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兼論高職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2.29W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目標的實現,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職業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健能力構成。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其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變革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和能力評價模式,從市場和企業的要求出發,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和適應學生就業以及發展創新的需要。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兼論高職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就業導向 職業能力 辦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和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高職以就業為導向目標的實現.其落腳點是使學生能順利地走向社會,適應工作崗位和社會發展要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從現實來看.高職生的就業情況並不理想。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9月1日,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73%,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3%,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3%,本科生就業率為84%,高職生就業率僅為61%,雖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6%,但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高職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目標的實現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對高職教育來説,要實現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必須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從業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發展創新能力。

一、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構成

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有較高職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一線工作的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型人才,以適應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現代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職生職業能力是指從事現代職業的能力,是心理、知識、素質、技能等在職業活動中的外在綜合表現。

高職生職業能力由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構成。基本能力是指從事社會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會不同職業和崗位之間普遍的適用性、通用性和可遷移性等特點,是作為一個現代職業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從業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責任感、誠信度、計算機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隨着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日益加強,外語能力將成為高職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

專業能力是指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這是作為一名崗位技術人員所必備的能力,主要包括專業崗位知識、工藝流程掌握程度、工藝熟練程度、實踐操作能力、檢查維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及新設備的應用能力和推廣能力等。

關鍵能力也稱核心能力,是指一種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關鍵性能力,這是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崗位變換以及創業發展等必須具備的能力。關鍵能力概念由德國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梅騰斯在1972年向歐盟提交的一份報告《職業適應性研究概覽》中提出,1974年他又在《關鍵能力—現代社會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對關鍵能力作了系統論述。在德國,比較有影響的是聯邦職教所與西門子公司合作開發的“項目與遷移培訓”對關鍵能力的定義和凱澤等人提出的概念。前者把關鍵能力分為5個方面,即組織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學習技能和思維能力、獨立性與責任感、承受能力;後者認為關鍵能力包括明確主題的能力、獨立性與參與能力、團體或社會能力、系統和方法能力、反省能力。1979年,英國繼續教育處制定了一份文件《選擇的基礎》,第一次對英國職業教育中的關鍵能力作出了明確規定。這份文件把關鍵能力概括為H項,即讀寫能力、計算能力、製圖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研究能力、處理事物的能力、獨立能力、動手能力、個性的和道德的素養、物理環境和技術環境。1992年,英國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在進行國家職業資格考核中,把6項關鍵能力分為兩類,一類為強制性能力(包括通訊能力、計算能力、信息技術),另一類為選擇性能力泡括問題解決能力、個人能力、現代外語能力)。美國勞工部在《關於2000年的報告》中指出,未來的勞動者應具備5種關鍵能力:處理資料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和運用技術的能力。澳大利亞也對勞動者提出了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組織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計劃和組織活動的能力,與工作夥伴合作交流的能力,運用數學和基本技巧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結合我國的實際,借鑑國外主要發達國家關於關鍵能力的認識,可以將關鍵能力歸納為以下方面: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交往能力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分析問題的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等;心理承受能力,包括自信心、獨立性以及適應環境、承受挫折和風險的能力等;組織管理能力,包括預測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判斷力、決策能力、設計能力、協調能力、經營能力、管理能力等;發展創新能力,主要包括想像能力、思維能力、進取心、上進心、毅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等。 綜上所述,可以將高職生職業能力構成歸納如表1.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生職業能力培養

(一)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

能力本位培養模式是把影響活動進行的個體的內在品質即能力作為教育目標,把教育的目標指向受教育的人本身,注重人的全面素質培養和能力提高,因而適合高職生現代職業能力培養。在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和發展能力比獲取知識更重要。高職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要超越和突破知識本位觀,實現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建立以人為本的能力觀,實現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綜合發展。要實現這一轉變,需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人文教育與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人文教育一直是高職教育的薄弱環節,實現以能力為本位,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作為一個現代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人文知識,克服片面強調專業教育和崗位技能培養的狹隘能力觀。二是堅持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特別是作為一個現代職業人,要有廣泛的知識面,要具有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和發展創新等其他能力,這些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難以完成,只有與課外活動如第二課堂、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堅持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培養相結合。現代職業人必須具備綜合的知識和技能,狹隘的能力本位觀往往單純注重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全面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知識面窄,能力單一,出現專業能力強、基本能力差、關鍵能力缺乏的現象,因而後勁不足,不能適應現代技術升級和崗位變換的要求,在就業崗位上只能做一些機械性的、固定的、程度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發展能力、創新能力不強,經濟意識薄弱,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和經濟發展要求。現代能力本位觀是一種廣義的寬泛的能力觀,要求既注重專業技能、崗位技能的培養,又注重知識面的拓寬,同時加強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各種綜合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

(二)辦學模式:實現由學校單一培養向校企結合轉變

高職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必須走校企結合之路,實現“訂單”培養的新機制。校企結合模式是校企雙方根據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發展、市場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共同研究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人才規格、教學計劃、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共同承擔相應的教育管理工作。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必須以滿足企業的需求為基本原則,因而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企業的參與十分重要。企業為高職“埋單”、提供就業崗位,理應參與學校的辦學,這一點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實行,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結合這一辦學模式有利於使高職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導向性,有利於高職院校和企業的資源共享,彌補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所必需的實訓基地之不足,有利於充分利用企業的人才優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從業能力,彌補當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之不足。

(三)教學模式:實現由傳授型向參與型轉變。由剛性向柔性轉變

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必然要求變革教學模式。現行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師的傳授,習慣於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參與少,不注重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顯然不利於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來看,存在着脱離企業和市場要求的現象,使教學導向出現偏差,不利於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的培養。現行的教學管理方式是學年制,剛性強,柔性差,對學生管得過嚴,學制固定,考試機械,教學計劃刻板,不適應市場和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特點,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職業能力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表現在教學方式上應該是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獨立性、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從市場和企業所需崗位人才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出發,結合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實際來組織教學、開發課程、安排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掌握專業職業技能,而且使專業職業技能以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和關鍵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在教學管理上,根據企業用人的波動性特點及其與學校教學管理難以吻合的實際,實行柔性化管理,推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允許工學交替,鞏固學生的基本能力,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實現市場、企業、學校、學生幾方面共贏。

(四)能力評價模式:由單證制向雙證制、多證制轉變,構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評價平台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評價模式,應最大限度地反映學生的能力水平,充分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這就要求學校及其他相關部門要以實施職業資格證書為切人點,推動學生評價模式的改革,建立職業技能鑑定所(站),不斷完善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充分反映就業的實際需要,用先進和適用的評價技術和管理技術來評價、鑑定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要認真考慮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為學生在就業崗位上的成長開闢更為廣闊的道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單證制(畢業證)已不適應企業和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雙證制(畢業證+職業資格證)也必然會隨着社會的發展向多證制轉變。因此,高職院校要通過改革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式和評價模式,在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教學內容等方面與職業技能鑑定接軌,構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評價平台,逐步提升高職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等級,擴大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領域,力爭使絕大部分學生畢業時能拿到多個職業資格證書,以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