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聽力教學初探論文

學識都 人氣:1.05W

Chapter 1 前言

中學英語聽力教學初探論文

從中考與高考設立聽力測試起,教師和學生對於聽力的重視程度也與日俱增加,各地也紛紛開設了專門的聽力課。在這種熱潮中,我們發現,大家只重視聽力的應試訓練及技巧的培養, 而對於聽力教學理論及教學模式的研究較少.聽力作爲四項技能之首,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這裏, 筆者通過對有關理論的探索和對教材體系的研究,並借鑑了其他外語教學法,逐漸歸納出一種十六字的聽力教學模式:整體理解,分層推演,泛中求精,以精促泛。本文將對這一模式進行初步的理論分析和探討。

Chapter 2 該模式的理論基礎

2.1 語言基礎

語言是一個整體,是心理和社會現象的綜合。蔡富有對語言的定義是“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天賦能力和習得機制,一套聲音符號系統和文字符號具有系統…”(於根元《語言哲學對話1997》)桂詩春認爲,既然語言是系統,就具備如下條件:

A.具有集合性, 由兩個以上的要素組成集合。

B.具有制約性,各要素既各自獨立又互相制約。

C.具有整體性。

D.具有層次性。

語言的這些特別爲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語言依據。聽力材料是由音、詞、句、段、語境、背景知識等構成的有機整體。各部分相互制約,又緊密相連。不能感知和理解語音結構就直接影響對詞的掌握:詞語的重複停頓又會造成句意完整性的破壞;而句子語流的切分、背景知識的有無、上下文語境的完整都直接影響着聽者對聽力材料的理解,而且各個部分又是從低向高有層次的發展的。因此在實踐中我們應該運用系統性的原則,遵循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等主要方面,處理好語言整體與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低層次與高層次的相互轉化問題等。

2.2 心理學基礎

認知心理學認爲,新的信息的接受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A. 選擇——選擇特定信息。

B. 習得——將短時記憶的信息轉化爲長時記憶。

C. 建構——在短時記憶的信息間建立一種聯繫,使長時記憶的有關信息可用來幫助和鞏固新獲得的信息,並提供組織信息的框架。

D. 綜合——學習者經過組織處理等形成整體認知。

聽力活動作爲一種新信息的輸入和組織過程,聽者必然要經歷選擇有益信息,進而理解,藉助原有信息進行重現,最後形成整體框架。理解了聽力活動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就應採取相應的學習策略。

2.3 教學理論基礎

現代的語言教學多提倡無意識的“習得”,而非有意識的“學習”,認爲“習得”是獲得語言的最佳途徑。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語言習得中幼兒語言的習得過程:

A.命名階段。此階段爲單獨詞句階段。

B.屯文階段。此階段爲二三詞句階段,用以表達如施事、動作、地點、歸屬等較深概念。以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體詞居多。

C.詞素和轉換階段。此階段出現複雜句法結構。

由此可以看出,“習得”的過程是由隻言片語逐漸走向完整話語的過程。借鑑此種形式,我們可以把它嫁接到教學模式中去。

2.4 教學方法基礎

對於聽力的教學模式,國際上流行兩種模式:Bottom-up(自下而上)和Top-down(自上而下)。前者是由語言片斷逐漸到整體理解;後者則是由整體理解到具體分析。兩種模式各有其優缺點。Peterson(1991)認爲兩種方法應兼而有之,纔能有效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筆者根據上述理論基礎,結合學生自身的條件,逐步歸納出了“整體理解、分層推演、泛中求精、以精促泛”十六字的教學模式。

Chapter 3 十六字教學模式的內容及程序

3.1 整體理解

在初始階段,由於學生對聽力材料處於一種完全陌生的狀態,對於說話者的聲音特點、頻率、材料的長短、語速的快慢以及文體的特點(如新聞、科技文章等)一無所知。這時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儘快建立對材料的整體認識。可採取介紹背景知識、提前熟悉有關生詞方式,來減少學生對由於材料的陌生感而帶來的心理上的聽覺障礙。

在最後階段,由於對各個語言層面的處理,學生加深了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此時又應回到整體理解,這就要求學生藉助已獲得的一切信息,進行組織處理,達到能複述或討論的水平,形成整體認知,真正達到完全理解和生成語言的能力。

3.2 分層推演

由於人的認知有一個由淺入深,語言自身也有由表層及深層的過程,而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也是由最初的個別詞句到片斷及至完整話語的較高程度。我們可以把這一層分爲三步,逐層推演。

3.2.1 瞭解大意

要了解聽力材料的主題思想,莫過於能抓住信息性最強的實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行裝。正如幼兒在呀呀學語時,總是先掌握有意義的簡單實詞,如爸爸、媽媽,然後纔是表達複雜關係的功能詞等。而這時名詞的作用又遠大於其它實體詞,它能幫助聽者在最短時間內抓住文章主線,從而儘快瞭解文章的主題大意。這要求學生在第一遍抓取信息時,把重要的名詞按順序一一列出,大意自然呈現。

3.2.2 深層剖析

根據人們在處理新信息的四個認知過程,我們通過選擇名詞,習得大意,接下來就是進一步提取信息,從而在已獲得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繫,幫助理解和鞏固新獲得的信息,並建立相應框架。據此認識,我們在這一階段通過“5W+1H”的問答方式來對信息結構進行深層剖析,通過對when, where, who, what, why和how等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搜索,使聽者進一步加強對文章的理解,並和上一階段已獲得的名詞信息相結合,基本框架就可以形成。然後學生在第二遍信息搜索過程中,緊扣問題,做好要點記錄,而這其中又主要記錄動詞,以形成句意的主幹,對於遺漏的信息,啓發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背景知識和已獲得的信息進行大膽推理和猜測。

3.2.3 全面把握

當學生把分散的信息突出出來,這些分散的信息就會形成整體形象,而使學生自動知覺,但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會產生某些困難,而這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中常見的問題。由於語言各層次獨立成系統,又緊密相連,某一層次的感知出現問題,就會引起聽者理解上的困難,如:聯音、停頓、重音、節奏等各層次的問題會對整體理解產生影響。這時,我們可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使聽者注意個別影響某一信息的詞或句子,通過重複和重新組織該話語使聽者得到迴應。筆者把學生可能遇到困難的話語提前錄製三遍,讓學生進行聽寫,在順利完成漏誤信息的同時,學生既可發現自己是在語言的哪個層面遭到問題而着重解決,又使學生將語言過程和認知過程結合起來,全面完成信息的輸入。

3.3 泛中求精

聽力有精泛兩種形式,各具特點。精聽強調學生對語言各層面的變異體的認識和了解,排除冗餘信息,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取得質的提高;泛聽則是強調學生廣泛接收各種形式的信息,提高對各種信息的辯別和判斷能力,取得量的進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這還要求學生們平日多收聽收看英語廣播和電視,增強對各種體裁、各種語速、不同語音的感知能力,此爲“泛”;而對於聽力活動中感覺比較困難的材料可進行轉錄,之後詳聽,反覆剖析,找出阻礙聽力理解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提高聽力水平,這即爲“泛中求精”。

3.4 以精促泛

由於學習者的語言程度、材料的類型、背景知識的數量以及聽力材料自身的一些特點,如:時間變量、語音、詞彙和句法,以及視覺上的支持等都會對聽力理解產生影響。對於中學生來說,其聽力理解水平較低,缺乏音位能力的信息處理技巧,在這種情況下,泛聽無異於走馬觀花,無助於聽力水平的真正提高。因此,這時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增加對精聽的指導。筆者曾針對音標、重音、弱讀、失去爆破、語流等語言現象進行過講解和訓練,並結合學生的語言程度,對他們聽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語音和句子層次的變異情況進行專門講解和訓練,以形成學生的正確感知能力。針對各種體裁,各種語速以及不同語音採取分門別類、專項練習,從而實現各個擊破,有效提高的目的。同時通過增加背景知識介紹和通過視覺支持來提高聽力理解程度,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此爲“精”;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平時保證每天至少20分鐘的聽力訓練,在不斷解決各個語言層面的問題之後,學生再通過泛聽對所學校巧加以鞏固,增強理解程度,此乃“以精促泛”。

Chapter 4 十六字教學模式的特點

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基於語言的.特點,人的認知過程,以及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過程的綜合運用,有助於學生掌握語音,有利於語言信息的輸入。該方法具有以下特點:

4.1 具有明確的任務性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試驗稿)(一)提出英語改革的重點:“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法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而此模式在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給學生安排了具體的任務,學生增強了活動的機會,活動越多,學生可理解性的輸入越多,語言習得就越多。

4.2 符合人教教材編寫的特點

中爲課本的聽力材料編寫的指導思想,顯然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一開始發現一兩個詞的主題,再到通過問題的深層理解,最後實現全面理解,並能運用以獲得的信息達到交際的目的,如複述、討論等等。顯然,和本模式的學習策略不謀而合。

4.3 做到因材施教

這種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人人都有事可做,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水平的學習任務,並通過一定努力而獲得成功,而這就能增強學生繼續前進的學習動機,產生熱切的學習願望,從而能動員足夠力量投入到外語學習活動中。

Chapter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歸納的模式確有優勢所在。當然,此模式尚有不少地方有待進一步完善。“聽”作爲人們口頭交際活動最基本的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中,隨着電子媒體的使用,聽的素養變得日益重要。隨着外語聽力測試成績開始計入高考及中考總分中,對中學外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這必然推動和促進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書目:

1.束定芳、莊智象著 《現代外語教學》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朱純編著 《外語教學心理學》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年

3.北京師範大學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01年第11期

4.馮志偉著 《應用綜合語言學綜論》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9年

5.趙豔芳著 《認知語言學概論》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Cuy Cook &Barbara Seidhofer: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