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學分制與課程體系論文

學識都 人氣:2.51W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就業導向;學分制;課程體系

淺談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學分制與課程體系論文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實行學分制,是課程與教學管理制度創新的重要舉措。“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辦學思想,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學分制和課程體系。

學分制作為深化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新的切人點,以其管理制度靈活、教育選擇方式多元、能力培訓過程自主等特點,順應了職業教育改革大趨勢,因而也愈加引人關注。實施學分制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而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是實施學分制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試行學分制的必要性

1.學分制的界定

學分制是19世紀末產生於美國的一種教學制度,是對傳統學年制的一種根本革命,因而與學年制有着本質的不同。學年制是規定學生的學習年限、統一的必修課數量、學習總時數及強調對教學過程和目標的集中統一管理,是一種剛性課程管理制度。學分制是一種彈性管理制度,它是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自主選修課程,以修滿規定的下限學分為學生獲得畢業資格的基本條件的課程與教學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形式,通過學分來記錄學生在相應的課程領域成長經歷,以及所達到的發展程度。學分是計算學生完成課業的必要時間及成效的單位,是學生獲得學業證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校組織教學的依據。

2試行學分制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但當前中職各專業課程設置由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構成,幾十門課程由學校統一時間按步就班地進行,學生毫無自主權。而實行學分制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就業志向,將時間與精力重點花在自己所需的課上,一般的課只要達到一定的學分即可,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必然各有所長,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實行學分制,是建立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性發展需要的更靈活、更開放的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的重要舉措,有利於知識的及時更新和補充;有利於推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有利於推進職業教育管理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手段的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滿足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需求。實行學分制既是現代教育思想對職業學校的要求,也是中等職業學校適應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要求。

二、適應以就業為導向的學分制專業課程體系

1.課程設置

試行學分制的中等職業學校,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廳[2001]3號)和《關於在中等職業學校試行學分制和改革學籍管理辦法意見》([2001]156號)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關於制訂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在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依據的前提下,依專業大類重新制訂學分制教學計劃。學分制實施性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

必修課是為保證人才培養基本規格和質量,學生必修的課程。包括文化基本課程、主幹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其中規定各專業都應統一開設的文化基礎課程為德育、語文、數學、外語、計算初應用和體育。必修課屍般為考試科目。

限定選修課是指學生在專業業務範圍內,按社會和個人需求選修的深化、拓寬專業有關知識和技能的課程。此類課程體現了專業特色,在實施性教學計劃中應以“組合菜單”或“專門化(羣)”等方式設置,並明確規定該專業學生在限選“菜單”或“模塊”中應選修的課程數目和相應的限選課程學分總數。限選課程“菜單”中的課程數目,應多於計劃規定的限選課程的數目,以使學生有一定的選擇餘地(專業方向),同時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限定選修課可以為考試科目,也可以為考查科目。

任意選修課是為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根據個人興趣和實際需要自主選擇的課程。實施性教學計劃中要提供較多的備選課程,鼓勵學生自主選修。低年級的'任選課一般以拓寬普及類課程為主,高年級的任選課一般以培養、提高創新意識和職業能力為主。任意選修課一般為考查科目。

2.課程的選修與學分計算

(1)課程選修。選課是學分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要發揮引領作用,適時指導學生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條件,按照實施性教學計劃和開課計劃選課。為均衡學生學習分量,保證人才培養規格,學生一學期所修課程的學分總量一般不應低於24學分(最後一個學期除外),最高不超過40學分。

(2)學分計算。學分的計算以該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教學和訓練課時數為主要依據,以16一18個課時為1學分。全學期開設的課程,以學期的周課時數作為該門課程的學分數。獨立開設的人學教育、軍訓、公益勞動、畢業教育、社會實習等,以32--36學時為1學分;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以課堂形式教授的實驗操作課按正常課時計算學分。

現行的三年制專業試行學分制後的總學分一般不少170學分;四年制專業總學分一般不少於220學分。

必修課和限選課學分佔總學分的85%一%%,任選課及其他項目所得學分佔總學分的10%--15%。學分的計算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後一位。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學分制實施策略

1.轉變觀念是學分制實施的關健

實行學分制既是社會的要求,更是學生的要求,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觀念,讓所有師生認識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培養出滿足崗位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在推行學分制的過程中,強調文化基礎課為專業學習服務和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注重文化基礎課與生活實際和專業課程學習的聯繫,強調課程內容低起點、可接受、重應用的原則,讓基礎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強調專業課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以職業分析為導向,組織專業學習內容,加強實訓、頂崗實習的過程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2.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建設是學分制實施的必要條件

由於教學組織形式和課程安排的多樣化,教學管理難度增大,教務工作更加繁雜,對教學管理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及時建立學分制下新的穩定的教學秩序,實行有利於教學管理的運行機制。學分制對師資的數量和整體水平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沒有一定數量的師資,無法形成競爭機制,難於實現學生選擇教師;沒有一定質量的教師,既教不出符合崗位要求的新知識、新技術,也開不出更多更好的選修課,從而缺乏任教課程的吸引力,制約學校的發展。教師將面對選課制和選師制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必須及時更新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增強自身教學能力及開發新課程能力。

3.學分制評價機制的建立是實現職業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

學分制的學習評價,必須改變傳統單純用分數對一個立體的、多維的生動個體進行線性的平面優劣評價做法。用一把尺子量學生,從根本上忽視了人的智能差異性,是對“多元智能人才觀”的背離0職業學校要採用適應學分制的考試、考核制度和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方法,注重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一般可採用(學年)課程考核成績來評價學習的分量和成效,考核成績合格者可取得該課程學分,考試成績不合格者,可以補考一次,補考及格者可取得該課程學分;補考不及格者必須重修;選修課補考不及格可改修其他課程。為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成績記載可採用學分與成績並記的辦法,或者實行績點制學習質量評價制度,採用學分與績點並記的方法。學期平均學分績點是一種用於計算學生學習質量的單位,是學生選擇學習進度和參加各項評優的考核依據之一。學期平均學分績點按學期計算,方法如下:

學期(學年)成績分=∑(課程成績x所得學分)十獎勵成績分。(其中課程成績指未進行折算的考核成績。)學期平均分績點=∑所修課程學分績點/∑修課程學分十獎勵學分績點。

學期課程學分績點二課程學分數x該課程學分績點係數。

課程考核成績100一90分(優).89一80分(良).79一70分(中),69--60分(及格),59分以下(不及格),學分績點係數分別為4,3,2,1,0個績點。

學校對學生取得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等,可以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業務範圍以及實施性教學計劃中的有關規定摺合成相應的學分。實施多元考核,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評價要求,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建立職業素質檔案,全面反映學生與就業崗位相關的職業素質,並融結業證書與相關就業資格證書於一體,使之成為有效實行就業準人制度的組成部分,從根本上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