我非常遙遠,但是直到今天,這本書對我們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本書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對我們講述了各式各樣的道理;他勸導大家,要做一亇誠實的人、健康的人、勤勞的人、有知識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品格的人,纔是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人物都具備上述品質。

當然,讓自己造就一亇有用的人,不但要有決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恆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義”!

今天我有這麼優越的學習條件,又有這麼多的人關心着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一定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讀後感《三字經》12

寒假裏,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三字經》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爲一句,四句爲一組,讀起來像兒歌一樣朗朗上口。書的內容包括了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間傳說,也是古代兒童的識字課本。

書裏雖然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邊讀一邊看譯文,漸漸的就懂得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道理。

《三字經》裏有這樣兩句話: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意思是說:人小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到了年齡大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爲。剛剛開採出來的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稱爲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讀書,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

從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讀書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以後才能稱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後感《三字經》13

我相信《三字經》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們又真正瞭解這裏面的含義了嗎?如果沒懂,那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吧!

你們知道《孟母擇鄰》的故事嗎?”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看到了禮儀和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玉,不經過雕琢,怎麼能成大器呢?我們應該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他一定會帶給你無窮的收穫。

讀後感《三字經》14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兩句話出自於《三字經》,我反覆誦讀着這兩句話。媽媽笑着說:“你明白它的意思嗎?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漢代人孔融四歲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讓給兄長。這種尊敬兄長、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聽了媽媽的話,再讀着《三字經》,我感悟越來越深刻,不知不覺書中人的言行舉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一次,媽媽給我兩個梨,讓我挑一個吃,另一個給奶奶吃。我想都沒想,就把大的那個給奶奶,小的那個留給自己。媽媽笑着撫摸着我的頭說:“我家小雨真懂事兒!”我說:“孔融四歲就能讓梨,我都九歲了,我覺得孔融比我好,我還要向他學習呢!”媽媽聽了,笑得更開心了。

讀後感《三字經》15

寒假,我有幸讀了老師推薦的《三字經》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孟母教子》

孟子長大了,上學了,可她常常逃課,母親知道了,沒罵她,把她的布剪斷了。孟子問母親爲什麼,母親告訴他:"學習像織布,不是一天織成的。"小孟子從此努力學習刻苦,專心致志。我覺得,孟母很會教育孟子,同時也教育到了我,讓我明白了學習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還有一個故事令我佩服

趙中令,讀魯論。

彼既壯,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

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時期,有兩個勤奮學習的孩子,叫溫舒和公孫弘,都是放羊,牛,雞,豬的。沒書,溫舒就用蘆葦抄書,公孫弘用竹子削成簡抄書。後來當了大官。

我明白了什麼叫環境不好,但他不影響你,但成績要好,所以,不能把困難當藉口。

老師給我推薦的《三字經》真是無價之寶,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讓我感受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