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7.88K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期。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於優生有的聰明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曾經教過王元林,他就是非常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於他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他不要總認爲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如果打擊他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於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

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並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2

《求平均數》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上,基本上就是按照:出示例題、分析條件問題、引導列式計算、總結規律:總數÷份數=平均數。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對數量關係式:總數÷份數=平均數掌握得非常熟練,解題正確率也很高。但是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孩子對平均數的認識和理解,爲什麼要學習平均數?它是怎麼產生的?它有什麼特點和作用?生活中什麼地方要用平均數?這纔是孩子們所關心的感興趣的問題。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從孩子的發展出發,以孩子的發展爲本,爲孩子提供了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這節課的設計與傳統課有以下不同:

一、目標的着眼點不同。

這節課着眼於經歷、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關注的是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呈現方式不同。

這節課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在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再去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不同。

現在的課是讓孩子在活動中“做數學”,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討論合作、獨立探索、實踐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們在“做中學”。

四、師生交往方式不同。

現在的課堂不只是師生互動,更有生生互動,老師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活動中去,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孩子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思維自由發展,不僅學會了知識,形成了能力,同時學會了與人合作,與人交流。

五、應用形式不同。

今天的教學注重結合生活實際,讓孩子解決身邊的、有趣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學得有味道,不枯燥。孩子們用平均數的知識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纔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所在。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變聽數學、看數學爲做數學,關注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關注孩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關注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教師要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不再枯燥,讓我們的數字會跳躍,圖形會唱歌,我們的數學從此富有生機,充滿樂趣。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3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爲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爲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爲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爲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爲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繫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那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於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並出示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爲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緻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繫,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爲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鬆,練習得紮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並收到紮實的效果。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4

之所以選擇這節課,主要得益於前些天從光盤上聽到張齊華版的《平均數》,並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設計巧妙、穿插自如,將這一內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跡,一切似乎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經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現在是用導學案上課,而他所設計的課更注重於教師的步步引導。雖不能複製,但仍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如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教學設計,但總感覺不太理想。每天都絞盡腦汁的在想,創設一個怎樣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想到了可以用班裏同學得到紅星的數量導入,而且人數不同,在質疑中使學生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以此作爲切入點,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只是我們不曾去發現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隨後我又想到了在練習題中統計班裏一部分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及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等。思路有了,怎樣進行呢?導案、學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難的,也是我的短板課件的製作。因爲都是本班學生真實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華、小麗。下載的課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還要繪製條形統計圖,更是難上加難。求助於微機老師吧。趙媛老師試着從 excel中輸入數據後轉化成圖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沒辦法,從word中畫吧。我也就跟着學會了從視圖中先畫出網格線後,再畫橫、縱座標軸以及打格子,選中矩形畫出長條,改變顏色,添加名字、組合,真的是收穫多多。後來,又在李傑老師的幫助下把課件進行了整理完善。一切準備好後,已是週二了,抓緊時間印學案吧。

週四第一節課,我對前面的自主學習部分進行了檢查,孩子們太浮躁了,和我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準備的課,難道真的要這樣收場。正式上課了,在多媒體教室裏,有大屏幕,有投影儀。同學們的情緒已不再像第一節課那麼躁了。個個精神抖擻,發言積極。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能錦上添花。如最後一道拓展題,張嘉銘就想出了與衆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除了我課前的精心準備,還和多媒體課件密不可分。鮮豔的顏色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再加上學生熟悉的統計內容,讓孩子們變被動爲主動,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潛能。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的遺憾,比如我說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於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還有由於整節課的內容較多,時間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幾分鐘等等。

課後,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在埋怨學生不注意聽講,其實是我們的心思花的還不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我們也就能與學生同快樂,並從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陽光總在風雨後,當付出終有回報,曾經的風雨也變得那樣美麗,那樣難忘。風雨兼程,一路成長------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藉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麼?(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瞭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彙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並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藉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麼位置?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麼建築。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後製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麼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以學生“說”爲主。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提問和描述,多數學生都達到了訓練的要求。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一定的問題,課中我比較重視讓學生描述圖中的路線,對於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描述生活中的路線還不夠。在下節課教學時,要將看圖描述路線與描述生活中的路線結合起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6

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化。

這是一堂計算課,目標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探索檢驗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題:31×1223×1341×2134×12前兩題主要是爲理解算理服務的,後兩題是爲了鞏固部分積的對位問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後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後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類型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也是我本節課要傳達給學生的: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在今天第二部分積“0”問題的處理上,相同數位的對位上,花費了不少時間,因而導致課堂時間短缺,並且出現了很多重複教學的情況。我想有了失敗,纔會去找原因,纔會去思索,纔會不斷去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磨練自己。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複習兩道有聯繫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爲後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彙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後,我並沒有急於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纔的研究,你有什麼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髮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於我們開始選擇的信息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於以後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啓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後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8

本課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萬以內數的加法”,本課教學中存在一些優點和缺點,我有如下反思。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提供的統計圖表提供了多個信息,其中包括全世界已知的動物種數和瀕危,受威脅的種數,根據教學需要,我在進行教學時,將這兩部分大膽捨棄,只保留中國特有的種數一欄,這樣避免了因爲信息多而導致學生無從下手的現象,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創設了情景之後,放手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最後交流彙報.整節課,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也課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在今後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發覺學生多數喜歡用口算,在必算時不喜歡進位1,有先口算後筆算的嫌疑(部分學生都是先填寫橫式)錯誤時又發生。我強調算理,規範學生的表述:先算個位……再算十位……。多數學生的描述比預料中的有相當的差距,口算運用的教多,筆算能力有所退步呢?看來接下來幾課時的“進位加法”筆算,任務艱鉅。

2、雖然重視了小組合作,但小組合作還要注意在學生已經獨立思考後再展開,否則學困生會受到思維活躍的學生的限制或中懶於思考,要留出大塊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習,我在課上則有些急了。

3、課上在學生小組合作探討解決問題方法的時候,有個別學生的口算簡算

法比較獨特,因爲時間關係我在處理的時候採取了表揚並簡單重複的方式。要多關注孩子在課堂上思維的火花,有獨特的方法應該重視。

4、要有意識、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說完整話、大聲清晰的說話,儘快克服唱讀的現象。

5、在今後的教學中更重要的是突出重點,學生板演時讓他們說出計算過程。

6、還要多注意反饋,表揚好的,糾正錯誤。

在今後教學中我還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在課上多關注學生整體,課後及時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9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着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並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形成、各月之間的聯繫、星期的循環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助,於是教師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又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星期的循環和日期的連續性。在教學時,學生給 12個月排序時速度很慢,使得“猜生日”的活動並不充分。我發現學生能夠理解“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和下一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繫,但是並不熟悉,導致排序的速度慢了。如果提前佈置預習作業,在課前體驗“一個月的最後一天與下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繫,課上排序的速度快多了,學生也很高興,因爲他們自學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本課在設計時,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又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學習需要及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了適當調整,以製作“本班的特色年曆”爲主線,營造了豐富的、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充分的體現了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趣味的”這一基本理念。

這節課在教學時,我還特別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爲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機會,“製作年曆”、“看年曆”、“找節日”、“猜生日”等活動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1、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導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導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徵,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徵所採用的方法定位爲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徵後,緊接着小結剛纔我們是用什麼方法研究的?然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徵。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後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後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採用的方法,並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並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4、注重創設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徵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緻,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