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學識都 人氣:1.86W

摘要:創造性的人格對於學生完美素質的塑造、創造活動的成功和創造成果的產生能夠起到導向作用、內動力作用以及長期堅持最終成功的作用。如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貫創造性人格教育,如何結合課外科技活動使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在質上具備,在量上持續,本文就此進行思考,並以專業基礎課《電子技術基礎》爲試點提出相應對策。

創造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關鍵詞:創造性人格;電子技術基礎;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實驗室

創造性人格是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個概念。所謂創造性人格,簡單來講就是指行爲主體在後天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一步步養成的,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和發展起來,對促進行爲主體的成才和促進創造成果的產生起着引導作用和決定作用的優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緒、道德等非智力素質的總和。創造性人格對於個人的成才,對於創造活動的成功和創造成果的產生能起引導作用、內在動力作用和長期堅持最終成功的作用。

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處於核心地位。而創造性人格是學生形成完整的具備創造性的發展潛能的要素,也是根本的保障。職業教育更多的注重了學生的技能學習,也就是“匠”的培養,往往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學生完美素質的塑造,由此導致了學生的創造性人格的不完整。這種不完整主要的表現形式是:質疑精神不足、好奇心缺失、想象力狹窄、創造意識淡薄,創造精神薄弱,創造學習能力整體水平偏低。

由於社會文化和職業環境的要求,在職業教育的過程當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強烈的遵從意識緊緊地束縛了職業教育學生,從而使職業教育學生缺乏了創造性活動過程中所必需的敢於冒險的意識以及敢於打破陳規的活躍思維意向。在課堂上過於重視教師的權威性,使得很多教師習慣於把自己放在主導的地位,向學生髮號施令左右他們的思維,而學生也習慣於盲目的順從自己的老師,不敢去想所謂的權威質疑。學生不容易形成自主的思考意識,最終影響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

課堂教學是進行創造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在這個主要渠道中全面滲透和貫穿創造教育思想,如何結合課外科技活動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與能力在質上具備,在量上持續,本文做出了一些探討。

一、確立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模式

根據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合作,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發展能力,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造意識、有遠大抱負、敢爲人先、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實施創造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目前,世界各國在創造素質和創造能力、創造方法等問題上均展開了廣泛的研究,並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最爲著名的是美國人奧斯本1938年提出的“頭腦風暴法”和1944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W・J・戈登提出的一種利用外部事物啓發思考、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綜攝法”。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陳龍安教授提出了問、想、做、評的“ATDE”創造性思維培養模式,透過引導學生ATDE能夠發揮創意教學。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評價機制,禁錮了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模式。尤其是標準化考試,過分強調標準答案的絕對正確性和權威性,嚴重壓抑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面對此種情況,筆者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實踐了“德育在先,課外活動爲載體”的教學理念。從三個層面開展學校的德育工作,第一層面是基本道德、行爲規範教育,爲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二層面是愛國主義教育,包含了創造性個性品質以及心理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層面是理念信仰教育。以德育教育爲基礎,從“明理―實踐―體驗―昇華”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綜合素質。

二、抓住課堂教學,全面滲透和貫穿創造教育思想

課堂教學是進行創造性教育的主要渠道,確定課堂教學實施創造性教育的流程、原則,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培養創造能力方面所具備的時間0長、信息量大、載體全的特點,採取分類指導、分層次推進的教學策略,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種創造性教育的因素,激發與促使學生的創造性精神啓動,創造性思維的完善,創造性能力的提高,創造性人格的健全。

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涉及的學科門類較多,各門類學科也是各有特點。《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是電工電子、機電類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技術課,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且內容多、課時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以《電子技術基礎》爲試點改革課堂教學。具體方式如下:

1、緊跟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新發展形勢,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確立教學目標和內容。徹底改變當前職業學校實踐教學環節當中“先學後做”的單向傳授教學模式,貫徹“理論、實踐一體化”的雙向教學傳授模式,構建適合“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案。

2、堅持以應用爲主,調整教學內容,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爲重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適當調整原來的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刪減、合併、增加、改正”,豐富新知識、新技能。

3、建立、健全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引導的新的實踐教育模式。讓學生變被動爲主動,這樣就改變了傳統的實訓教學模式,使學生變消極被動爲積極自主,讓實驗課程變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掌握科學技術與研究科學理論的有效途徑。採用多種教學模式,如:問題情景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時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探索教學新模式,給學生以新鮮的感覺效果、新的發現成果、新的體驗效果以及新的領悟感受,從而保證學生對學習擁有着濃厚的興趣與意願,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導學式教學模式,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的去學習,教師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4、改革實訓形式與實訓器材,實現簡捷、快捷的訓練、訓學。改變傳統實訓對大型實訓設備和實訓場地的依賴,適應教學人數增加,實現學生人人有效參與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