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的異同分析

學識都 人氣:9.03K

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都認爲對人對宇宙有情,就是對自己有情,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異同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的異同分析

 一、引言

開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美國文藝復興帶給了美國的“美國性”(Americanness).超驗主義是這場文學運動主流,由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在其學術演講“TheTranscendentalist”中首次提出。超驗主義者反對刻板的理性,反對英國約翰·洛克(JohnLock,1632-1704)此前提出的經驗主義哲學,反對等級森嚴的宗教,特別是新英格蘭加爾文主義(Cal-vinism)的正統學說;超驗主義牴觸該時期逐漸佔據美國社會主流的統一化(socialconformity)、物質主義(materi-alism)和商品主義(commercialism).超驗主義者認爲人的知識來源於感覺與直覺,倡導自信、自立與自足。他們中有人“遠離當前社會,走進大自然,認爲大自然是人類精神的物質載體,大自然可以和精神直接溝通”[1].公元3、4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紛爭、政治黑暗。爲了在痛苦的現實世界中尋得精神寄託,人們重拾道家思想,並對其進行再解釋。玄學借鑑先秦“名家”

的形而上學,提出“辨名析理”,透過“名”對“道”進一步定義,將老莊思想具體化,因此而形成了一種極具特色的哲學,歷來稱之爲“玄學”.玄學崇尚理性,認爲每個事物只能是它自己,不相信造物主的存在。玄學強調“道”雖然是“無”,但可存在於具體事物中,人可以從具體事物中悟“道”,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的典制和道德。類似的文化背景帶來了兩國文人類似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又因國情的不同帶來了相異的人生態度。

二、共同的價值追求

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都是反抗異族文化而興起的,一個是反抗新英格蘭文化,一個是反抗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同樣的文化背景,催生了兩種哲學思想的諸多共同點,其中的價值觀有以下三方面的相通之處。

(一)率性

無論是超驗主義的自由,還是魏晉玄學的風流,都反映了兩種哲學思想追求個體解放的共同信念。超驗主義崇尚自由,認爲人不應該依賴別人意志而生活。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號召他的讀者要“livefreeanduncommitted”[2].深受超驗主義影響的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在《古屋苔痕》序(MossesfromanOldManse)中提到,“拋掉一切窒息憋悶的禮俗客套,恣情盡興地去四處遨遊,像個印第安人或不受文明禮教約束的野人那樣,完全脫離世事,放浪於形骸之外”[3].“禮俗客套”、“文明禮教”等皆指人世間各種道德束縛。無視這些羈絆,來去自然,是超驗主義推崇的生活態度。

魏晉玄學從理論上闡述了一個人超越事物差別後(“齊萬物”),可以不再依循別人的意旨,從而率性任情地生活(棄彼任我).玄學人追求本質上的美,不拘泥於形,不拘泥於物;心有靈犀,不可言傳。這種思想帶來的生活方式稱爲“風流”.“風流”的精髓在於自由,這與此前幾百年間儒家倡導的名教,或者說“禮”,即道德規範制度,是對立的。他們認爲自己和宇宙萬物是同等的,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異類之別。“這種‘齊於萬物’的感覺正是‘風流’的重要思想基礎”[4].魏晉風流人物先驅嵇康(224?-263?)詩中寫道,“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贈兄秀才從軍》).陸機(261-303)的“遵四時以嘆逝去,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渺渺而臨雲”(《文賦》).歸鴻、柔條、勁秋、芳春等在作者眼中,已與人心相通,和自己等同,因此可以率性自然地“俯仰自得”.隨心所欲的生活態度是超驗主義和玄學都追求的。

(二)快樂

超驗主義和玄學都尋求高於物質的快樂。超驗主義思想根源不是宗教信仰,也不是悲觀主義,而是“通過想象與自然的直接接觸,致力於去揭露人性的精神和非物質的一面”[5].玄學是道家思想的再次崛起,繼承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倡導“人要超越普通事物的界限,超越我與世界、我與非我、主觀與客觀的界限而達到純然的快樂”[4].

自在於天地宇宙之中,率性自然的生活帶給人們真正的快樂。愛默生在《談美》(Beauty)篇中提到了精神滿足,“某種更高超的亦即更富於靈性的因素的存在往往能使美臻於其完善的境界。這種高超聖潔的美之所以能爲人所愛慕而不流於淫霏,就在於那裏有着人的意志在內”[3].真正的快樂是人心感知的,是超越物質的。

對有這種超世感覺以及追隨道家修身養生的人來說,“快樂”(delight)超越了物質慾望享樂。王羲之(303-361)在《蘭亭序》中提到:“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人將感情寄託與自然,放縱性情,超越了形體的侷限,這是一種極樂。

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都認爲對人對宇宙有情,就是對自己有情,以至真正動情時,人將不能自己。超驗主義作家在表達感情時,雖大都直接、奔放,但情到濃時,卻也無以名狀。玄學人在動情時,也會不由自主陷入沉默。愛默生問道,“難道磨坊背後那一帶充滿生機的靜靜谷地,那連荷馬或莎士比亞也難抑代我形諸語言的旖旎風光,對我竟了無意義”[3].作者的心境,竟然連荷馬、莎士比亞都難有辭藻形容。而陶淵明(約365-427)嘆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這種“不落言荃”的境地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動情。兩種哲學思想對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答案是一致的。

(三)美

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都認爲美在萬物。自然的美,純潔而不加雕飾,不帶人類痕跡。愛默生不屑雕飾的美,即使它有帝王般的光輝,“只須稍稍假我時日,而又頑軀不衰,我肯定會連帝王之尊也弄得暗無顏色”[3];投身自然帶來的愜意,遠非皇宮京華所比擬。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記述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信可樂”是因爲天地萬物,並非“絲竹管絃”所致。愛默生說,“人眼便是世上最佳妙的畫師”[3].這句話恰恰附和了蘇軾說的“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萬物皆是美,是中外作家對美共同的感受。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都認爲美在心中,外界的荒僻與骯髒,無法動搖心中美的感受。愛默生在《談美》(Beauty)中寫道:“自然之美總是要在人的心中不斷以新的形式出現,而這也絕非是爲了無謂思考”[3].美是心生,由心創造。這種觀點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賦》中的“三徑就荒,鬆菊猶存……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思想一致;雖然客觀條件艱苦,無法帶來物質上的享受,但心在美就在。

總之,兩種哲學思想都倡導個體的解放,人性的自由,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色彩。

 三、相異的人生態度

超驗主義與魏晉玄學對大自然懷有相同的價值追求,崇尚率性、快樂和美麗;但是,這種共同的價值追求背後,卻存在着兩種互相對立的人生態度,這源於二者相對立的哲學基礎。超驗主義的哲學基礎是“舊方式的消退,以及人對自己的認可……超驗主義者是堅定進取的年輕人,他們認爲人若不作爲就會悲慘無比”[6];而魏晉玄學的哲學基礎是通過辨名析理去認識道,是一種避世哲學,“(魏晉六朝)文人學士放曠的作派、厭世的態度不過是爲了避禍,而不是爲了趨利”[7].

(一)超越自我與順應天命

超驗主義認爲人的心靈和自然界可相通,人可以和自然進行對話;還認爲脫離人和自然界之外有一個單獨的`精神,自然是人類與精神世界相通的媒介,人是自己的神,人具有神性。既然人是自己的神,人就應該相信自己,而不應該崇拜古人,依賴他人。超驗主義蘊含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梭羅在《秋天的日落》(AutumnSunset)中提到,“我們在躑躅於天國的歷程中也是這樣。總有一天,太陽的光輝會照耀得更加妍麗,會照射進我們的心扉靈府之中,會使我們的生涯訊滿更徹悟的奇妙光照”[3].秋日餘暉前,作者驚歎於眼前景色的光輝與神聖;在恍如仙境的晚霞前,他彷彿要登上雲梯,步入天國。這裏,“天國”代表了真理,一種金亮亮,光燦燦的理想。後面的“金色”、“光照”、“徹悟”等詞,都表現了此時心潮是多麼澎湃而熱烈。作者身爲凡人,在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中,卻非凡地感覺到精神擺脫了肉體,欲羽化而登仙。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這一點和魏晉玄學思想有所不同。魏晉玄學追求的是“順情”.人通過“坐忘”或“忘我”到達完美境界,不似超驗主義者以超越自己,發揮個人能力而實現。在《歸去來兮賦》中,陶淵明逃脫社會樊籠,來到了久別的家鄉。春天來臨,農人播種,投身於自然,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快與喜悅。在文章結尾寫道:“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爲乎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等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同樣是超凡脫俗,但陶淵明的這種脫俗明顯帶着一種“順情”的特徵。“任去留”、“孤往”、“樂夫天命”等詞眼無不鮮明地說明了他的心情,不是“違心”,而是“委心”.陶淵明不求金光閃閃的帝鄉,只求“乘化以歸盡”,順着大自然,順應天命,將生命化於無形。陶淵明的心中,沒有熱烈奔放的金光,只有波瀾不不驚的靜水;不再“遑遑”,也無“復疑”.可以說,梭羅在大自然面前是“欲乘金光登天路”,而陶淵明卻是“欲乘俗化歸自然”.一個認自己,一個認天命。

(二)主動改變與被動適應

對待大自然,超驗主義和魏晉玄學都表達出來無比的熱愛之情。但是,在人和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上,二者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態度。超驗主義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要讓自然爲個體服務;而魏晉玄學則思想比較消極、避世。

超驗主義者認爲人只要自尊自愛、自立自助,就可步入完美的境界,就可胸懷整個自然;玄學人在大自然面前感到自己如此渺小,人僅僅是萬物之一物,而大自然是無盡也是無法超越的。超驗主義認爲,大自然雖偉大,但還是爲人類服務的。這種思想當然不同於中國文人對待大自然的傳統態度。中國文人崇拜大自然,但更多的是一種敬畏,因此而生的是無力的感慨。愛默生認爲,對自然的熱愛是一種“品位”(Taste);但還有一部分人,不滿足於自然的形式美和自然帶來的精神愉悅,而是試着去“創造”(create)美。愛默生說,“對靈魂來講,宇宙的存在主要是爲了饜足人的愛美的慾望”[3].相反,陶淵明認爲自己是寄身宇宙內,“寓形宇內復幾時”;一個“寓”字將玄學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大自然對中國人來說,好似母親的懷抱,遠離傷害的避難所。他們只能去欣賞,去領悟,無法也無力凌駕於自然之上。

四、結語

大自然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傳達作者對人生、社會、世界的哲學思考。這些思考體現了作者所居時代之精神,並對當時或後世的社會政治、文化有着重要影響。超驗主義和玄學思想中都是本土文化的興起,“超驗主義代表着對英格蘭文化統治的抗爭”[8],在超驗主義之前,佔統治地位的是英國殖民者輸入的英國文化;可以說,在超驗主義之前,美國沒有自己的文學。玄學思想也是中國本土哲學的再次興起,而此前兩百年間中國的主流文化是佛教文化,社會的演進、政治的變革爲魏晉玄學的生成和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超驗主義雖然比魏晉玄學晚出現將近1500年,但歷史背景的相似帶來了思想上的共通。

美國的超驗主義和中國的玄學雖然不存在親緣關係,然而“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可以比較的”[9].這種比較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兩國文化,並重新估價自己,重新認識自己。我國曆史悠久、內容豐富的傳統哲學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外國的文學運動以及運動背後的思想內容也值得我們大力學習並借鑑。

通過文學比較,構架理解的橋樑,有益於中國走向世界,也有益於世界接受中國。

[參考文獻]

[1]ssaryofLiteraryTerms[M]-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326-327.

[2]xfordEncyclopediaofAmericanLitera-ture[M]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1:205.

[3]高健.英美散文名著精華[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248-287.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179-391.

[5]BrettBarney,clopediaofAmericanLiterature[M]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1:231.

[6]JoelPorte,hWaldoEmerson[M]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3:13.

[7]湯一介,胡仲平.西方學術背景下的魏晉玄學研究[J].中國哲學史,2004(1):5-15.

[8]胡蔭桐,劉樹森.美國文學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78.

[9]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