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集錦15篇)

學識都 人氣:1.4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集錦15篇)

讀《三字經》有感1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他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專心的讀了一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軻,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十分貧窮,但他的母親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邊,見多了出殯的,孟軻就模仿着做喪事,孟母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孟軻的學習,就搬到集市上,於一家屠夫爲鄰,可孟軻又模仿起殺牛宰羊來。爲此,孟母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着私塾中的先生學習禮儀,學業不斷長進。孟母認爲這裏的環境對兒子的成長有利,便長期定居下來。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這些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許多知識。你如果還沒有讀過這本三字經,我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收穫。

讀《三字經》有感2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原本都是善良的、好的。如果性格品質、行爲習慣好的話大家都會接近你和你玩兒;如果行爲習慣是壞的話,那麼大家就不會接近你和你玩兒。

這就是我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感悟。

讀《三字經》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個動畫片的名字名字叫三字經裏的故事,故事講得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周楚,他原來沒有媽媽,而且他還一直欺負別的小朋友。十年以後,別人稱她三惡之一,於是周楚把其他兩惡都除掉了,皇上把他升爲將軍,於是周楚好好的爲人們幹事。

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人本來都是善良的。

讀《三字經》有感3

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意思是說:“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不應該的。

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讀書,那麼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爲呢?”所以說我要好好讀書,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讀《三字經》有感4

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是我們的啓蒙老師,教會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也讓我明白書與我們是好朋友。

記得小時候,媽媽就給我買了很多啓蒙書:《格林童話》、《弟子規》、《三字經》、《伊索寓言》。剛開始的時候,我一點也不喜歡看這些書,覺得好枯燥無味,但又對《格林童話》和《伊索寓言》十分有興趣,那書中一波三劫的情節很吸引我。雖然看不懂,但還是興趣十足。

對於國學《三字經》和《弟子規》我是提不起興趣的,連封面那幾個大字都懶得瞄一眼,早已被我棄忘在一旁了。媽媽見狀就拿起《三字經》逐字逐句的解釋給我聽,剛開始我十分不樂意她講的這些。慢慢的,我發現它其實也是有故事可聽的。我漸漸喜歡看了,從她的講解中我知道了《三字經》裏雖然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很耐人尋味…

漸漸的我愛上了《三字經》。他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經典。書中以三個字爲一句話,四個字爲一段話。他主要講述人的善、惡、學、孝、禮、儀,是很好的一本教育書,它教育我們愛國愛校,親師親友,勤奮好學等做人道理。

“香九齡,能溫席”。小黃香九歲時,便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爲父親搖扇子,冬天爲父親暖被子。他不僅孝順,還勤奮刻苦,還博學多才呢!而如今,我們生活中許多同學家境優越,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卻還是對這對那不滿意,亂七八糟的學了一大堆,不懂知恩圖報,孝敬雙親,整天大吵大鬧,不把心思放學習上,而去追求時流,趕時髦,攀比吃穿…

父母爲養與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此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種很偉大的恩情。我們應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父親的朋友送來了一盤梨子,父親於是讓孔融七兄弟自己挑着梨子吃,並讓最小的弟弟先挑。小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欣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爲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着他。”這種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們應學習孔融這樣精神。

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爺爺在我身旁站着,隨着車子的顛簸,搖晃危險,我馬上站起來扶着他,讓他坐在我位子上。他笑着問:“小姑娘,你爲什麼把座位讓給我呀?”我說:“長者坐,命乃坐。”爺爺會心的笑了,我也笑了。

讀了《三字經》,我學會了尊老愛幼、尊敬師長、互相幫助、愛護公共財物,我們應把這些一代代相傳下去,讓文明之花開遍我們的祖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與《三字經》爲友,其樂無窮!

讀《三字經》有感5

我校將“六一”進行開展美文誦讀比賽活動,藉此機會靜心學習我國流傳千年之久古代蒙學著作《三字經》。它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其在內容、形式、結構等方面有諸多優點,讀後讓人收益非淺。

《三字經》中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等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的,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這本書包含了歷史、天文、地理、科學、生活等多方面的內容。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雖然,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文章,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這篇文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年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代許多學生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不懂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不滿意,那不順心,不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可以說,父母爲養育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受。反過來只要愛自已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三字經》就是教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怎樣對待人與人、人與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座標,如何培養道德情操的。

“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三字經》中兩則多麼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呀。當我讀到這兩句時不禁感慨萬千,在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網絡遊戲、電視,很多的孩子都成了熒屏兒童。有的小孩因爲網絡遊戲逃學、厭學,荒廢學業。更有的孩子走火入魔,因爲網絡遊戲而跳樓自殺。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奮發學習的決心。當今中國父母應讓子女多讀中國傳統書籍,用傳統蒙學著作引導、教育、培養孩子,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孩子,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孩子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孩子,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爲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作爲家長,我們要積極爲該子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主運用生活經驗,解決學習中的困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應培養孩子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爲了讓孩子儘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爲好的學校爲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從“黃香溫席”到“孔融讓梨”,從“八旬樑灝大廷奪魁”到“天才少年祖瑩、李泌”,這些榜樣十分清楚的告訴我們:向榜樣學習,就會有所作爲。我們要領悟、吃透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並加以發揚光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因此,作爲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學生,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學生,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爲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讀《三字經》有感6

我以前就讀過《三字經》這本書,我覺得這書很令人深思。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話的意思是:小的時候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爲國家出力。人就好比就是一塊玉,一塊好的玉石如果不進行雕琢,也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不能成爲一件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學習,也就不能成爲有用的人了。

讀第二遍《三字經》的時候,我想到了我有時做作業的時候很專心,但也有的時候腦子就不想動了,不願意做作業,這是不對的。

我覺得人的腦子也像是一塊玉,你不去動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收穫。

但如果你開動它,就會得到許多奇思妙想。

我覺得少年的時候應該很好的學習科學知識、明白一些道理,長大以後才能明事理,成爲一個睿智、正直的人。我覺的現在付出努力都是應該的,這樣才能做一個聰明、正直的人呀!

我的學校是很好的學校,我的班級是很溫暖的班級,我沒有道理不去努力學習,實現我的願望。我的願望是能考上杭外,長大後做浙江省省長。

讀《三字經》有感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讀朗朗上口,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是南宋官員暨經史學者王應麟所著《三字經》,家喻戶曉,距今800多年,一直廣爲流傳。

《三字經》一直作爲兒童啓蒙讀物而聞名海內外,是一部優秀的兒童道德教育教材,今天我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重讀《三字經》,對其中一些思想有些更深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儀",本意是講"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爲美玉的,同樣,一個人沒有經過教育,是不會知曉禮儀的"

我理解作爲一個成年人,要想有所作爲,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善於學習,只有學習讓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讓我們具備成就事業的基本條。同樣,在我們高速公路行業,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和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得出色。

其次,人生需要雕琢,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沒有人可以永遠成爲溫室裏的花朵,只有經歷挫折,不斷雕琢、沉澱和積累,才能成長爲一塊"美玉"在我們的工作領域,沒有誰敢說自己永遠不犯錯誤,錯誤不可怕,只要我們在錯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錯誤也可以成爲我們進步的階梯。

總而言之,要想成爲一塊"美玉",必然要經歷兩個過程,第一是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第二是雕琢的過程,在挫折中成長,錯誤中涅槃。

"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話也很有感觸,不僅僅是南宋王應麟自己教育孩子的宗旨和方法,也值得我們現代所有人特別是爲人父母的借鑑和學習。

"勤有功,戲無益"這六個字非常經典,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心底,只有勤奮、刻苦,纔能有所成就,如果是隻知道玩耍,浪費大好時光,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到時候會追悔莫及。聯想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整天打遊戲,沉迷於網絡,白白浪費本該用於學習的美好光陰,到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自己應該以身作則,在自己生活、工作中以"勤有功,戲無益"嚴格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時也要以"勤有功,戲無益"爲宗旨,自己先做到刻苦勤奮,以自己爲榜樣影響我們的子女,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爲對祖國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三字經》有感8

上二年級讀三字經的時候,我想:“不用讀,反正讀也沒用,我就沒有讀”。

當老師講起三字經的作用的時候,我的心裏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傷心。後來,我就用心的讀,我感到三字經很好,對學習有幫助。

我讀完了以後,媽媽又給我買了一本《千字文》這本書。我又讀了《千字文》,感到我每天進步了一點點。

讀《三字經》有感9

我讀《三字經》有感哪!

《三字經》這本書說它難又不難,說它簡單又不簡單,在幼兒園時我就開始讀它。它能用簡簡 單單的幾個字表示出許多道理。比如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就是人剛生下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本性原先都很接近,但後來,習性就越差越遠了。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意思是玉石要是不加以琢磨,不會成爲有用的東西;人要是不努力學習,就不會知道爲人處世的道理。在例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青,所當執。這一句的理解是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給父母暖和被窩,讓勞累的父母睡得暖和一點,向黃香這樣孝順父母的所作所爲,本來就是天下子女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而“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的意思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將大一點的梨讓給哥哥吃。像孔融這種恭敬兄長的道理,從小就應該知道。

《三字經》告訴我們許多道理:不能有邪惡之心,要孝順。從小要努力學習,不能讓父母失望。

讀《三字經》有感10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 、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禮貌待人 、勤奮好學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認真的讀了這本書。、

“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 、“黃香溫席” 、“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現在我們的爸爸媽媽都爲我們的學習成長安排了好的環境和物質條件,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建議同學們都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穫。

讀《三字經》有感11

第一次讀先生解讀的《三字經》,是在09年的早春。相對43集的節目容量,書薄得似乎有些離譜。隨手翻開一章,讀起來倒也流暢。起身倒兩杯水的功夫,便已經讀到了“敬請期待下冊”的字樣。並沒怎麼在意,也就任書躺在地上不去理會,和《三字經》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結束的有些隨意了。

從厚厚一堆書中又翻出這本先生解讀的《三字經》,是在讀過之後的兩三週。那時的北京城依舊裹在層層疊疊的寒冷裏,偶爾會有陽光從偌大的玻璃窗外探進來。窩在牀頭讀《芒果街上的小屋》:童年、老屋、浮雲、瘦樹、棄貓……忽然有些嫉妒起遙遠的墨西哥少年,可以伴着這樣美好溫暖的文字一起長大。於是我又翻開《小王子》,企圖從中尋找些什麼作慰藉,但原本百看不厭的它,卻始終也沒能喚起心頭哪怕一星半點的共鳴。而《三字經》的出場,像個適時的闖入者,更像是個歡快的吉普賽舞者,帶着我穿越了屏風相隔的迴廊,走近那段有着番薯和麥芒味道的.童年時光。

帶着回溯童年時光的願望第二次翻開這本書,多了些謹慎的、厚重的儀式感:認認真真從序言開始,逐字逐句讀下去。從性本善到習禮儀,從說仁義到經子通,回憶一點點暈染鋪展開來,小時候跟着媽媽一起認字唸書的快樂亦慢慢涌現。我知道這一次,是太大的滿足了。

正如《小王子》是寫給大人們看的童話一樣,先生這本解讀《三字經》,於我更像是一條通往童年的小路,崎嶇、且並不很明朗:荊棘叢生之後開闊的世界,像是在等待有心之人的一步步試探和挖掘,而和多年前那個緊緊攥着布娃娃、羞澀的不知如何開口的自己相遇,更像是探險路上偶遇友善的陌生人,拍拍彼此的肩膀,再輕嘆一聲,哈,原來你也在這裏。

我想所謂好書應該如此:看得到編者字斟句酌的用心,更有着一條爲讀到它的人提供的出口,那些因書而生的懷舊、快樂、激烈、震撼、憤怒、甚至隻字片語的默契感,通通能由這樣一個出口發散開去,像是一次高強度運動後酣暢淋漓的快感,身體所有器官熱切的迴應着,無數個新的自己被分裂出來,舊的自我亦在逐漸脫離……合上書的一刻,仿若新生。

而先生解讀的《三字經》正是這樣的書:讓你無法不再生渴望重回童年的心,且不知不覺的蹲下來,和年少的自己說說話,然後滿足的離開。

讀《三字經》有感12

女兒一歲半了,聽朋友說從小就應該給孩子國學知識的啓蒙教育,於是購買了一本兒童版的三字經,開始和女兒一起誦讀。

說起《三字經》,我以前上小學時沒有學過,只是常常聽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才知是《三字經》,也不懂得什麼意思。當了媽媽以後,就很注重孩子的啓蒙教育,不知不覺中迷戀上了讀《三字經》,這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句句精闢,句句簡練,句句哲理,再細心領會琢磨,才感到《三字經》確實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而成的。它承載着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記載着千千萬萬個尊師愛友、孝順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

《三字經》雖然短小,讀來卻意義重大。“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孩子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可以說,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教育孩子力所能及的幫助父母做些家務活,聽父母的話,長大後不僅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時間多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心裏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

讀《三字經》有感13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但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知道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爲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爲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爲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爲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讀《三字經》有感14

自婚後,春節大多在山東度過,今年也不例外。對於孔孟之鄉的儒家文化之根深蒂固深有感觸,隨便走到哪家,即便農家村落,孔子的書也是會有的,其中最多的就是《論語》和《三字經》了。雖然是信息科技教師,但我並不認爲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絡閱讀是件好事,我覺得有些東西只要看過就可以了,而有些東西必須滿滿的細讀,甚至用一生的時間去品味。《論語》是我放在牀頭的書籍,《三字經》以前看得較少,寒假中乘着沒有酒醉的時候看了兩遍,看過之後認爲,作爲教師,應該是必讀書籍之一。

《三字經》作爲中國古代兒童啓蒙教育讀本之一,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山東,幾乎每個幼兒園都把背誦《三字經》作爲必修課目之一。它把我國古代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

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 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而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更應該將借給我們的孩子。如: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爲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讀《三字經》有感1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是我從小就已經會背的,至今仍然滾瓜爛熟。但不同的是,如今,我已經懂得了何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了。

每當我讀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我都會深有感觸。當我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排練,覺得很累,很想放棄時,我都會想到這一句話。它使我明白到:如果我現在不努力學習,將來肯定不會有大的成就。所以,我每次都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讓自己堅持下去。也正因爲有了它作爲動力,才使我成爲今天的多才多藝的我。

在我們學校,很多老師都說我很聰明。但在我心中,我覺得自己並不聰明,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績,都應歸功於我至愛的媽媽。如果我沒有了媽媽十一年以來對我的幫助、教導和支持,我現在怎麼可能成爲那麼出衆的孩子呢?古有孟母爲其兒子“擇鄰處”,現如今,我的媽媽也是“子不學,斷機杼”。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每次讀到這一段時,我都很慚愧,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要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禮讓同輩,讓大的梨子給哥哥吃,自己吃小的。而我自己呢?都長這麼大了,也不會替父母親着想,還常常做出一些讓他們生氣、傷心或擔心的事情,真是丟人。

讀了《三字經》,我感覺我的知識豐富了許多。因爲我從這些經文中,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使我以後能夠做得更好。我覺得,《三字經》是一本能夠啓發和引導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讓我做得更加完美的好書。它似乎就在我心中,時時刻刻地提醒着我,指引我走向正確的道路,讓我感覺到,成功的人生路,就在我面前向我揮手。我知道,書常讀常新。我要常讀《三字經》,不斷領悟它的真諦,體會其中道理。待我領悟更多,體會更多之時,我離成功的距離就不遠了。當然,我也清楚,在這個過程中,我會遇到許多挫折,不過,我依然會頑強地面對,克服重重困難。我相信,成功,將屬於我!

《三字經》,是一本讓我終生受益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