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3.13W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1、 從生活中找數學:

在生活中挖掘數學,讓數學服務於生活,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以人爲本,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宗旨。

在教授可能性大小這一課,教師始終從生活出發,舉生活中的例子,將數學知識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學生感到不陌生,並且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中明白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增進學習數學的樂趣。數學是以一種我們看不見的方式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改變着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們過於習慣了,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裏了,它是那樣的自然,以至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去把它挖掘出來,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生活。

2、遊戲——學生的至愛

小學生都喜歡玩遊戲,一提到遊戲,他們總有說不完的樂趣,並且說得頭頭是道,由此可見,玩遊戲是每一個小學生的至愛。片段二中就採用學生喜歡的遊戲來進行,既滿足了孩子們愛玩的天性,又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摸獎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參與過,並且感觸頗深。通過此遊戲使學生從玩中找到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玩得開心,同時學得自然。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教得輕鬆,又讓學生通過遊戲喜歡上了數學。

3、創設情景、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學習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學中,教師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每位數學教師重視的問題。教師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憑藉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因此當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境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指出: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們認爲:複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爲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複習從面向每一個學生出發,能爲特殊才能和愛好數學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特別關注在學習上暫時困難的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使他們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複習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爲了使學生在複習時有新鮮感,我們經常改變複習形式和營造問題情境來激活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複習中去。

經過長時間的組內研究,我們初步形成了複習課的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再現和整理所學知識——提高、發展、創新。這類模式的最大優點是教學素材現實又生動,應用性強,學生學習的勁頭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學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下面以《走進鄉村》爲例談複習課的教學形式: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過去的課堂教學學生一般都是通過教材、教師的講授和板書獲取知識信息。學生的學習處於被動的狀態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單一、貧乏,無形中拉開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距離。《走進鄉村》一課我們是這樣引入的: 淘氣和笑笑是城裏的孩子,他們有個手拉手的好朋友小華,小華住在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平時他們只能通信來往,淘氣和笑笑很想知道小華的家鄉是什麼樣子,很想到小山鄉村去玩一天,於是,小華就寫信邀請他們去她的家鄉,那就讓我們和淘氣、笑笑一起走進小華的家鄉去看看吧!(板書課題)下面,我們就去鄉村看一看,體驗一下鄉村的樂趣。我國鄉村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環境也越來越優美。(出示課件)看,這就是小華的家鄉!

一個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小村莊。良田萬頃,稻葉草香。綠樹環繞着一座座農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村姑在江邊洗衣,兒童在河中戲水。行走在樹林間的小道上,聽鳥兒鳴叫,聽風兒吹過樹梢。田野裏,稻子成熟了,風兒吹過,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園裏碩果累累,展現了一派濃濃的鄉土風情。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整理與複習中去。

我們善於將這些潛在的課程資源融入課堂,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課堂情景,更好的爲學生的發展服務。接着教師利用情境的模擬,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走一走”等活動中,運用已學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整個課堂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悅氛圍中,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的模擬遊覽,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們在“遊覽”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別自己所處環境的八個方向的能力,還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避免了複習課的單調乏味。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在於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更在於其能否運用數學的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所以複習課練習的設計必須聯繫實際,具有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比如“果園豐收”這個環節,我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①一棵果樹大約結100多個蘋果,10棵果樹大約結1000多個,果園共種植90多棵蘋果樹,我們估計共結9000多個蘋果。

②我們發現20個蘋果裝一箱,一棵樹大約裝5箱,那麼10棵樹大約裝50箱,一輛平板拖拉機最多能拉9箱。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實際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就自己身邊。並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能具體、鮮明地反映一些實際問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在這部分的教學課件設計上,我們注意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內容能根據教學需要而隨意調度。學生喜歡先到哪裏去幫忙,我們就展示那裏所存在的數學問題。在這部分教學中,我們感到:問題的解決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這部分知識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梳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梳理知識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時老師注意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知識的拓展、創新。

整理與複習要重溫學過的知識,強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體現提高、發展。所以知識要向外延伸拓展,發展學生思維,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800多畝的苗圃裏,種着各種苗木200多個品種共有900餘萬株。小華家的鄰居王爺爺要種樹苗,現在我們幫王爺爺選一下樹苗。

每棵樹苗6元,3棵樹苗15元,哪種樹苗便宜些?(在紙上算一算)說說你用什麼方法比較的?還有別的比較方法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認識得到了深化。

複習課中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數學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級到高級,有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基礎練習正是結合這個特點來設計的。基礎題是模仿例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能做到舉一反三。運蘋果這部分練習是針對大多數學生設計的。複習課上的練習沒有一定的難度,就不容易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出一些靈活題,使練習的難度進一步提高,逐漸喚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學生或者通過獨立思考,或者通過小組討論,正確解答出問題,這樣成功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能親自體驗到思考的樂趣。提高題又進一步提高了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着。使問題更有思考價值,長期堅持能養成學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總之,數學複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和關注技能的掌握,轉向側重於促進學習者的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學習者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它的教學目標更注重認知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的有機整合,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複習課上,我們利用多媒體創設的教學情景,問題要真實,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知識梳理的過程,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