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淺論

學識都 人氣:1.98W
內部控制淺論
一、內部控制的產生與發展。 

  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一詞,最早出現在1936年美國師協會(美國協會的前身)發佈的《註冊會計師對報表的審查》文告中,指爲保護現金和其它資產,檢查簿計事務的準確性,而在公司內部的手段和方法。近幾十年來,隨着內部控制的不斷髮展,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其它國家和組織,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當前,國際上比較典型的定義主要有: 

  1、1976年,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在《推薦草案》中指出:“內部控制由組織體制的設計和企業人員制定的所有協調制度組成,就其實用方面而論,是爲取得確定的管理目標,促進企業的業務有秩序和有效率的進行,保證資產的安全、會計記錄的可靠和及時地提供準確的財務資料”。 

  2、1986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在第十二屆國際審計會議上發表的《總聲明》,對內部控制作出了權威性解釋:“內部控制作爲完整的財務和其它控制體系,包括組織結構、方法程序和效果性,保證管理決策的貫徹,維護資產和資源的安全,保證會計記錄的準確和完整,並提供及時的、可靠的財務和管理信息”。 

  3、1988年,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審計準則文告第55號》指出:“企業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爲合理保證企業特定目標的實現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 

  從以上三個定義可以看出,儘管各個國家和組織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保證會計信準確可靠、資產安全完整和促進企業經營管理。事實上,這也正是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發展的兩大動因:企業內部強化管理的需要和外部審計開展的需要。正如美國會計師協會在其刊物上指出的那樣:“(1)企業經營的範圍和規模變得非常複雜和廣闊,使得管理必須依靠大量的反映活動的分析資料和報告;(2)健全的內部控制有助於防止工作人員出現差錯,減少發生不合規現象的可能性;(3)審計部門在審計費用的嚴格限制下,如不依靠客戶的內部控制系統,那麼對大部分企業進行審計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實行內部控制的原因和所取得的成效,即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性,提高可見信息的準確性,強化企業經營管理,以及配合外部審計的開展,也正是我們當前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所迫切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從我國的管理實際出發,認真研究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並通過借鑑和吸收國外現有先進經驗和合理做法,儘快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內部控制理論體系,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下面,本文就結合企業管理實際,對內部控制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作一些簡單的論述。 

  二、內部控制的基本特徵。 

  英文control,不僅意指控制,還有管理、覈實、、調節等含意。而中所指的控制,有檢討或檢對之意,即檢驗事物的實際發展,是否符合預期的狀況。據此,我們所指的內部控制,並非是有成文規定的具體制度,而是在單位組織規劃、管理辦法、以及各種作業程序中,應用內部控制原則、技術、方法,以貫徹實施既定政策。因此,它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 

  1、全面性。即內部控制是對企業組織一切業務活動的全面控制,而不是局部性控制。它不僅要控制考覈財務、會計、資產、人事等政策計劃執行情況,還要進行各種工作分析和作業研究,並及時提出改善措施。 

  2、經常性。即內部控制不是階段性和突擊性工作,它涉及各種業務的日常作業與各種管理職能的經常性檢查考覈。 

  3、潛在性。即內部控制行爲與日常業務與管理活動並不是明顯的割裂開來,而是隱藏與融匯在其中。不論採取何種管理方式,執行何種業務,均有潛在的控制意識與控制行爲。 

  4、關聯性。即企業的任何內部控制,彼此之間都是相互管聯的,一種控制行爲成功與否均會影響到另一種控制行爲。一種控制行爲的建立,均可能會導致另一種控制的加強、減弱或取消。 



  三、內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內部控制的作用指內部控制的固有功能在實際工作中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外部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內部控制作爲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制約的內在機制,處於企業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位置。企業規模越大、其重要性越顯著。可以說,內部控制的健全、實施與否,是單位經營成敗的關鍵。因此,正確的認識內部控制的作用,對於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維護財產安全,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講,企業內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保證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在企業內部的貫徹實施。貫徹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是企業進行合法經營的先決條件。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可以對企業內部的任何部門、任何流轉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對所發生的'各類問題,都能及時反映,及時糾正,從而有利於保證國家方針政策和法規得到有效的執行。 

  2、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健全的內部控制,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採集、歸類、記錄和彙總過程,從而真實的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並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錯弊,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3、有效的防範企業經營風險。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要達到生存發展的目標,就必須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的和控制,內部控制作爲企業管理的中樞環節,是防範企業風險最爲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段。它通過對企業風險的有效評估,不斷的加強對企業經營風險薄弱環節的控制,把企業的各種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是企業風險防範的一種最佳方法。 

  4、維護財產和資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能夠科學有效的監督和制約財產物資的採購、計量、驗收等各個環節,從而確保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並能有效的糾正各種損失浪費現象的發生。 

  5、促進企業的有效經營。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利用會計、、業務等各部門的制度規劃及有關報告,把企業的生產、、財務等各部門及其工作結合在一起,從而是各部門密切配合,充分發揮整體的作用,以順利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同時,由於嚴密的監督與考覈,能真實的反映工作實績,再配合合理的獎懲制度,便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及潛能,通過工作效率,從而促進整個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企業普遍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新形勢下,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充分發揮企業內部控制的作用,對增強企業對經濟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就特別重要。 

  四、內部控制的設計原則。 

  內部控制是一項與實踐聯繫相當緊密的管理手段,因此,在具體設計內部控制是既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真正建立一套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內部控制制度。在此基本原則下,企業具體設計內部控制,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相互牽制原則。即一項完整的經濟業務活動,必須經過具有互相制約關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方能完成。及在橫向關係上,至少由彼此獨立的兩個部門或人員辦理以使該部門或人員的工作受另一個部門或人員的監督。在衆的關係上,至少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或環節,以使下級受上級監督,上級受下級牽制。 

  2、協調配合原則。指各部門或人員必須相互配合,各崗位和環節都應協調同步,各項業務程序和辦理手續需要緊密銜接,從而避免扯皮和脫節現象,減少矛盾和能耗,保證經營管理活動的有效性和連續性。協調配合原則,是相互牽制原則的深化和補充。貫徹這一原則,尤其要避免只管牽制錯弊而不顧辦事效率的做法,而必須做到既相互牽制又相互協調,從而在保證質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經營任務。 

  3、程式定位原則。指企業應該按照經濟業務的性質和功能將其經營管理活動劃分爲若干具體工作崗位,並根據崗位性質相應的賦予工作任務和職責權限,規定操作規程和處理手續,明確紀律規則和檢查標準,充分做到職、責、權、利相結合。崗位規則程式化,有利於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職,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以此定獎罰,能增加每個人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從而大大提高效率。 

  4、效益原則。即在實行內部控制時,花費的成本要低於由此產生的收益,力爭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TAGS: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