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11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是陳述性知識,放在這個單元是起到了承上啓下作用,是爲了銜接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計算法則。其目的就是爲除以一個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做鋪墊,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認爲:爲什麼要乘這個數的倒數這個問題要說清楚,否則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不好理解。

教學從尋找乘積是1的兩個分數開始。在給出的8個分數中,學生能夠找到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這項貌似遊戲的活動凸顯了“倒數”是乘積爲1的兩個數之間的關係,這正是建立倒數概念必須充分注意的內涵。教材在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基礎上,指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爲倒數”。學生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僅要知道互成“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還要明白兩個數是“互爲倒數”的。教材裏三個卡通的交流,說的都是兩個分數的乘積是1。下面的文字敘述強調兩個數“互爲倒數”,還以3/8和8/3爲例,引導學生體會“甲數是乙數的倒數,乙數也是甲數的倒數”。

求已知數的倒數分三個層次教學:先求3/5、2/3等分數的倒數,然後求5、1等整數的倒數,最後是0沒有倒數。在第一個層次裏,要求學生觀察互爲倒數的兩個分數,發現它們的分子、分母剛好互換位置,一方面進一步體會互爲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寫出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第二個層次寫出整數的倒數。可以從概念出發,尋找與這個整數相乘等於1的數。如果把整數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就能像分數那樣直接寫出它的倒數。第三個層次理解0沒有倒數,並要求作出相應的解釋。這是因爲0和任何數相乘的積都是0,不存在與0相乘能夠得到1的數。

倒數的意義就是一句話: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爲倒數。但是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有着比較豐富的內涵的,這也就是概念內涵的體現。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爲這樣幾個基本塊面:首先通過例題7提出的問題——給出倒數的含義——分層突擊理解倒數含義——出示形式上的經典錯例(特別是小數的倒數)——處理1和0的問題(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本文所談的不是教學流程上的問題,而是通過倒數這個概念,談一談對概念教學的理解,從拆句的角度,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爲倒數拆爲:乘積是1、兩個數、互爲倒數。

針對倒數這個概念,我認爲:內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書上出示乘積是1的正例,我們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書上說的是兩個數互爲倒數,沒有出示3個數的反例。這兩個反例是針對倒數概念本身的。

學生在倒數的答案呈現上,習慣於用等號表示“的倒數是”這樣的錯誤,比如2=1/2,從數學表達式上說這是非常明顯的錯誤,學生確實犯了,而且每屆都有這樣的情況,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已經強調並且糾正了這樣的錯誤,這說明教學方式對於不同學生是不一樣的,學生本身的理解和態度的端正與否也是重要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本節課需要重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1和0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牽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數、整數、自然數。假分數分爲1和大於1的假分數;整數和自然數裏都有0,在這個問題上需要處理好,學生的理解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體現。

單獨的概念教學,或者說倒數概念本身不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有關倒數的知識主要包括兩點:一點是倒數的意義,另一點是求倒數的方法。學生建立倒數的概念以後,求一個數的倒數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視概念的形成以及對概念的準確把握。

相同的教學內容,幾年的教學實踐下來,發現: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知識點,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究其原因就是因爲我們需要關注概念結構出現的次序,比如:整數的概念是複習、假分數的概念是辨析。

皮亞傑理論中認知發展的三個基本過程——同化、順應、平衡,對於倒數概念來說,學生之前毫無經驗,是屬於順應,其實順應更類似一個質變的過程,有對於知識結構的擴展和修正,會形成一個新的認知圖式。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難度不大,原因是這個知識點本身是不難的,從形式到本質,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特別關注了數字0的問題,然後在書本上39頁第19題的處理上特別強調了數字1的問題。

從整個概念系統來說,同化和順應是相互依存的,如:本節課中倒數的概念是順應,而用到的外圍概念是整數、自然數、假分數,我在學習的時候注重對概念本身的解讀,數包括自然數和整數,倒數的形式是分數,但不是分數的整數和小數需要先轉化爲最簡分數之後再處理。

在概念的形式實現之後的環節就是對倒數概念的辨析,如:題目a都有倒數,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關注的點應該是a這個數的取值範圍,是取正整數?負整數?0?非正整數?非負整數?自然數?這裏都是學生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有沒有倒數的核心概念就是:0沒有倒數,但是對於具體的表現形式是我們需要花時間去思量的問題。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藉助“圖形放大縮小”“路程與速度”“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從而引入“比”的必要性,爲今後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圖形放大縮小”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爲什麼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着什麼祕密?”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後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從而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最後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並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爲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鑑賞,最後全班交流。在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後讓同桌同學互相說“比”。通過以上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教師首先應該改變教學的行爲,即把對新課程的理解轉化爲自覺的教學行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行爲的層面上,呈現出新課程的所蘊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這一課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導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本節課,開啓課時,我注重從孩子的身邊挖掘素材,引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加以複習鞏固,緊接着引導學生回憶這些運算定律曾經運用到什麼知識中,引導到小數乘法的簡算中,爲後面的新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矗真正達到了“以舊導新,以舊帶新”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與猜想,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

在新授課時,我設計的兩個環節,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第一,在複習完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你現在最想研究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孩子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比如有的孩子談到想研究一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於是我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大膽的猜想。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極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預料;第二,在探究確認上述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真的能簡便嗎?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們又樂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簡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處在“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需要改進之處:

①對學生的多樣思維應加大評價力度。比如:在開始情境導入這一環節中,學生除了出現4×(2+3)4×2+4×3兩種做法外,還出現了4×2×2+4這樣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與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沒有多大的聯繫,但老師卻不應忽視孩子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應及時給予肯定,並加以合理的評價。再比如:孩子們在猜想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時,有一個孩子說到她是想到了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可以推廣到分數加法,所以斷定也能推廣到乘法。這裏,我給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夠。以上可以看出,評價一個孩子,要適時,適當,決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殺,否則可能會壓制孩子的思維積極性。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有待加強。

②課前對學生的估計過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設計好的練習,沒來得及做完。這也提醒我,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案,更重要的還是要備好學生,這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總之,通過本節課,使我在教育教學上,在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和提高,讓教爲學服務,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課堂。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本節課學生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學習方法的養成,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其主要爲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分工,學會分享。

本節課我儘量採取情境教學,爲學生創設一個樂學、易學、好學的課堂氛圍;始終以學生爲主體,鼓勵他們積極的參與其中,自主學習,作爲課堂上真正的學習主人;儘量授之於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的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變的會寫、會做、會思考;正確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表現,調動學生於一個較高的學習狀態中;採用小結、應用等基本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圓的周長的相關知識,以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進行中國古代數學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學習熱情。

本節課靈活性較強,希望看到學生的不同閃光點,看到他們的.創新火花,看到他們快樂學習的笑臉。

本着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意圖來完成小學高年級《圓的周長》這節課的教學工作,課後,感覺——一個字“差”,三個字“真的差”。

一差: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教學環境。第一次帶着話筒上課,我與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頭聲大,擡頭聲小,佔據了我的一些大腦空間;我的教學設計與多媒體聯繫密切,因爲鍵盤鼠標放置在一個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佔用一些時間,教學環節不流暢;學生與聽課教師的層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時觀察到教師的表情,不能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二差:不能很好的與學生進行配合。陌生的學生,儘管短暫的瞭解,但是還是知之甚少。就拿這個來說吧:看大屏幕,自讀小故事。學生卻大聲齊讀開來,一個可以由學生自己感悟的知識,自讀就可以了,聽到學生的聲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斷他們,只能任由他們讀下去。

三差:不能很好的設計最細化的問題。問題較爲粗略,學生答題有理解上的困難。回答很是不積極。這是我這節課的失敗的關鍵所在。

四差:學生的活動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沒有很好的體現。儘管我用了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去合作交流,最終得到本課的重點知識,但經過學生的活動,爲了節省時間,我代替他們把活動的結果利用計算機這一媒體展示出來,我想,這是錯的。不過,孩子們真的,沒有發現,我的設計只能落空。最後不得不自已代替學生得出新學的知識。

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學,已經把自己的語言,神態包裹的嚴嚴實實。沒有更多的流暢的教學語言,沒有激勵的話語。自己的言行,會犯下些許的小錯誤。

不想再多說什麼,只想默默的思考。爲什麼自己的精心設計卻沒有在學生身上閃現?還是因爲自己的設計根本不夠精心?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今年,我教學六年級數學課,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力求使教學結構貼閤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此刻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潛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根據班級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收到了必須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透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透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用心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進行了提高和幫忙。

二、加強四則運算的練習。由於學生計算潛力較差,且又粗心馬虎,我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練習,學生的四則計算潛力有了明顯提高。

三、應用題一向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對於這個班的狀況,更是個性,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潛力都差。針對這一狀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多說、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潛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爲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必須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潛力。

透過以上方法措施的實施,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根據學生特點,採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成績。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一個學期馬上就要過去了,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所得:

1、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2、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得檢查。

3、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緻全面的地方。例如,在這學期考試中反映出部分學生對分數應用的問題掌握不好,說明我忽視了這個知識點的鞏固。

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地進行了思考:

1、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他們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

2、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特別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他就忘記了。

3、良好的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應該隨時強調的,並要強調紮實。

通過反思,我認爲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堅持達到老師提出的要求,獨立地解答習題。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爲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讓學生先根據提綱自學,然後彙報中形成知識衝突,學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現的機會。

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有一些基本認識。因此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數據並製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並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複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並根據學習提綱交流學習效果。

學習提綱:

(1)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整個圓表示什麼?

(2)圖中的每個小扇形各表示什麼?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二、認真觀察,研究特點

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繫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說說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信息,教會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弄清部分量佔總量的百分之幾,能說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着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這樣的認知,就是孩子們對扇形統計圖的深刻認識。

不足之處:

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學更加緊湊,練習時間更多,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位置》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該知識直觀性強,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是一個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通過本課教學不僅讓學生學會用數對錶示位置;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並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生活善於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整堂課教學環節連貫,學生自主性強,教學效果較爲滿意。

一、教學內容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情境爲載體,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從學生非常熟悉的座位情況這一真實的課堂情境引入。因爲討論的是學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激發起學生興趣。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如在五子棋棋盤中用數對錶示棋子的位置、展示的圍棋棋盤,國際象棋棋盤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的周圍存在着大量的數學知識與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活動的生成。

二、創設了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活動形式多樣有趣。

讓學生感受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讓學生從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喚起探究如何確定位置的慾望。同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逐步抽象出數學的表示方法,也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三.抓住契機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報數對時我首先讓班上的讀書小標兵先報,讓其它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光榮,在介紹笛卡爾發明數對的小資料時,我適時地引導學生感受笛卡爾善於觀察生活善於思考問題的精神,啓發學生向數學家學習,使學生受到思想的薰陶。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教材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照片放大縮小及變形速度水果價格等情境,在對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後再引出比的概念。

接着,我放手讓學生自學有關比的知識,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然後通過檢測來驗證學生的學習的效果,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我絕不開口,有困惑的,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一起總結,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這一節課我認爲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對教材內容的把握處理得當,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比較紮實。

2、整節課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參與度很高,幾乎每個學生都回答問題,就連班中的學困生也能積極回答問題而且準確率很高。課堂氣氛也非常融洽。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講課時,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作爲一名數學老師,語言必須精煉、嚴謹,所以今後自身還要加強學習,彌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

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臺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爲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電視臺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爲兩個數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讓學生議一議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並學會求比值。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攪拌水泥沙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蘊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爲“我要學”。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爲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在教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這一課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僅注重了情境的導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開啓課時,我注重從孩子的身邊挖掘素材,引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加以複習鞏固,緊接着引導學生回憶這些運算定律曾經運用到什麼知識中,引導到小數乘法的簡算中,爲後面的新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了“以舊導新,以舊帶新”的效果。

同上我還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與猜想,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在新授課時,我設計的兩個環節,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第一,在複習完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你現在最想研究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孩子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比如有的孩子談到想研究一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於是我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大膽的猜想。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極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預料;

第二,在探究確認上述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真的能簡便嗎?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們又樂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簡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處在“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而且也讓我懂得的教是爲學服務,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課堂!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裏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着推導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鬆,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爲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麼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後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於後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後,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後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教後反思:

上課一開始,有針對性地對圓錐體積公式進行復習,瞭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便於教師調控教學進度,爲本節課的教學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已有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與思相結合,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學會有序的思考,有利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的解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意見,重視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對於周長,孩子們並不陌生。爲此,我在導入新課時直接佈置任務:你會量圓的周長嗎?用你手邊的工具,想辦法量出圓的周長。孩子們躍躍欲試:有的用自帶的軟尺饒着圓周量;有的用繩子饒着圓周量了,展開再用米尺量繩子的長;有的拿圓在直尺上滾動一週;還有的量出圓周的一半來乘2……看到孩子們有這麼多的量圓的經驗,我感到很欣慰。隨即提問:要想量得準確些,操作中應該注意什麼?有的說用繩子量的時候要記好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滾動時也要記好記號……在第二環節自主嘗試中,讓孩子們以小組爲單位,根據剛纔的經驗和方法,測量指定大小的圓的周長,並猜想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小組長做好記錄。第三環節,交流彙報: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的代表做好補充和評價。得到的結論是: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關,有的小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結果。第四環節,啓發點撥:圓的直徑越大,這個圓的周長越長,圓的直徑越小,這個圓的周長也越短。那麼他們的關係有怎樣的規律呢?比較得出結論: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們的這個結論和專家的結論一樣,同學們打開書看看書上的說法。

一節課就在孩子們的探究和經歷中進行着,雖然坎坎坷坷,但畢竟經歷了、感受了、體驗了。我想孩子們對於圓周率的認識就不僅僅是停留在結論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