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發展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8.09K

一、前言

城鄉發展調研報告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對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創新價值的發展戰略。

青塘鎮作爲廣東省最大幅員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英德市最東的較大鄉鎮之一,是一個有其獨特經濟特特徵的鄉鎮——農業大而不強、工業小而散、商貿興而不旺。農村人口還佔有較大比重,但隨着中國城鎮化的加快,不少青壯年離鄉進城,經濟優裕(或者說是先富人羣)遠遷大中城市,不少自然村開始走向衰落;青塘鎮作爲昔日英德東部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大哥大,近年來隨着東華鎮工業園的開發建設,以及周邊鄉鎮的加快發展,昔日的優勢地位早已喪失,那麼青塘鎮未來發展的曙光在哪裏?發展的出路在哪裏?如何實施橋頭堡戰略?爲了追尋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我們組織了這一次專題性調研。

二、調研的目的、方法及對策

1.調研目的

我們這次調研是在省市黨代會召開之後,加快粵北山區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的。作爲粵北山區的一個鄉鎮的黨代表,通過走訪部分農戶(以及部分居民),聽取

他們的意見與呼聲,尋找我鎮具有特色(個性化)新的經濟發展之路,致力於縮小我鎮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自身現代化,是本次調研應有之義。

2.調研方法

調研時間: 6月中下旬。

調研地點:青塘全鎮七村一居委。

調研對象:各村(居)委社(組)抽樣部分農戶、居民。

調研方法:進村(居)委社(組)進行走訪,進行訪談。

三、調研的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一)我們青塘鎮“建設橋頭堡”的瓶頸在哪裏?

青塘鎮地處粵北山區,是石灰岩地區,平地較少、丘陵較多,缺乏優質的土地資源,雖不是發展大工業、進行大城鎮的理想之地,但青塘鎮地處英德市、翁源縣、新豐縣三縣市交界處,106國道和省道在境內交匯,規劃中的汕昆高速路也將穿境而過。青塘鎮作爲有着較好地理位置的鄉鎮,現在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發展水平實在是不應該的呀。可問題在哪裏呢?出路在哪裏?我們通過調研,認爲原因主要在於:

缺乏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帶動,戶籍制度仍是樊籬。我鎮雖然有英德佳納金屬、錦興電子等工廠,但規模都不大,吸納勞動力都有限,難以吸納農村中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沒有產業的大發展,城鎮人口積聚無疑是紙上談兵,況且現有的戶籍制度又阻礙了農民洗腳進城的步伐。現代製造業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集聚大量的人員,爲此我鎮上下還需要“思想解放,招商進賬;觀念更新,項目生根。”從而帶動我鎮第三產業的興旺繁榮。

要素配置亟需調整,還缺乏人民羣衆提升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優質醫療、教育、金融等各項社會服務能力。

過去十年,我鎮墟鎮人口增加較多,實現了青豐路、新106國道等街道的擴容;進行了三邊整治,鎮容鎮貌與發展環境爲之一新。

我們一些同志片面地認爲只要城鎮人口增加了,城鎮化水平就提高了。單純、機械地把城鎮化理解成農村人口變成城鎮戶口,以達到加快城鎮化的目的。事實上,城鎮化不僅僅是人口集聚,不少居民與農戶則有更多地期待,主要表現在城鎮功能的發揮、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的完善、居民生活的質量和幸福指數等方面。

醫療方面,我鎮有一家鎮級衛生院和若干村級衛生站,形成基本覆蓋全鎮的衛生服務體系,由於醫務人員的水平和相關的醫療設備所限,不少居民還是要選擇捨近求遠去求醫;

教育方面,近年來,我鎮教育事業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鎮不少小學教育裝備投入不足,體育設施不全,缺乏相應的體育藝術師資,對於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書法、信息技術等課程幾乎不開設;全鎮中小學教學質量還不能充分滿足羣衆對優質教育服務的要求,學校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導致一些居民(或農戶)將自己的子弟遠送英德市區等地就讀;

金融方面,全鎮只有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缺乏競爭,營業面積較小,服務效率不高,辦理一次業務需要較多時間,爲全鎮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種類齊全、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的能力顯然有限。這是制約我鎮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短板之一。

街鎮建設與規劃還不夠合理,各項功能區劃分不盡明晰,主要是廣韶路作爲我鎮交通要道之一,集中過多的商業職能,羣衆的通行需求與商戶的經商利益需要尋求並實現新的平衡;

供水、供電、衛生等公益設施方面,其爲民服務能力更差,不少居民經常被其莫名其妙地停水、停電所折騰,苦不堪言。我鎮不少地方的垃圾都是隨意傾倒,污染環境。

缺乏思想的更大解放,開闊的視野。我們還有不少同志錯誤地認爲,推進農村“就地城鎮化”發展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相對立。其實,農村“就地城鎮化”,與大中小城市發展並行不悖,是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我們中國需要一定數量的大中城市,更需關注大量的農民兄弟,要讓他們聚集到小城鎮去,享受城市化帶來的幸福生活。

城鎮建設資金捉襟見肘。在現有的財政分配體制下,我鎮作爲粵北山區小鎮,能獲得的財政收入有限,進行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嚴重不足。

(二)就地城鎮化問題的提出

根據我們的調研,2011年,全鎮農民工總量大約爲7000人,外出農民工數量爲6000人,其中,僅有不到10%的農民工爲舉家進城務工,這種模式誘發了大量經濟社會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二是農民工進城無房住,農村房子無人住的問題;三是農村土地資源浪費問題,當前,農村出現了大量空心村和空置房現象。

如何避免這些現象呢?我們通過調研以及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所取得的經驗,結合青塘鎮實際,所獲得的答案是:“就地城鎮化。”因此,我們青塘鎮要大力推進“就地城鎮化”, 提升社會服務與管理能力,把青塘鎮打造成宜居鄉鎮,創建成經濟強鎮,構建和諧社會。

所謂“就地城鎮化”,就是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農村人口(農民)不向大中城市遷移,在原住地一定空間半徑內,而是以中小城鎮甚至中心村爲依託,就地就近實現非農就業化和市民化的城鎮化模式。農民通過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發展社會事業,提高自身素質,改變生活方式,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事實上,農民進城僅僅是城市化的一

種表象,它的實質則是農民職業非農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思想觀念現代化。

就地城鎮化表現爲:一是人口集聚程度比較高;二是生產方式上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並以二三產業爲主;三是享受的公共服務已經達到或接近城鎮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現有城鎮化統計體系,這些地區和居民屬於農村和農民。如果能將這些已經城鎮化,卻未被統計爲城鎮的地區和居民納入城鎮,將有利於城鎮化統計更符合我國當前實際,並豐富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近年來,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金融保險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教育文化設施向農村覆蓋,社區化管理服務在農村推行,我鎮農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與城鎮居民的差距正在縮小,這些有利條件成爲我們推進就地城鎮化的堅實經濟基礎。

(三)如何在“就地城鎮化”中建設英德東部經濟強鎮?

我們認爲:根據調查,就是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始終堅持產業強鎮,始終堅持城鄉統籌。

政府規劃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是實現“就地城鎮化”建設經濟強鎮的關鍵。同時,把能夠由市場決定的都交給市場,

農民工爲我國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他們沒有同步實現城鎮化。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作爲吸納農民的一個主戰場,更多地鼓勵和支持就地城鎮化。如果一個小城鎮產業集聚了,同時公共服務也完善了,那麼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農民工,最後都會回到城鎮去買房子。爲此充分發揮現有的青輝樓與景紅軒兩個商住樓盤積聚人口的功能,加大促銷力度,形成我鎮新型的居民聚集區。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關鍵要突出一個“新”字——在建設中達到新標準,具備城市社區功能:有垃圾回收處理設施,有污水處理站(處理後的水質指標低於天然水質,可循環用於綠化、灑水和公共廁所清洗等);有可圈可點的景觀建設——民族傳統風格的文化廣場和休閒長廊,別緻的噴泉,採用太陽能的路燈。

爲此,我們今後將對青塘鎮進行更爲精細、精準的城鄉規劃,力求規劃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發揮規劃先行性與導向性的指引作用,主要是在中心村建設新型農民社區,社區內的超市、社區服務中心、學校等各種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使居住其中的農民很有點城裏人的感覺。根據各村獨特的地勢,進行一些功能性公益設施建設,例如在青北村社區將一段小溪改造爲標準游泳池,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依託原有的自然河道,規劃建設攔河水壩,解決居民缺水之困,爲下游企業提供生產用水,還爲社區增添水系景觀。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何既保住耕地,又解決用地?借鑑各地經驗和青塘鎮實際,我們認爲,在實踐中堅持“三多三少”原則:多內涵改造,少外延擴張;多在荒山荒坡建,少在農地建;多建複式多層,少建單家獨院,高效集約利用土地。

由於我鎮建設資金捉襟見肘的狀況在短時間難以改變,故“就地城鎮化”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的力量,採用市場運作的方式,實現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例如組建農商投資有限公司,搭建融資平臺;創新金融品種,採取多戶農民聯保、公職人員擔保、質押擔保等形式,幫助農戶協調建房貸款;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組織農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會捐贈資金等等,推動城鎮建設擴容增效,尤其是推動我鎮第三產業的提速發展,例如採用“以獎代罰”模式,鼓勵居民、商戶定點傾倒垃圾,實現“門前三包”等等。政府對於市場主體自身能完成的事情,不再越位;扮演好市場主體指導者與指引者的作用,走出山區農村鄉鎮跨越式發展的新路。

就地城鎮化是我們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按照“圍繞農字上工業、上了工業促農業,強農興工、協調發展”思路,持續探索、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增加糧食生產,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在這個基礎上,走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

現在不少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主動對接大中城市經濟輻射,發展特色產業,將本地勞動力、資源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就地城鎮化。爲此,青塘鎮委和青塘鎮政府要統一思想認識,要把注意力及時轉移到小城鎮建設上,克服忽視或不屑小城鎮建設的錯誤思想,要堅信小城鎮建設同樣大有可爲,也能夠大有可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有新意,有路子。

我鎮發展特色農業、實施農業產業化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保住米袋子,發展菜籃子”仍將是我鎮農業發展的主方向。青塘作爲山區鄉鎮,不少地方土地較爲平坦,具有大規模集中成片開發的條件,可設想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前提下,推動土地集中,實施規模化集約經營。我鎮不少山嶺具有林業開發的有利條件,考慮到農戶的實際利益,引導“公司+農戶”發展山林和觀光農業。紡生生態農業種植就是我鎮特色農業開發的一個成功範例。選擇一個兩個行政村例如建新村,進行這樣的農業開發試點:由發展生態農業到建設“富裕生態家園”,再到發展生態旅遊業和生態果品加工業,農業產業鏈得以延伸,農民增收領域得以拓展,農村與城鎮的收入差距得以縮小。積極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建立花生經濟合作社和農民種植合作社,促進了羣衆就業和增收。

建立產業梯度轉移激勵機制。要堅持“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第一動力與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