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意義

學識都 人氣:1.82W
關於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以人爲本  統籌城鄉發展  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前提是城鄉關係的平等和諧,而當前的城鄉結構還是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是“不和諧”的。城鄉關係的妥善處理,符合和諧社會要求的縮小城鄉差別的歷史規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羣衆廣泛參與的創造性事業。這項偉大事業的根本 目的是爲最廣大人民謀福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這一 目的,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和組織最廣大人民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羣衆的創造活力,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衆的利益。既解決靠誰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又解決爲誰發展的問題,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但隨着改革的深化,也出現了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中國能否在保持社會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保持社會政治的穩定?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能否以較小的代價實現由傳統到現代的“軟着陸”?能否避免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實現本國現代化過程中往往 陷入的 “現代化斷裂  ?如何最充分最廣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解決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各種利益進行協調和整合的制度建構,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有一種具有權威解釋力、涵蓋力、包容力、凝聚力的全社會認同的共同價值觀,以便爲廣大人民羣衆提供一種共同的價值導向。 
  堅持人民羣衆的歷史主體地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認爲,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同時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的歷史,即作爲生產過程基本力量的勞動羣衆的歷史。這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羣衆觀,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羣衆的'根本立場。人作爲發展生產力的因素,並且把人看作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樣的認識並沒有錯,問題是人在經濟發展中是被當作目的,還是被當作工具。舊的發展觀把經濟增長作爲主要的目標取 向,因而很容易使人成爲一種工具。黨的十六屆三 中全會強調:  “堅持 以人爲本 ,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以人爲本,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價值 目標,體現的是一種根本性的人文關懷。必須把實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注意到,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嚴重製約了消費需求的增長,也不利於社會穩定。①農民消費無法啓動,目前佔總人口70%的農村居民只消費不到30%的商品,農民收入無法提高,農村市場啓而不動的情況就將延續下去,我國啓動內需的政策也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②農村居民的貧困威脅着社會穩定,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人 口中人均年收入在1200元錢以下的比例 佔到2O%,人口總數達到1.8億,人均年收入在600元以下的比例達到3.23%,人口數近3000萬,如此巨大的赤貧人口是社會穩 定的巨大隱患 。應 當看到 “和諧社會 ”與 “社會穩定”是前後相繼的關係,社會不穩定談不上和諧。 
  因此要解決 “三農 ”問題 ,不能再走就 “三農 ”抓“三農 ”的老路子。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站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決 “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 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不統籌城鄉發展,不僅“三農 ”問題解決不 了,城市的很多問題也難以解決,城市也難更好地發展。也正如馬克思所說: “城鄉關係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