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2.91W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

一、 以遊戲教學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學是小學生的天職。南宋朱熹說過 “ 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 ”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新的數學課程改革標準中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已成爲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而遊戲是學生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 ,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教學知識用遊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助於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學習鞏固新知識。本人在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中,一開始就運用猜謎遊戲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他們興奮起來。在遊戲裏滲透解決應用題的兩要素“兩條件,一問題”,爲例題教學做了鋪墊。

二、以 “生活情境”的導入,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於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儘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經驗”的藉助,思考數學問題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啓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着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繫學生實際,藉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上下車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小孩子同樣也有上下車的經驗,當生活經驗被挖掘時,學生會發現“數學就在我身邊”。 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藉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麼?(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瞭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彙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並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藉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麼位置?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麼建築。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後製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麼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以學生“說”爲主。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提問和描述,多數學生都達到了訓練的要求。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一定的問題,課中我比較重視讓學生描述圖中的路線,對於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描述生活中的路線還不夠。在下節課教學時,要將看圖描述路線與描述生活中的路線結合起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複習兩道有聯繫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爲後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彙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後,我並沒有急於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纔的研究,你有什麼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髮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於我們開始選擇的信息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於以後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啓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後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4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的一部分。分數大小比較的學習分爲兩個階段,三年級要學習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和同分子分數(分子是1)大小之間的比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要到五年級才能系統學習。

本節課教材要求分三步進行教學: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大小——比較分數大小。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這對學生理解分數大小的關係將會有較大的幫助。

由於是初次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所以本課要求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塗一塗”等活動,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分數大小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

【教學實錄】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首先,從班上的人數比較入手:“孩子們,我們1班有多少人哪?”

“40人。”“二班有45人,45和40誰大呢?”“當然是45大哦!”

“45>40,這是兩個整數的比大小。”

“你們的數學書本是多少錢?誰能說出一個小數和6。14比大小?”

“5。5<6。14”“6。2>6。14”……

“整數能夠比較大小,小數能夠比較大小,你們說,分數能夠比較大小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數的比大小。”

由整數、小數比較大小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分數怎麼比較大小呢。

二、建構模型,解釋應用

(一)、看圖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

先出示:3/4和1/4誰大呢?讓學生猜測,學生有的說3/4大,有的說1/4大,還有的學生默默無聲。於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自己動手摺一折,先分4份,再分別塗上顏色,同桌之間比一比大小。折完後,再請學生來說誰大。“3/4和誰大呢?你怎麼知道的?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

學生1:(拿着摺好的圓形紙片邊比劃邊說)把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比3份少,所以1/4<3/4。

學生2:3/4裏有3個1/4,3個1/4要比1個1/4大,所以3/4>1/4。

學生3:我用長方形折的3/4和1/4,兩個圖形對比,1/4<3/4。

及時肯定學生的比較方法及解釋,出示一組同分母的分數比較大小鞏固。

●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太好了,同學們會比較分數的'大小了,現在老師有道難題想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淘氣和笑笑在爭執1/4和1/2誰大?你們來說一說。”

請學生個別答,記住猜錯的學生。

請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再比一比,在組內先驗證自己的結論,然後每組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

“你們比較出的結果是什麼?”(有意識請猜錯的學生說)

(二)、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的模式

●做“試一試”第(2)題

1、演示課件

2、學生獨立做題,師巡。

3、指名學生彙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塗幾格和比較的理由。

●探索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

1、演示課件,出現六組分數和對應的圖

2、那這些分數有什麼特點?大家討論一下。

3、組織小組發言,歸納出比大小的兩個分數可以分爲兩類:有分母相同的,還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釋應用

1、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歸類編排題

2、組織學生做題,師巡視。

3、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4、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全班反饋。

(四)、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大小”的模式

1、你們能不能不塗色直接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呢?讓我們邊做題邊尋找答案。

2、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混排題。

3、這麼多題,要比比誰最細心,老師巡視。

4、小組彙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分母相同時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就大,分子小的分數就小”和“分子相同時就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小,分母小的分數大”。(課件出示)

5、用你們的方法來比比1/2、1/8和2/7、2/5

6、課件演示驗證。

(五)遊戲:

拿小棒:老師拿了全部的3/10,老師拿了幾根?你要拿得比我少,應該怎麼拿?同桌兩人玩一玩。要說出拿出了全部的幾分之幾?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拿的?

三、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在本課分數大小比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母小於10);二是幾分之一的兩個分數大小的比較。

由於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是建立在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概念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的。通過比大小這一課,進一步初步認識分數。本課時分數大小比較主要藉助直觀圖形,讓學生通過看圖,直觀地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從而讓他們感受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其實,在本課的教學中蘊涵着三種分數比較的方法,即三種比較模式。

1、看圖比較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我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個的模式中包含三個比較環節: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比較分數大小,教材給出的教學情景的目的也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題交給學生自主探究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我把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組內把自己看到的圖形,想到的理由進行交流。

2、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模式。

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說出填分數的理由和比較分數大小想法,再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塗幾格和比較理由,然後根據分數的概念得出結論。在探究比較中,注意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數。這一部分不是由老師教給學生,而是由教師引導、激勵,啓發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推理,歸納。

3、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較”的模式

在這裏,應特別重視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推理,最後歸納出:分母相同,比較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較分母,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的法則。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變聽數學、看數學爲做數學,關注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關注孩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關注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教師要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不再枯燥,讓我們的數字會跳躍,圖形會唱歌,我們的數學從此富有生機,充滿樂趣。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5

《鋪地面》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的內容,對於面積的含義學生較難於理解,並且很容易和周長弄混淆。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在這基礎上引發本課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以後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間的進率。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講這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動手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通過在練習本上分別自己剪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親身、直觀地去感受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都能夠在本上畫的出來,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單位之間的關係,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裏畫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他們之間的關係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個1平方釐米,從而總結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之後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進率,因爲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進率也是100。在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時候,由於這兩個面積單位太大了,但是爲了能讓學生能夠理解,我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從而便於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間的關係,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然後利用規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係。

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6

“小數的大小比較”並不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早已有了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在幼兒時期就會對兩個商品的價錢的高低進行比較,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會藉助“元、角、分”和“米、分米、釐米”來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但是,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進行的學情分析,發現學生的正確率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高,往往會用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來比較小數的大小,誤認爲小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因此,我這節課主要明確比較的方法,使學生注意比較小數大小時,位數多的小數不一定就大,這也是小數大小比較的難點。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7

1、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學會交流

在實踐活動中除了讓學生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學會合作與交流。在小組製作年曆的活動中,教師注意對各個小組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誰設計花邊”“誰寫每一月份的日期”“誰標重要節”等。另外,在製作活動完成之後還進行了製作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在展示中,學生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可以欣賞、借鑑別人的優點,培養了承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意識。

2、注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了年曆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提問“你們的年曆還能做什麼”,引起學生的討論與思考。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8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在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髮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在這節《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爲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在本節課的三個重要環節: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爲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釐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後,我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並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爲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接着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釐米去測量桌面有什麼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於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着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釐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爲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時,沒有加以說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爲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回想試教《面積和麪積單位》時,由於對1平方釐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爲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爲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後,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麼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要用估算。爲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爲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並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0

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化。

這是一堂計算課,目標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探索檢驗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題:31×1223×1341×2134×12前兩題主要是爲理解算理服務的,後兩題是爲了鞏固部分積的對位問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後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後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類型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也是我本節課要傳達給學生的: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在今天第二部分積“0”問題的處理上,相同數位的對位上,花費了不少時間,因而導致課堂時間短缺,並且出現了很多重複教學的情況。我想有了失敗,纔會去找原因,纔會去思索,纔會不斷去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磨練自己。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

時間單位是較爲抽象的計量單位。低年級的小學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爲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較遠的較大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選取了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單位,教學時,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幾幅有意義的日子的圖片製成投影片,一張一張給學生出示,先讓學生觀察,再說一說呈現的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的什麼時間。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申奧成功、植樹節、兒童節等有意義的日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置於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爲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瞭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學中,我注意爲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提出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和組織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曆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錶模型等教具、學具和身邊的教育資源的作用。

在教學24時記時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教師充分使用鐘錶模型和課件演示或學具,加強了對鐘面的觀察操作,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係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從而理解了24時記時法。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絕大部分學生對年、月、日知識有了充分的理解,學習興趣也很高。但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組織不夠,少數學生沒有準備一張年曆,教師也沒有準備,只是課件出示了年曆,學生觀察不清,稍有些混亂,今後要加以改進。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2

今天教學了《面積單位》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爲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 爲了體現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通過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在教學時注重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一節課下來,收穫很多,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1、聯繫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節課的教學中,爲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裏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這樣的學習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

2、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1平方釐米的教學,我採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釐米。

通過平方釐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釐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 如何儘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教學纔是紮實有效的教學!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3

這節課設計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觀察、猜想、估測、操作等活動,在多次的比較中,使學生逐步清晰對面積的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 。

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感知並形成表象。動手操作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力保證。這節課每個人都鋪了樹葉和硬幣,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記憶非常久遠。

二、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有任務感

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是用幾個簡單的故事,動畫來吸引學生已經不奏效了,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一節課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經歷直接看比大小,重疊後比大小,鋪紙條比大小,鋪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過程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

三、爲學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間

在比較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面積的大小時,給了學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最初學生想出很多辦法但比較麻煩,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接下來他們就思考和實踐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正是他們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由於每一次鋪完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探索的興趣也就更高了。

四、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

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用不規則圖形——樹葉鋪,到後來用規則圖形——正方形來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近似到準確的比出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也是一個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由模糊到清楚的過程。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和一位小數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分米、米的知識,揭示了小數和分數的聯繫,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在練習中學生在小數表示的意義和小數的寫法上還是出現了混淆。我覺得這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也是在作業上容易出錯的地方,還是需要通過練習來解決。

教材先安排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再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最後介紹小數各部分的名稱。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初步分成了四部分,先在學生的認知衝突中引出爲什麼學習小數,學習小數有什麼作用,接着在觀察對比中理解零點幾的小數意義。第二部分,則在商店中進行把幾元幾角換成元作單位的過程,引出幾點幾的小數,並讓學生進行相互間的換算。第三部分,讓學生自學書本上關於小數的知識,讓學生交流讀懂了哪些知識。第四部分則是把前三部分整合在數軸上總結練習,感受整數和小數的區別,並在數軸上找到小數從而理解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練習的安排有層次,每個練習的安排也都有它的目的性,講評時也應該注意輕重緩急,能有重點的進行評講。

通過反思,我發現孩子的情況要充分考慮到課堂中去,要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空間形式上經歷“從線到面”的一個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先前知識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學本課後,一些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面積的單位有了粗淺的認識。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組織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本節課我認爲對於“面積”這個概念的揭示還是比較成功,學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邊熟悉物體的表面及體驗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對比)的活動中,已經建立了“面積”的表象。在教學面積單位定義爲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時,我依據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開。但是在提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任務後,沒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爲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哪個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但是學生的反饋熱情並沒有我預計的那麼高漲,這也許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在教學中我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繫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同時也可讓學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學中沒有體現這一環節,沒有使得學生在腦海裏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總而言之,這節課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不夠大膽的放手給學生髮現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