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教學體系論文素材

學識都 人氣:1.5W

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是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對於我國當前職業教育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何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如何整合課程內容以及如何實現教學方式方法的職業化這三個方面。處理好上述三者的內質及其相互關係,是中等職業學校在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教學體系論文素材

一、與崗位要求相對接。實現課程體系重構的最優化

要將教育的培養目標付諸具體的教學實踐,需要通過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這就是課程。與學科式課程體系不同,職業教育需要建立一套能真正體現職業教育規律及特點的課程體系與之匹配。許多中職學校在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力爭通過重構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達到與職業崗位要求的順利對接。

1.以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合理設置開發課程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同其培養目標之間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社會對某一行業、崗位的人才需求會通過市場供給變化傳遞給學校。要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職業學校必須對其培養目標做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可以説,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構建的前提和基礎,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是培養目標實現的具體操作過程。為此,中等職業學校在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時,要準確根據市場、企業需求及用人標準確定培養目標。具體做法是:一要做好社會需求分析和學生個性需求分析,掌握職業需求動態,使課程設置與開發有的放矢、合理佈局;二是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及課程實施方案,實現社會需求與課程建設的有機統一,實現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的有機統一。

2.以崗位要求為切入點,合理調整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依據課程目標,將所設置的課程按照其內在的邏輯順序及其相關性進行分類和組織,是課程改革中更深入更具體的層面。以就業為導向,要求按照學生未來就業的崗位要求,合理搭建課程結構。就我國目前中等職業教育而言,“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結構已不能滿足社會、市場及學生需求,傳統的`“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的課程結構已不能滿足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需要。國家教育部在《關於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oo8]8號)中明確指出:“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調整課程結構”,“要按照職業崗位(羣)的能力要求,採用基礎平台加專門化方向的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專業技能課程。”為此,我們可否進行這樣的設定:按學生未來職業崗位要求將課程分解為相應的課程模塊,首先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再圍繞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相應的支持課程,然後根據發展需求設置拓展課程,合理搭建起以崗位技能為核心、專業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橫向綜合的模塊化課程結構。

3.以工作任務為突破點,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重構圍繞崗位要求,按照完成工作任務應達到的標準設計並重新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合理的課程體系應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體現課程的綜合性,即打破學科框架,依據崗位要求,把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知識點重新組合,以適應社會對該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二是強調內容的針對性,即按照崗位的實際需要整合課程內容,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質;三是突出技能的實用性,即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四是注重體系的發展性,即依據市場需求變化,適時調整課程體系,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場、適應市場的動態調節機制。

二、與職業能力相對接,實現課程內容整合的科學化

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客觀上要求職業學校在確定課程內容時,要以職業分析為依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對傳統的課程內容進行科學整合,力爭實現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與崗位需求的順利對接。"

1.堅持應用與實踐原則,合理確定課程內容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這是職業學校合理確定課程內容的出發點。其具體過程如下: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羣)的能力要求對某專業所對應的職業能力目標進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採用任務或項目等形式,將教學目標設定為若干個教學單元或教學模塊;再將與教學目標所對應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文化素養內容提煉出來,組成這一單元或模塊的課程內容。

2.突出綜合與模塊特點,科學整合課程內容

所謂科學整合,不是將原有的幾門學科內容進行簡單刪減或拼加,而是在明確某一崗位應達到的職業能力目標後,對已確定的課程內容進行科學的調整與綜合。具體整合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縱向整合,即以必需和夠用為度,將某一學科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刪除與培養目標毫無關聯的課程內容,達到精簡與優化;二是橫向整合,即打破傳統的學科界線,根據崗位所需進行跨學科組合,將原有學科之間相對獨立的內容聯繫起來,達到相互融合與滲透。值得一提的是,綜合與模塊特點既適用於專業課程內容的整合,也同樣適用於公共基礎課程內容的整合。比如,我們可以將公共基礎課程中那些與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有關聯的內容分離出來,有機地穿插到專業課程內容中去,共同構成教學單元或教學模塊。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對職業崗位和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為此,我們在科學整合課程內容的具體實踐中,應本着突出能力本位、淡化學科體系的原則,由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嚮應用性方向轉變,由強調單一學科的完整性向注重諸多學科的綜合性方向轉變,並努力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充分體現教育的職業性,圍繞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活動構建課程內容;二是要突出強調知識的應用性,根據市場需求及學生實際組織教學;三是要注重把握內容的前瞻性,根據行業企業發展趨勢,選取現代社會最新職業元素,以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四是應切實保證教學的可行性,既要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又不能有悖於人的本質發展,在滿足學生專業學習的同時,還要為學生的綜合素養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以適應社會、企業不斷髮展的需要。

三、與工作情境相對接,實現教學方式方法的職業化

教學方式方法的職業化,是職業教育區別於其它教育的顯著特徵之一,是將未來工作情境前移至課堂教學中,讓職業學校的學生儘早地接觸到未來崗位的工作環境。從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來看,教學的方式方法已經成為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客觀上要求建立一種以職業化為主要特徵的教學模式與之相適應。

1.教學方式的職業化

由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為將知識融於任務或項目的操作過程中,“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應當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教學的組織形式由集體授課、固定教室向分組操作、課內外實訓教室或工廠車間轉變;師生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教師由過去課堂上的主體轉變為實訓教學中的組織者協調者,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逐漸向主動參與實踐操作轉變。如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就是師生共同在實訓中心(或專業教室)邊教、邊學、邊做,共同完成某個教學項目。這種與未來工作情境相對接,教學的組織形式不是課堂環境而是職業環境的教學方式,正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

2.教學方法的職業化

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需要通過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實現。現階段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多采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強調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體驗操作過程,學會與人交往,形成團隊合作精神。而教學手段也逐漸由口授、黑板轉為多媒體、網絡化和實物現場。這些方法和手段都以提高學生對就業上崗和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為目的,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線的職業教育教學特徵。

職業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客觀上需要兩個條件作為保證:一是教師,二是教材。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及能力素質應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要求,應“適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角色的轉變”,這是實現我國新一輪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教材的選用及開發應徹底打破傳統的按照學科體系編寫教材的模式,緊密聯繫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使其具有目標具體、內容綜合、形式直觀的特點。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就是要從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內容整合及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職業教育的實用性、技能性和職業性,“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