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論文

學識都 人氣:1.38W

數千年以來,從西方的柏拉圖到中國的孔子,哲學家們一直在探尋着音樂的意義和價值,思考音樂爲何以及如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文將通過音樂哲學、音樂心理學和音樂教育這三個領域的結合來探討這一問題。

教育哲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論文

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從柏拉圖到後現代主義產生了諸多重要的流派。過去五十年間,美國音樂教育主要受兩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一是由貝內特·雷默提出的“作爲美育的音樂教育”;二是由大衛·艾略特提出的實踐世界哲學。音樂教育哲學未來的發展趨勢,開始傾向認同音樂是幫助人類迴歸,並實現人性的媒介。

西方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有兩大基本思想源頭:其一是絕對論;其二是所指論。絕對論者將目光聚焦在音樂本身,而所指論者則認爲音樂可以與音樂之外的事物,諸如美麗的風景或個人的回憶發生聯繫。基於這兩大思想體系,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誕生了唯心論、形式論、表情論、符號論、現象學、實用主義、社會哲學以及後現代主義等不同流派。

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在近五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位重要人物。第一位是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他在《音樂教育哲學》一書中提出了“作爲美育的音樂教育”,雷默提出的這一音樂教育哲學思想源自絕對錶現主義。這一思想一方面關注音樂本身,認爲非音樂的元素可以被帶入到音樂之中,並通過音樂的形式進行表達,另一方面認爲音樂可以表達人類的情感。

雷默總結出的音樂與非音樂的關係:最中間的部分是音樂本體,周圍的方框代表其他藝術領域及文化的影響,最外層的圈代表非音樂的意義和價值。上述元素都可以被帶入到音樂之中,通過音樂的形式進行表達。

在音樂教育的價值方面,雷默提出了兩個層面的價值,外層是次要價值,音樂課程與學校中的其他課程一樣,可以培養學生在領導及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通過音樂獲得,也可以從其他課程中獲取,因此對這些能力的培養是音樂教育的次要價值。音樂教育的核心價值是音樂本身的獨特性和必要性。

音樂本身的獨特性,就體現在從音樂課程中獲得的經驗,是無法從其他門類的課程如舞蹈、文學中得來的。這些只能從音樂課程中獲取的價值,纔是學生必須接受音樂教育的原因,他們通過這樣的教育,可以學習通過音樂來進行自我表達。因此雷默提出,音樂教育的目標就是發展每一個人對於音樂這種藝術的自然反應能力。首先對音樂建立審美感知,再從感知中產生審美反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審美體驗。

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在近五十年發展過程中的第二位重要人物是大衛·艾略特。他提出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認爲音樂是涵蓋很多不同維度的,首先是音樂當中的“人”;其次是各種各樣的音樂活動,通過這些不同的音樂活動產生豐富多樣的音樂作品;最後是音樂所處的語境,包括社會和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艾略特認爲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知和成長,在音樂中獲得高峯體驗,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快樂。

圖2中的灰色區域代表學生的音樂能力和音樂學習任務達到平衡狀態時,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音樂享受。圖中左側縱軸代表學生音樂學習任務的程度,最下方代表最簡易的任務,越往上難度逐漸增加。下方橫軸代表的是學生已經具備的音樂能力,最左側代表的是初學者,最右側代表的是專業水準。如果音樂學習任務難度過高,音樂能力較低的學生就會感到焦慮。

同理,如果音樂技藝高超的學生面對簡單的音樂任務,他們也會覺得無聊。因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音樂任務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具備的音樂能力,這樣纔可以使學生在適當的心理區間內完成音樂學習任務,獲得最大程度的音樂享受。

由雷默提出的“美育音樂教育”在美國很有影響力,艾略特提出的“實踐音樂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點。但是音樂教育哲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不需要採取非此即彼的態度,而需要一種更加廣泛多元的視角。

圖3中彈鋼琴的女士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從柏拉圖到後現代主義的任何一種哲學思想對其學習進行指導。假設她在學習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從形式論的角度出發,她可以就這首樂曲的結構在思維中形成清晰的認識;

從表現論的角度出發,她可以從這首音樂作品中尋找到的價值就是如何去表達她自己的情感;從所指論的角度出發,她從這首音樂作品中尋找到的價值就不僅僅是音樂本身,而是要聯想到她曾經去過的地方或勾起往日的美好回憶,從音樂之中聯想到音樂之外的內容;

從現象學的角度出發,她從這首音樂作品中尋找到的意義和快樂,就應該是她在演奏這首作品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經驗;從社會哲學的角度出發,她通過演奏鋼琴音樂作品對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可以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改變;從後現代主義角度出發,她可以採用上述任何一種哲學觀點從音樂作品中發現價值和意義。

由此我們可以嘗試提出一種多元視角,能夠涵蓋前述的所有哲學觀點—音樂使人類更加完整。這一觀點源自溫蒂修女(Sister Wendy),她是一位全面的藝術家,有很多優秀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她曾提出“藝術使人類更加完整”。那麼究竟如何使人類更加完整呢?人類羣體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式,如不同地區、年齡、性別、宗教信仰等。除去這些不同之處,人類還有很多相同點,比如我們都會開懷大笑、傷心落淚、浮想聯翩、怒髮衝冠;我們會祈禱祝福,尋找精神寄託,也會墜入愛河。

這些都是人類的共通之處,但是上述這些經歷,有時由於人們受到思想上的約束,會失去其中一些體驗,而人在成長髮展的過程中,正是通過這些不同經歷,不斷地拓寬人類的經驗範圍,最終使人們在生活閱歷、人性等方面得到更全面的發展。音樂是一種強有力的方式,可以幫助人們進行自我表達。通過音樂,我們可以理解、體驗、表達、分享種種歡樂或悲傷,任何一種情感體驗都可以通過音樂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

霍華德·加德納是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根據他的理論,我們都擁有不同方面的智能,如語言、音樂、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自然、人際交往等,這些智能都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通過音樂,我們可以理解、發現、比較、體驗、表達許多內容,如人類的思想、審美方面的體驗、無法言喻的情感、對結構和時間空間理解、自我認知、羣體性的身份認同,從音樂中我們也可以獲得治癒的力量。

綜上所述,音樂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幫助人們進行表達,前文所提到的哲學思想都可以在不同的音樂活動中得到一一對應。讓我們重新關注彈鋼琴的女士,她有一個孩子,有時她會給孩子唱兒歌,這些歌曲在母親和孩子之間產生了橋樑的連接作用,她通過音樂,多了一種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方式。

當她在學習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時,由於作品難度很大,她需要對作品的結構有較好的認識,通過這樣的認知方式她對樂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了,這即是從形式論角度進行音樂學習。當她在欣賞音樂會時,通過與現場觀衆產生的共鳴,她爲自己的情感尋找到了表達和釋放的途徑。

她雖然在美國學習,但她是一個韓國人,她也會時常參加韓國特有的節假日活動,在這些特殊時刻,音樂對她來說就具有了符號性的特徵。她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很多貧困的學生需要幫助,她每週都去進行音樂教育方面的服務,此時她參與的音樂教育活動促進了社會環境的改變。她在參與不同音樂活動時,反映了不同的哲學觀點。當她在給自己的孩子演唱歌曲時,她是一名現象學者;在自己練習鋼琴分析作品時,她又是形式論者;在欣賞音樂會表達情感的過程中,她是表情論者;在音樂教學中使社會環境產生了變化,此時她又採用了社會哲學方面的思想。

前文所述的每一種音樂教育哲學思想都可以在不同的音樂活動中得到體現,並在從事音樂活動的人身上彙集成一箇中心點—通過不同的音樂活動,使人類的體驗不斷得到拓寬。此外,通過音樂還能使人們體會到“美”,我們可以在自然界中感受“美”,可以從傑出的建築、畫作中發現“美”。如果生活在一個沒有“美”的`世界中,人生必將是不完整的,而正因在音樂中可以發現美,所以音樂也能從這一角度幫助人們實現更全面的發展。

前文敘述了幾千年以來哲學家所進行的思考,探討音樂對人類的作用,以及如何讓音樂實現這些作用,近些年來伴隨着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個新的詞彙—“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即通過對大腦的觀察,來考量審美體驗是如何在大腦中發生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的不同層次:最底層是“生理方面的需求”,在金字塔最頂層的是“自我實現”,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被稱爲“高峯體驗”,馬斯洛認爲音樂是可以實現“高峯體驗”的重要手段。近些年來出版的心理學著作中也陸續出現了類似的研究結果。

2011年,瑞典心理學家阿爾夫·加布里爾森(Alf Gabrielsson)出版了著作《音樂體驗》,在這本書中他訪問了一千多人在音樂中的體驗,其中一項研究成果與馬斯洛的理論很相似,就是音樂是幫助人們進行自我實現的一種方法、手段和途徑。

克魯姆(Croom)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音樂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關係,提出音樂和積極情緒是有關聯的;音樂和人際關係有密切聯繫;音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參與到日常生活的不同活動中;音樂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先前從未達到的目標和願望。文章最終得到的結論是音樂可以幫助我們構建豐富多彩的生活。

霍傑斯博士在2014年發表了最新研究《大腦靜息狀態下的默認網絡模式》,“大腦靜息狀態下的默認網絡模式”指的是:當大腦在休息時,即一個人在沉思或祈禱時,大腦中會產生一種特定的默認模式。當人類的大腦開始從事其他活動時,這種模式就開始逐漸消退。伴隨着大腦的不同活動,默認模式會和其他模式往復交替出現。人們在聆聽最愛的音樂和不喜歡的音樂時,大腦中默認模式的連接性將會產生不同反應,由此說明人們對於音樂的偏好選擇能夠影響大腦的活動狀況。

任何一種音樂活動或體驗,如果能夠對人的成長有所幫助,那麼它就是具有價值的,如人在歌唱、演奏樂器、作曲、即興創作、聆聽音樂、隨樂起舞的時候,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會幫助人們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這些活動無論是一個人單獨進行還是與他人一起合作的時候,都能夠發揮同樣的作用。在美國有各種各樣的演出團體:交響樂團、合唱團、爵士樂隊等,在中學裏也有不同的演出團體給學生提供機會演奏不同的樂器,如軍樂隊、搖滾樂隊等。

如果上述這些音樂活動是有價值的,那麼什麼樣的音樂活動又是價值有限的呢?當人們從事音樂活動時,感到無聊、懼怕或有挫敗感的時候,當音樂課堂中出現的音樂作品質量一般、不合時宜,學生欣賞不到原汁原味的音樂表演時,即不能幫助人們實現全面人性化的音樂活動時,其價值就是有限的。音樂教育哲學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開始認同音樂是幫助人類迴歸並實現人性的媒介。

這一觀點有兩個獨到之處:其一是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其二是與近年來音樂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相輔相成。在這種觀念之下,任何一種有助於人們成長的音樂活動或者音樂經驗都是具有價值的。相反,無助於人們發展的音樂則是價值有限的。音樂教育哲學未來的這一發展趨勢既可以包容不同的哲學觀點,也可以爲音樂教育實踐帶來一定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