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堂中的創造思維培養

學識都 人氣:2.46W
美術課堂中的創造思維培養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就其本身而言,教育觀念是否新,教育思想是否先進,教學方法是 否正確,亦是非常重要的,更值得認真探討。
        那麼,什麼樣的老師纔是好老師呢?我們認爲:一流的老師教人,二流的老師教知識,三流的老師誤人。
        教師具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就決定了他怎樣教學。
        一次課堂上,有名學生這樣問我:“老師,我爲什麼總是學不好,而別的同學學得都比我強?”問完,她的眼淚就出來了。
        瞭解她,她一直是位矜持的學生,罕言寡語,有此一問,看得出她實在忍不住了,而忘卻自己的矜持,忘卻可能隨即而來的鬨堂大笑。
        果然,課堂上一片大笑,被我嚴厲着制止了。我告訴學生們:“不要嘲笑自己的同窗好友,同學需要幫助,大家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纔是,而不應該是嘲笑。”但我明白,我能一時制止大家的嘲笑,卻不能制止這個已成的“笑料”,她的問題一定會成爲所有學生課間的熱論話題。有此擔心,所以我索性趁機通過這件事向學生們上一堂教育課。我清楚,與其大講道理,不如列舉具體事例更有說服力。生活處處有美,藝術就善於從生活中捕捉。而孩子們還不是藝術家,就像一頭剛剛學習捕食的小獅子,還必須在母獅的循循善誘下學習捕獲,掌握時機。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正處於發展階段,潛在的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開發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並從中捕捉到美?,產生對美的表現慾望,以達到創造美的目標。所謂“表現”,我們指的是運用各種藝術形式要素表達個人內心意願、情感、感受和思想過程的手段或方 法。
作爲一種心理機制,“表現”或許是與生俱來的,而作爲一種符號方式,雖然同樣是一種藝術手段,將內 心“無形的”衝動、體驗、情緒甚至態度、評價轉換成一種外在的、可見的形象、象徵或符號,要比“寫實地 ”描繪已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或對象的表面特徵更困難,也更重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認爲音樂更 多是“表現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像某些極端的藝術流派的宣言者那樣,希望以某種觀念與技法取 代以往的全部藝術實踐與技法,對於寫實的畫風與技法我們同樣重視,我們並不主張人們在二者間進行非此即 彼的抉擇,但我們相信,“表現”作爲日常的、甚至更一般的表達方式具有隨着歷史的發展而帶來的更多意義 。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被純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壟斷,並將此放在教學目標之首位,用它作爲衡量美術學科成與否的標尺,在這樣一種教學動機的指導下,學生就會跟在教師後面去模仿,他們觀察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一切很難找到答案。我認爲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的密切接觸、認識、體驗,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構造、形象,又何談有新的創造呢?開發兒童的創造潛能是教師的職責,而美術學科則是特別有利於培養、發展兒童創造能力的學科之一,因 此美術教師要把培養與發展兒童創造能力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在美術課中除了創造寬鬆的教學氛圍, 激勵、指導兒童大膽創造,在教學中啓發、引導學生聯想、想象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在美術課中,在啓發兒童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同時,還要教給兒童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知識越豐富,技 能越熟練,人的視野也越開闊,創造思維也越活躍,作品也越成熟。 
        在《指紋畫》一課教學中,我在兩個班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班不講具體的知識,只要求學生 自己動手創作;另一個班在講了圓印法、斜印法、側印法後,再進行創作。結果,前一個班學生的作品雖有創 造性表現但隨意性強,由於沒有技法指導,畫面雜亂。而另一個班學生的作品既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又因 有技法的交融和靈活運用,而使畫面美觀、耐看。通過這一課的對比教學,我體會到知識和技能是進行創作活 動的一項基礎,在體現創造思維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要使兒童創造性地學習,教師則要開展創造性的教學。創造性的富有魅力的課,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有着重大的作用。
        總之,創造能使孩子們的思維得到昇華,讓孩子們想象更加豐富,美術教學中就是這樣,讓學生在創造中,發揮想象的翅膀,描繪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