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精選15篇)

學識都 人氣:1.4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字經有感(精選15篇)

讀三字經有感1

《三字經》,人人都看過這本書,可誰又能完全摸得透它真正的含義呢?

這本書的第一段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而影響的。

善良是一個人的美德,是人天生就具備的本性,能給別人溫暖和希望。但是,這種善良如果不好好維護的話,就會漸漸消失。我們要學習這些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很感動,它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孟母的嚴格家教也培育出了孟子傑出的品德和才能,這和孟母的教育方法是離不開的。

有空你也可以再讀讀《三字經》,相信你也可以收穫很多知識哦!

讀三字經有感2

女兒一歲半了,聽朋友說從小就應該給孩子國學知識的啓蒙教育,於是購買了一本兒童版的三字經,開始和女兒一起誦讀。

說起《三字經》,我以前上小學時沒有學過,只是常常聽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才知是《三字經》,也不懂得什麼意思。當了媽媽以後,就很注重孩子的啓蒙教育,不知不覺中迷戀上了讀《三字經》,這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句句精闢,句句簡練,句句哲理,再細心領會琢磨,才感到《三字經》確實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而成的。它承載着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記載着千千萬萬個尊師愛友、孝順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

《三字經》雖然短小,讀來卻意義重大。“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孩子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可以說,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教育孩子力所能及的幫助父母做些家務活,聽父母的話,長大後不僅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時間多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心裏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

讀三字經有感3

我這幾天正在背《三字經》,爲了方便我背誦,媽媽每一段都給我講解意思,讓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背誦,果然快許多。我不但背了《三字經》,還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字經》一開始寫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段話告訴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初,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來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如果從小不進行教育,其天生的善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改變。《三字經》每一句裏短短的三個字卻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要珍惜年少的黃金時期好好學習。讀到這,我很慚愧,因爲有時候我沒有好好寫作業,經常邊寫邊玩,還容易被別人的一舉一動給吸引去,這些毛病讓作業的正確率很低,浪費了很多時間。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如果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將來就會碌碌無爲。

《三字經》不僅講了做人的道理,還講了許多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去品味。

讀三字經有感4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名句讓我受益匪淺。

我如飢似渴地讀着它,它教會我不少做人的道理。當我讀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懂得一個人就算有很多錢,如果不努力學習,沒文化修養,也是一個沒用的人。我們青少年一代還要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不懂文化,哪能完成這個使命?文盲是悲慘的,隨時可能被人欺騙,有時還會因無知而步入歧途。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知識,做一個有用的人。當我又讀到“人相處,貴誠謙;待人寬,律已嚴”時,我就想起平時的自己。我最愛發小脾氣,人家不小心說錯話,我就大發雷霆,對別人又不夠寬容,也許是我不喜歡結羣的緣故吧。讀了《三字經》這四句,我明白在跟別人相處時得多爲別人着想,少發脾氣,其實妒忌和生氣都是很痛苦很辛苦的事,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三字經》還成爲我行動上的指南針。印象深刻的是“三人行,有我師;見人善,即思齊”,它的意思是:看到別人有啥長處,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考慮自己怎麼向他學習、看齊。在這以前我與它正好相反。以前我是那種滿足現狀、驕傲自大的人。考試成績好了,我就心安理得,又可以在人面前炫耀一番!媽媽見到了,常對我說:“成績只可以代表過去,不可代表將來呀!”讀了《三字經》後,我慚愧極了。從此,我變謙虛了,得到好成績也不自滿了,決心更用功學習,更上一層樓。失敗了,也不氣餒,失敗乃成功之母嘛,失敗後只要總結這次失敗的原因,就等於給下一次作一個充分準備。而且,我要向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學習,吸取他們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其實驕傲是不對的,氣餒也是沒理的,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讀了《三字經》,受益真不少,它不但教會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而且還是我行動上的指南,它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讀三字經有感5

我讀了《三字經》,讓我收益不淺的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如果不嚴格教育孩子,即使再好的品質也會逐漸改變。教導子女的關鍵,在於要求他們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我還從書本中唐伯虎拜師學藝的故事中知道了父母爲什麼嚴格要求我,只有嚴格的要求,不斷的學習,不斷努力,學而不厭。才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因爲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要向唐伯虎學習,在以後的學習中,上課認真聽講,仔細完成作業,多看課外書,爭取更上一層樓。

讀三字經有感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讀朗朗上口,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是南宋官員暨經史學者王應麟所著《三字經》,家喻戶曉,距今800多年,一直廣爲流傳。

《三字經》一直作爲兒童啓蒙讀物而聞名海內外,是一部優秀的兒童道德教育教材,今天我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重讀《三字經》,對其中一些思想有些更深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儀",本意是講"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爲美玉的,同樣,一個人沒有經過教育,是不會知曉禮儀的"

我理解作爲一個成年人,要想有所作爲,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善於學習,只有學習讓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讓我們具備成就事業的基本條。同樣,在我們高速公路行業,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和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得出色。

其次,人生需要雕琢,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沒有人可以永遠成爲溫室裏的花朵,只有經歷挫折,不斷雕琢、沉澱和積累,才能成長爲一塊"美玉"在我們的工作領域,沒有誰敢說自己永遠不犯錯誤,錯誤不可怕,只要我們在錯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錯誤也可以成爲我們進步的階梯。

總而言之,要想成爲一塊"美玉",必然要經歷兩個過程,第一是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第二是雕琢的過程,在挫折中成長,錯誤中涅槃。

"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話也很有感觸,不僅僅是南宋王應麟自己教育孩子的宗旨和方法,也值得我們現代所有人特別是爲人父母的借鑑和學習。

"勤有功,戲無益"這六個字非常經典,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心底,只有勤奮、刻苦,纔能有所成就,如果是隻知道玩耍,浪費大好時光,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到時候會追悔莫及。聯想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整天打遊戲,沉迷於網絡,白白浪費本該用於學習的美好光陰,到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自己應該以身作則,在自己生活、工作中以"勤有功,戲無益"嚴格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時也要以"勤有功,戲無益"爲宗旨,自己先做到刻苦勤奮,以自己爲榜樣影響我們的子女,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爲對祖國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三字經有感7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在這個寒假我讀了其中的一部分,學到了一些知識,懂得了一些道理。

我知道了六穀就是稻子、高粱、豆子、麥子、小米和穀子,九族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兒子、孫子、然後是玄孫、最後是曾孫。

通過讀《三字經》,也使我瞭解了孟母三遷、孟母斷機、五子登科、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的故事,瞭解了古人是如何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知道首先要孝順,接下來就要有知識。

三字經告訴了我很多道理,三字經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才華和才幹。我喜歡讀這本書。

讀三字經有感8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三字經》,《三字經》的作者是南宋大學者王應麟,寫下此書後,元,明,清代,不斷有人補充,使它更加完善。

《三字經》讓我受匪淺,大學都王應麟能短短三個字,讓人懂得一個大道理,又把人生道理,古代朝政的變更,用通俗易懂,簡單明瞭的用三個字表達出。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很多:親敬師友,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等等。這本書裏有:教學之道,孝悌之叉,名物常識,學習典籍,以史爲鑑,勤學刻苦等知識。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句話告誡我們,小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學習!等等。

讀三字經有感9

上學時媽媽給我買了兒童讀物《三字經》,並告訴我《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爲流傳,古人認爲,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讓我沒事時讀一讀。我很好奇就根據注音慢慢讀了起來。我發現它三字一句,很上口,裏面的小故事更是吸引着我,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讓我懂得小的`時候不學習,長大什麼都不會,有什麼用呢?“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實禮儀。”讓我明白:我們從小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讓我知道: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行爲,是每個人從小就要學會的。“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我知道意思是蠶能吐絲,蜜蜂能釀蜂蜜。人如果不學,什麼都不會,連一些動物、植物都不如。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爲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通過誦讀《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從小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讀三字經有感10

《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這個寒假我又仔細讀了一遍,從中學到了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比如,孝順父母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意思是在黃香9歲的時候就已經十分孝順自己的父母。其實孝順父母是很簡單的事情,比如爲爸媽倒杯水,給爸媽捶捶背,理解他們,聽他們的話,不讓他們操心,關鍵是用心學習,用自己的勤奮和上進來報答他們,他們一定會歡樂開懷的。

《三字經》,讓我長見識,明禮儀,伴我快樂成長。

讀三字經有感11

《三字經》中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一句,有個故事:戰國時期,田稷曾出任齊國的丞相。有一天,一位下級官吏爲討好田稷,送給他一大筆黃金。田稷推辭再三,礙着情面還是收下了。他把黃金交給母親,請母親存放起來。田母是個正直而又心細的人,她暗自思討:兒子當丞相已三年了,還沒有一次交過這麼多的黃金給她保存呢,莫不是……想到這裏,老人就問兒子:“這筆錢財是從哪兒來的?”田稷是個孝子,從小受到田母的嚴教,向母親講實話已成了他的習慣。於是,他就毫不隱瞞地講了實情。……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爲以前我常常對別人說謊話。想起來真有點後悔。故事中有一句話讓我深受教育:做人應該注重品德上的修養。我以後要誠心誠信,不能說謊。

讀三字經有感12

一天,老師要我們買一本《三字經》讀,這時我心裏想《三字經》有什麼好讀,還不如動畫片好看呢!放學後,我無奈的來到了書店。

來到書店後,我找到了《三字經》,翻開一看,我的眼睛頓時定住了!我輕聲吟誦起來,人之初,性本善……讀起來朗朗上口,讀着讀着,我的肚子開始鬧起了空城計,我這纔回家。從這以後,我每天寫完作業都不會去理會動畫片了,而是看《三字經》。我最喜歡“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這句,這是講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個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而我呢?要大人說纔會讓,我真慚愧。以後我也要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好孩子。

《三字經》不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小學生必讀的金典書呀!我也要刻苦學習,爲着我的理想奮鬥!

讀了《三字經》後,我覺得它裏面含有一種要爲學習“更上一層樓”、尊敬長輩、友愛互助的道理,從小就要立志進取、明理、有德、將來就會成爲優秀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13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原本都是善良的、好的。如果性格品質、行爲習慣好的話大家都會接近你和你玩兒;如果行爲習慣是壞的話,那麼大家就不會接近你和你玩兒。

這就是我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感悟。

讀《三字經》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個動畫片的名字名字叫三字經裏的故事,故事講得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周楚,他原來沒有媽媽,而且他還一直欺負別的小朋友。十年以後,別人稱她三惡之一,於是周楚把其他兩惡都除掉了,皇上把他升爲將軍,於是周楚好好的爲人們幹事。

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人本來都是善良的。

讀三字經有感14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寶貴遺產,它短小精悍的詞句,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經》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三字經》是每個人都應該讀的啓蒙書,是人們的良師益友。

讀了《三字經》讓我知道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美好的,也是一樣聰明的,只是由於自己的勤和懶來決定自身的智慧和笨拙。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知道謙讓,對父母要孝敬。四時節序,循環不已,運轉無窮。人生來就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對自己的長輩要講禮貌,和睦相處,不能以一點點小利益爭鬥。現在,我們要以古人爲榜樣,認真學習這些道理。

讀了《三字經》還讓我瞭解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孟子的故事是在講,孟子的母親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旁,年幼的孟子便學別人堆土築墳;第二次把家遷到屠宰場旁邊,孟子又學別人殺豬;第三次把家遷到學宮旁邊,孟子便開始讀書。

孟子稍大以後,拜子思爲老師。有一天他對學習開始感到厭倦,便逃學回家。孟母當即氣憤的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責備他:你放棄學習,半途而廢,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一樣,最終一事無成。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誨,立即回到子思門下,發憤學習,忠實的實現自己的所有決心,終於成爲了古代思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對人生很重要,不能半能半途而廢。

我喜歡《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故事,瞭解了很多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15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後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爲國。、爲民、爲自己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爲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可以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並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不過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後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不過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學習“咖啡”的小才女。三字經的讀後感二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但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知道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爲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爲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爲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爲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