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學識都 人氣:2.3W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回憶這節課的教學,使我頗感欣慰的是:孩子們的小身板坐直了,不再東倒西歪了;小手放好了,不再搞小動作了;小眼睛瞪得圓圓的,看着老師了,整整一節課孩子們的課堂紀律非常好,課堂既活躍而又有秩序。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我從心裏感到高興。

但細細想來,還是有不盡完美之處:

1、課前教材鑽研地不夠充分。8、9的比較大小,課本上藉助點子圖作爲一新授知識來處理,我處理的有點過於簡單,可先出示7的點子圖,再出示8的,7、8進行比較後再導入9的點子圖,這樣邏輯性會更強些。8、9的書寫講解不到位,“8、9應稍開一點口”我課前沒有認真鑽研教材,導致失誤。

2、講解練習小動物們坐火車時真數字從8-1,倒着填,講解可再到位些,告訴孩子是從大到小填的。

3、教師語言引導可再到位一些。如數松樹時“有兩排樹,左邊一排右邊一排”可先用語言暗示一下孩子是有順序的,數數時要注意順序,想一想怎樣數才能數不漏?

4、課堂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還有待加強,注意抓住孩子的思維亮點,抓住課堂亮點。如主題圖數花時“4+4= 8”應讓孩子說一說。

5、教師應放手給學生,儘量讓孩子多動手多動腦,可讓孩子上臺噹噹小老師點點電腦孩子積極性會很高。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非常感謝各位的指點,正是你們的直言不諱才使我有了進步的可能,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離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還有很大的差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本節課,我做到了數學活動不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動手、實踐、推想、合作與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去體會新知識的那種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課後,我對本節課教學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下面結合上課和對本課新的理解,說說我本課的不足。

1、課堂中對學生學習情況沒有及時掌握和關注。課堂中有個別學生沒有及時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我沒有關注到,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

2、時間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鬆後緊。由於時間緊,鞏固練習比較匆忙,練習不到位,沒有體現出層次性。如果在教學6時,在節約出時間分配給後面7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3、俗話說“十指連心”、“心靈手巧”。爲了使學生對數的組成產生更深的記憶,我試圖想通過手、口、腦三者的結合,從而使教學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爲我考慮不周,學生在說6和7的組成時手勢各有各的方法,我當時也沒有指出說明。

4、在課快結束時,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學生出來活動了,就以爲停電了,已經下課了,所以後面遊戲快速結束,也沒有全課小結。

本節課,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我緊緊抓住知識的系統結構,通過逐個突破有效地解決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因本人水平有限,在上課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這有待我以後繼續努力,不斷探索。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5以內的減法這一節課是主要的基本減法運算,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認識減號,會讀、寫減法算式,並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掌握5以內減法的計算。

對於減法,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只是不能完整的表達出減法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我先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減法的含義。先讓學生觀察動畫情境圖,說說圖中表示什麼意思。接着進一步讓他們去理解“吃掉、飛走、去掉、走掉“等等都要用減法計算,滲透減法的意義。可以發展學生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在練習的過程大部分學生對於5以內的減法的計算都是比較熟練了,只是對於算理就有點說不清了,需要教師着重引導他們理解減法計算的算法,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可以從分與合的思考出發,或者讓學根據自己從前的學習經驗進行思考,在練習的時候,我通過運用開小火車等一些小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口算的速度。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對於新課的學習,我發現個別優秀生不但已會正確口算而且也能達到熟練的程度,大多數學生會正確口算但不熟練,個別學困生有時還出現算錯的現象,以後應多強化訓練。另外學生合作交流還應進一步加強。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探究運算加法的方法。在教學教科書第24頁的主題圖時,先要學生說圖的意思,說完意思後再說加法式子怎麼寫,最後再想想4+1=?可以和同桌交流計算方法或分組討論,然後再點回答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生1:我是1、2、3、4、5數出來的(教師肯定回答);生2:本來有4只了,就是數字4,加再1只就往後數,便是5了(教師肯定回答);生3:4和1可以組成5(高度讚賞)。然後和大家一起探討哪種方法又快又好?最終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知識來做加法最方便。

在同學們說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學生對加法的理解和運用,又使他們明白,數學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同時,說的過程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大膽回答問題的能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這節課的內容是本單元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計算時都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做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的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採取了兩項措施:

一、把連加、連減的情境圖製成了動畫課件,動態地演示小雞來吃米和離去的先後順序,引導學生根據畫面的動態過程理解“5+2+1”,“8—2—2”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然後組織學生討論連加、連減的算式可以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緊接着引導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數後提問:第二步怎麼算?以此提醒學生第二步應根據第一步的得數進行計算。這樣使學生較順利地掌握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並克服了看不見第一步計算得數的計算障礙。

二、增加了學生的學具拼擺練習,讓他們在學具拼擺的活動中解決兩個問題:

1。根據擺的過程填寫連加算式中前兩個加數的和、連減算式中前兩個數的差。

2。根據擺的過程說算式,並說出相應的計算過程。通過學具的拼擺,加深了學生對連減連減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的理解。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在幼兒園大多已接觸1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的小朋友會指物數數,結合他們已有的數學經驗,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教學生數數的方法,並會按一定的順序數數;難點是讓學生體會數數的方法,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開學第一節課同學們對新的校園環境比較好奇,結合這一特點,我用“校園圖”(課件)導入,讓他們先看看圖上都有哪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而不急於給出數數的任務,待小朋友們一一說出校園圖裏的人和物後,再給出數數的任務,此時小朋友會說:“有1面紅旗”、“有7只小鳥”、“有4個垃圾桶”“有5朵花”等等,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發問:“同學們真聰明,數得很好,圖上那麼多東西,哪些數了?哪些沒數呢?你們能不能想個好辦法既不多數也不少數?”學生會說:“數了的用手蓋住”,“數一個做一個記號”、“編號”,還有的學生說:“從上面數,再數下面的”這些想法都很好,教師都應及時給予表揚,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教師問“紅旗有幾面啊?”,“單槓有幾個?”……引導學生按數目從小到大的順序數出圖中的事物個數。數完圖中的數,我讓學生數數自己身上或同學身上的數,再數教室裏的數,比如“窗子幾個?”、“電燈幾盞?”等。

課後我佈置學生口頭作業,回家數數家裏的東西,幾口人?吃飯的時候數數幾個菜碗?幾個飯碗?幾把椅子?等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整節課課有故事情節貫穿,而且學生之前對數的組成基礎比較紮實,教學效果較好,但學生比較激動,組織紀律還需加強。

填未知加數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我設計啦好幾套方案,有觀察圖的,有動手擺學具的,感覺都不理想,這些方法都只能讓學生在出現的數比較小時知道未知數時幾,有的是數圖中的缺少部分,有的時猜出的結果,這些方法都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順利進行知識的遷移。我利用總數部分數另一部分數之間的關係,比如7+()=10我讓學生說說應該填幾大部分學生知道填3我想是因爲數小,可以湊出來,我問學生是怎麼想的,有的學生說是因爲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填3,我給他們充分的肯定,我就引導學生觀察,那個數十總數,那個是部分數,要求的時什麼數,在學生的描述中,我把問號搭在括號裏,學生一看就知道是求總數還是求部分數,所以用10—7來計算。

通過教學大部分學生都嫩管用兩種方法來解決這類題目,這樣不僅體現啦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啦不同的發展,,孩子們的潛力是無法估量的!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爲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着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加減法對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也許已經不是初步的認識,因爲大多數學生都上過學前班或幼園大班,特別是有的幼兒園爲了討家長的歡心都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他們已經把計算訓練得很快了。但是我個人認爲這其中有些是機械化的,學生不太理解到底什麼是加法,什麼又是減法。如有些學生會說多了就用加,少了就用減。

作爲一個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的。良好的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願學,愛學,樂學。這節課是教學減法的初步認識,既是學生學習減法運算的開始,也是減法應用題的啓蒙課。而興趣是學生的老師,故一開始我就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且切合他們的年齡與生活實際的情境中學習。

課一開始我便出示情境圖,用帶着激情,且富有童趣的語言講述:通過畫面與言語的結合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了減法的意義,也不會給學生一種舊知識重新學習的枯燥感,且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生活化,不僅僅要求教師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數學,還要讓學生學會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過。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具有終身發展能力的人,纔是適應新社會的新人類。在教學中我是比較注重這方面的,在這節課中就有體現。當學生對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後,我便接着問像這種5-2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過嗎?這樣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讓學生在說中進一步領悟減法的意義。我覺得這樣的課堂輕鬆,學生無學習的負擔,只有學習的樂趣。

這樣的一節課上下來,我自我感覺上認爲學生的作業正確率應該是高的,但從作業反饋情況看每班都還有4、5個學生沒能很好理解。經過反覆思考之後,我覺得,教學加減法的初步認識的起始課時,就應該滲透數量關係,讓學生理解的更深。情境也好,生活實例也好,是在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鋪墊而理解的,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該在學生舉的例子中接着問每個數在你的這個例子中指什麼,我想這一環節的增加定會極大地降低這方面的錯誤率。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0的認識和加減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0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在此之前,學生對“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0的含義,並能正確書寫。難點: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想通過多種情景來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認數過程,在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基礎上,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事物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0的含義。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能主動探索,學習0的有關加減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與學生共同收穫着成功的喜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運用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快樂學習。

例如:引導學生理解“0”表示沒有這一含義,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三毛掉毛”這一動畫情境讓學生從視覺上初步感知0的第一個含義,表示什麼也沒有;接着,讓學生猜罐子裏的硬幣加深對印象;最後,還讓學生舉例說明,用放磁鐵強調。這樣,學生在快樂、輕鬆的氛圍中認識了0表示沒有的含義。

二、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有關0的加減法,爲了讓學生髮現兩個相同的數相減,結果等於0;一個數加0,結果等於這個數本身;一個數減0,結果也等於這個數本身的規律。我先讓學生看圖列出有關算式,再舉生活中例子讓學生列有關算式,最後讓學生自己舉出類似的算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到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課堂上的組織教學還不夠到位。由於學生首次到學校五樓多媒體教室上課對周邊一切都很好奇,加上多媒體教室相對教室大得多我沒帶擴音器,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紀律較渙散、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減少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應該做到一手抓組織教學,一手抓學科教學,兩手都不能誤。

二、調控課堂的能力需要進一步的提高。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教師隨時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爲學生獲取知識服務。但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爲考慮到課件的問題,所以在個別環節顯得囉嗦。如,“三毛掉毛”環節,學生說三根毛都掉了,頭上沒有一根頭髮,成了光頭,我應該順勢引出:沒有一根頭髮用哪個數來表示。可考慮到下一張課件,卻做到一再囉嗦三毛頭上有三根頭髮用幾來表示,二根頭髮用幾表示,一根頭髮用幾來表示,而後才問沒有一根頭髮用幾來表示,致使教學顯得囉嗦。

學無止境,在今後教學中我將把有效組織課堂教學、隨機調整預案,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作爲努力的一個方向。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時間控制較爲準確,能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以小象生日貫穿整節課,統計小象的客人、禮物鮮花和我們最喜歡的水果,銜接連貫,樂趣無窮。整節課的活動設計和問題設計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即以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以興趣揭示教學內容;以巧妙設疑建立統計的初步表象;以自主活動經歷統計過程。從教學設計當中可以看出每一個環節所要達到的目標特別清晰,從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成中給人一種水到渠成,自然流放的感覺。

本節課從小象生日客人太多太雜,怎麼可以一眼看清開始了對統計的探索,讓學生自己發表意見,自己上臺動手,學了基本統計方式爲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再利用小猴對鮮花的顏色、數量有疑問讓學生開始初步動手製作統計表。接着以小象幫同學們買水果,要怎麼買?這個問題情境,這個情境的創設緊密的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情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再引導學生開展最喜歡的水果現場調查互動活動,使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樂於交往、積極互動。活動中:先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愛吃什麼水果,再讓他們親自參與了統計的.全過程,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了簡單分析。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使課堂氣氛極爲融洽,因而較成功的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如何進行統計的表象,使學生經歷了對數據的收集及簡單分析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及初步的統計意識。

這節課我比較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構建。我們說,只有學生親自體驗到的印象纔是最深刻的。在這節課上教師設計的客人統計、鮮花統計、組內調查都是學生的自主探究的過程,雖然有些同學並不是一步就能達到預想的結果,但是興趣使然,會讓他們對接下去的學習充滿激情,3個練習可以讓他們基本學會基本的統計方法。同學們總是認真的去完成這項工作,這樣的自主、這樣的探究,學生的收穫我們可想而知。

本節課的教學仍存在一點的缺點。比如給客人們排一排時,有2個同學把隊伍排成了橫的,接着又有2個同學把隊伍從上往下排,最後又有2個同學從下往上排。對於這3種情況其實都是正確的,但是我急着找到我們的統計圖的設計,忘記了對前面2種方法的肯定,而是急着讓不同意見的小朋友上臺重新給客人們排隊。還有在製作花朵統計圖後,只有小部分同學上臺介紹自己的統計圖,而絕大部分同學都是沒有上臺的,對於沒上臺的小朋友,我應該引導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從統計圖中得到的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從統計表中得到基本的數學信息。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5以內的減法》這一課是主要的基本減法運算,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一,結合課件,理解減法含義。

而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我還是先讓學生從基本出發,從認識減法的意義出發,讓孩子自己通過理解來說出爲什麼用減法來計算?什麼時候要用減法來計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件演示“原來有5個小朋友,後來走了兩個”和“鞦韆上有3個小朋友,走了一個”等等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們看圖來說一說他們看到的,進一步讓他們去理解,“飛走了、掉下來了、開走了”等等要用減法來計算,滲透減法的意義。當孩子們把減法的意義理解了,計算起來就會明白多了。

二,結合說圖意的過程,列減法算式。

減法列示相對於加法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讓學生結合圖意,用三句話說說圖的意思,並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原來有( ),走了( ),還剩( )”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哪部分減?減去那部分?總結要從原來的一共當中去掉飛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減。雖然有一定的好轉,但仍有錯誤,需要多加鍛鍊,養成說圖意列算式的好習慣。

三,運用多樣方法,練習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發現口算方法不是難點,而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是重點。因此,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上。通過創設情境、進行各種競賽等手段來進行,在教學中,利用口算卡片,採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臺賽等遊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學生剛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學生家庭及學生智力存在差異,爲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必須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對教材的鑽研深度還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還不是很明瞭,對學生的要求還不是很到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不夠理想。因此,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透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爲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要做到:

一、用心落實素質教育

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念,改變“以知識爲本”的傳統認識,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新觀念,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活動展開,呈現出“樂、實、活、新”的教學情境。例如:找規律;動物拼圖;我當小醫生等活動,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解放學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創造讓學生操作、實驗的機會。

二、以課堂教學爲核心:

1、備課。要認真鑽研《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取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潛力。之後,學生練習不一樣程度,不一樣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構成潛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我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用心參與,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爲學好數學邁出堅實的一步。

(2)及時複習。根據愛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光的延長而減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光。這樣就能改變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短處。

(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要做到一小節一整理,構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構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使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這樣既構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使學生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帶給可能。

2、批改作業。

要針對不一樣的練習錯誤,進行面批,指出個性問題,羣衆訂正共性問題。批改作業時,要點出錯題,不指明錯處,讓學生自我查找錯誤,增強學生的分析潛力。學生訂正之後,可給滿分,要養成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要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善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3、注理對後進生的輔導。

對後進生,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我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4、做好測試評估工作。

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爲改善教學的依據。在測度卷中,要增加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不再作爲評價學生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要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類型依法進行講解。期望透過這一改變,以期能讓學生從不一樣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三、參加教育教研活動:

1、改變教育觀念。明確教育是爲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的。閱讀教育期刊,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潛力的方法和途徑。

2、“走出去,請進來”。到其他學校聽課,自我上公開課,大家交流、討論: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如何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各種適宜的、開放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潛力和實踐潛力,明確方向,促進教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本節課的突出特徵,主要是通過前置性作業的佈置,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對各類圖形的特徵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課上又通過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使學生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圖形的瞭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值得學習推廣的方面是:在上課時周老師用學生喜歡的小叮噹引入以談話的形式不知不覺中進入所學內容,設計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導入部分是順理成章。 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1、緊緊圍繞本人研究的子子課題《從主題圖入手——指導低年級學生自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課前我已經設計了本課內容的自學題目,並指導學生完成這些自學題目,讓學生逐步學會怎樣去自學,同時讓學生的“先學”走在老師“教”的前面,逐步實現“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

2、大量的遊戲、動手操作以及身體部位全方面都調動起來,不斷刺激學生的感知覺,迫使學生去吸收,消化,形成條件反射,在大腦中形成表象記憶,如出示5,馬上想到2和3,3和2,1和4,4和1,這幾組數的組成,爲後一步加減法計算鋪設極堅實的基礎。

3、余文森教授說,“先學後教”是“指導——自主學習”的特徵,但不能停留在“形似而神非”的表面教學上,而是要體現數學獨特的魅力和思維價值。因此教學中,我儘量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地進行教學,還有設計了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習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將“先學後教”提升到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