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分析

學識都 人氣:1.02W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亞當·斯密以來的整個西方主流學發展史,都可以被看作是經濟個人主義理論的延伸和拓展。在今天,誰都不會懷疑這一事實:經濟個人主義是解析古典經濟學傳統乃至新古典經濟學一個十分重要的軸心。隨着20世紀層面的非均衡、信息非對稱、非理性現象的出現,經濟個人主義的信仰和方法受到了懷疑和查審。人們不斷追問:每個關於經濟現象的陳述能否都可以直接還原爲關於個人經濟行爲的陳述;經濟行爲本質上能否歸屬於單純的個人理性的計算;在信息非對稱的經濟世界裏,個人最大化目標能否完整的實現;個人的經濟自由度的空間究竟有多大;經濟決定論的因素中有無非經濟因素的存在等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單靠經濟學本身是無法達到的,許多問題的性質都涉及到問題。這裏有必要對經濟個人主義的語義範圍、哲學淵源和現代意義上的價值判斷作點哲學分析。

;

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分析

??經濟個人主義通常有三種語義範圍:(1)作爲一種學說 ,它既包含着對經濟自由的一種信念,又是對某種上的具體行爲方式(如追求極大化的理性行爲)所給予的制度證明。H·M·羅伯遜(Robertson)指出:“作爲一種學說,個人主義在個人及其傾向中,尋找社會經濟組織的必要基礎,它相信個人的行爲就是以提供經濟組織的原則,力求通過個人,只要可能,讓個人得到自由化地自我發展的一切機會,來實現社會的進步。”①(2)作爲一種制度,經濟個人主義意指一種建立在私有制市場、生產契約和交換自由的基礎上,以及建立在個人自由和自利基礎之上的自發經濟制度。(3)作爲一種方法論,其要義是:以個人經濟行爲爲基本分析單位,並把全社會的經濟和諧視爲個人經濟行爲的社會加總的結果。如哈耶克指出的,“我們在理解社會現象時沒有任何其它方法,只有通過對那些作用於其他人並且由其預期行爲所引導的個人活動的理解來理解社會現象。”②

;

??按照上述原理,經濟個人主義的本質在於:它把經濟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理解爲“個別的人”,這些“個別的人”或多或少總是根據他們的意向和他們對自己的境況的瞭解來進行活動的。每一複雜的市場狀況、經濟組織和制度或事件,都是個人及其意向、境遇、信念,以及自然資源和的具體組合的結果。用經濟學家的話說,即最少的國家干預和個人最大的經濟自由不但使社會效益高,而且也是合乎需要的。

;

??經濟個人主義儘管語義文本較多,但它內含着至少四個方面的哲學理念:對個人存在的確認;從思維方法上把認識的“個別性”實體化並作爲始基意義上的基本抽象單位;個體人的自主性原則;個體人的自利原則。這些理念爲理解經濟個人主義提供了有價值的概念性工具,並同時也證明了經濟個人主義的產生有着深厚的哲學淵源。

;

??首先,對個人存在的確認可追溯到古代個人概念的發現。據史料考證,古希臘的“prosobon”這個詞,在荷馬史詩中已經出現,在詞源學上與拉丁語的“prosobon”一詞相近,最初意指宗教儀式中的面具或演員扮演的角色。後來,在愛比克泰德的著作中“prosobon”這個詞纔開始兼指個體的社會側面--他是他人的什麼,而後來又兼指他作爲個體的整體的自身。事實上,荷馬時代的人還沒有把“個人”當作一種內在的純屬自己的東西的概念,還不能“自言自語”。可是,在古希臘哲學中個人概念有了多樣性的內涵。赫拉克利特把個人理解爲“尋找自己”和“認識自己”的抽象理念;德謨克利特強調個人靈魂和原則的自主性;蘇格拉底把自己的哲學理解爲個人內心對話的啓示錄;柏拉圖把個人存在的本性理解爲以大寫字母印在國家的本性上。亞里士多德認爲,由個人到國家的發展,就是人的本性從不完全到完全的發展過程。個人概念的早期確認,爲後期個人主義以及經濟個人主義的形成注入瞭如此法則:在混沌的自然和社會中個體人是萬物交互作用的價值中心;單個的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和內在的價值或尊嚴。

;

??其次,經濟個人主義的“個體”抽象分析方法,最初起源於中世紀唯實論與唯名論的爭論。哈耶克曾轉引了卡爾·普里巴拉姆的觀點:“個人主義是哲學上唯名論的必然結果。”③早在公元3世紀時,腓尼基學者波菲利在給亞里士多德《範疇篇》寫引論時,曾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種和屬是真實存在的呢,還是純粹理智的產物?第二,如果它們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們是有形體的呢,還是無形體的?第三,它們是存在於感性事物之外,還是存在於感性事物之內?這些問題後來經過波伊修斯的發揮便成爲中世紀唯名論和唯實論爭論的基本課題:個別先於一般,還是一般先於個別。唯實論強調理念(一般)的共相性,即“全體主義”分析方法,它把理念看成是先於個別存在的“總體”抽象形式。唯名論則強調,唯有個別事物纔是真實存在的,共相在理智之外實際上並不存在,但共相也非純粹的想象物,它作爲一種概念產生於個別事物中的某種"共同性"。唯名論實際上提出瞭如此重要的觀點:個別先於一般而存在,“個別”是一切分析方法的'初始點。因此,人們的眼光應從虛幻的彼岸世界,轉向活生生的現實世界,重視個人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唯名論的分析方法最後在霍布斯那裏得到了更明確的表述。霍布斯認爲,在我們能夠認識整個複合物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那些被複合的東西。因爲只有通過它的組成要素,才能更好地瞭解每一件事物。作爲社會複合體的組成要素,正是他的哲學理論中所說的人。

;

??再次,經濟個人主義的自主性原則發端於近代啓蒙哲學。在托馬斯·阿奎那那裏第一次清楚地表達了個人主義的自主性信條。中世紀的教條規定,不論正確與否,都必須執行長輩命令。而托馬斯認爲,如果良心不允許的話,就沒必要去執行長輩的命令。因爲每個人都必須按照理性來行動。這條原則清楚地說明了個人學的進步,並開始在道德領域內主張個人的自主性。近代個人主義的自主性原則乃是啓蒙哲學的基本價值準則之一。對個人主義的自主性思想進行系統的哲學思辨已成爲當時一些哲學家們的時髦。如斯賓諾莎企圖將自由和奴役兩個概念區分開來,他認爲,自由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自主性。自由概念包含着個體理智力量的積極運用:一個自由的人,就是一個積極的、自決的、思維着的人。自由的範例就是導致自明真理的由內心決定的推理。康德把自由理解爲自主性與自律的統一。他指出:“自律概念和自由概念不可分離地聯繫着,道德的普遍規律總是伴隨着自律概念。”還認爲,“在我們把自主想成自由的時候,就是把自身置於知性世界中,作爲一個成員,並且認識了意志的自律性,連同它的結論-道德。”④

TAGS: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