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會計專業為例淺談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與完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88W

如何使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職教生更加適應市場對於高素質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其中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實現中高職的有效銜接,是構建科學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保障。

以會計專業為例淺談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與完善論文

但長期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缺乏有效溝通與銜接,兩者獨立發展,各自為政,職業教育始終未擺脱學科性課程結構的束縛,課程內容重複現象嚴重,已經成為了制約中高職銜接的難點。因此,在現階段以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銜接為例進行分析,將有助於找到實現兩個層次職業教育有機結合的具體方式。

一、我國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銜接現狀與問題

(一)專業課程設置大量重複

通過對會計專業中職與高職的教學計劃的比較,可以發現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存在大量重複。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這類在中職階段已經開設過的課程又出現在高職的教學計劃裏,且內容變化不大,並沒有對中職課程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這就使得一些進入高職的中職生在學習這部分課程時,由於重複學習而積極性不高,給教師的教學也帶來一定的難度。這種課程設置上的嚴重重複不僅使中職學生升入高職在知識和技能上得不到大幅提升,反而造成師資、生源等多種浪費,導致了中高職教學的嚴重消耗。

(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有效銜接

中等職業教育屬中等專業技術教育範疇,注重“能力”方面的培養,同時需要對學生進行高中階段文化知識補充再教育,而高等職業教育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延伸和提升,相較於中職畢業生而言,高職學生在知識面上應當更寬;在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的要求上也更為嚴格。

而目前中職與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上並不能實現有效的銜接。中職院校在培養目標上易走極端。一些院校以就業為其直接培養目標,因而注重學生基本會計技能的教育,忽略理論知識的提高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這不僅影響着畢業後直接就業的那部分中職生,而對於另一部分希望升入高職進一步學習的中職生來説顯然也是非常不利的。還有一些院校以升學率作為衡量其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在教學中着重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花費大量的課時在考試課程的學習上,以升學考試範圍為標準,大大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而在提高會計專業技能非常關鍵的實習實訓上卻關注甚少。這使中職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大大降低。

這種不區分生源、極端的培養模式與高職階段如出一車敵,可見,高職並未將中職視為自己發展的基礎,而中職也未發揮自己的階段性、基礎性的職業教育的作用,這兩個層次在培養目標上的斷層成為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問題的又一大表徵。

(三)課程內容標準不統一

由於目前中、高職院校是獨立自主制定課程標準,致使各校實際執行的課程體系差異較大,缺乏統一的課程內容標準。具體表現有三:一是在中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內容佔據了大部分,包括了會計基本技能實訓、基礎會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財務會計實訓和頂崗實習等內容,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文化基礎課開設較少,有部分院校甚至不開設此類課程,致使中職生的文化基礎知識極為欠缺。而高職階段要求文化課程要佔一定的比重,因此,在進入高職後,有相當大一部分中職生在學習時非常吃力,自學能力也較差,嚴重挫傷了學習積極性致使發展後勁不足。二是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學計劃“一刀切”,不論是升入高職的中職生,還是普高生,均適用同一教學計劃。而這兩類生源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對具有不同基礎和起點的教學對象實施同一教學計劃,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三是中高職院校在教材選用上銜接不當。當前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教材選用上不一致,教材的寬度、廣度、難度、貫通性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造成中職與高職之間的知識難以有效銜接。

(四)會計技能課程倒掛

中職學校發展較早,其會計專業建設也較為完善,開設的會計專業技能課程,無論是從師資、實訓設備還是管理等方面相較近幾年才得以發展的高職,都有一定的優勢基礎。而高職會計專業在教學設施設備、師資等方面嚴重缺乏。因而,出現了高職與中職會計技能課程的“倒掛”現象。

二、成因分析

(一)缺乏對職業教育的正確認識

目前,中高職教育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受制於傳統的教育理論和價值觀念。我國自古就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在這種思想之下中高職教育課程模式仍舊採用學科式課程模式,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內容為輔來編排課程。這種“三段式”(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結構一味地追求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一方面強調理論知識的深度而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使得課程內容在相互銜接中的重複不可避免。

(二)各中、高職學校之間溝通不暢

目前,各中高職院校獨立發展,各自為政,不僅中職院校之間、高職院校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而且中職院校與其對口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教學管理人員、教師也沒有進行切磋和協商,造成兩個層次之間的培養目標“斷層”。

(三)高職院校在課程開發時沒有兼顧各類生源素質差異

各高職院校在課程開發時忽視了與中職教育的銜接,僅以專業基礎為零的普通高中生源為起點開發課程,而沒有考慮到已經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的中職生源。不區分生源而進行課程設置是造成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構建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銜接

(一)確立中高職相銜接的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是其培養目標所決定的,因此在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的銜接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培養目標。具體要從以下兩方面着手進行:其一,要加強中高職院校問的交流與合作。中高職兩個層次間的培養目標該如何有序承接?這是中職與高職院校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因而中職與高職應開展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就各自的教學與管理進行協商、切磋,針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問題展開討論,在充分了解對方教學情況的基礎上修正自己的培養方案,以制定出適合的人才培養目標。其二,應以市場需求定位培養目標,以“能力遞進”最終確立培養目標。針對目前人才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的現實,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都要通過市場分析重新定位其培養目標。目前,中職生的`就業崗位主要是在中小型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或合夥企業中從事會計核算、會計事務基礎性工作,因此,其培養目標中要側重於會計基本技能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而高職生的就業崗位較為廣泛,涉及工業、經貿、服務業、事業單位等各個行業,崗位羣包括了出納、一般會計崗位、税務會計等,其培養目標要以此為標準,側重於培養會計核算、電算化、税務、財務能力的綜合性複合型人才。要按照“能力遞進”的基本原則確定中高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規格,認真研究並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專業專長與複合的關係,實現較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技能的有機統一。

(二)構建會計專業“平台一模塊”課程結構

在課程結構方面,由於職業教育具有的培養對象多樣性,培養方向差異性及突出實踐性等特點,應採用“平台一模塊”的課程結構。“平台”指職業基礎平台課,由公共基礎課與學科基礎課組成,其目的是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及終身學習的需求;“模塊”指可供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的專業課程羣,主要包括按專業知識體系內容分解成的區分模塊、職業技術課模塊羣、職業技能課模塊羣、選修課模塊四部分。例如,若想升學,可在修完必修的職業技術課模塊羣和職業技能課模塊羣后選擇區分模塊進行強化,若要就業可直接選擇職業技術課模塊羣和職業技能課模塊羣進行學習,由此可見,實行“平台一模塊”課程結構可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但在此過程中要合理制定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之間比例,不能輕理論而重實踐,更不能輕實踐而重理論,雖然職業教育強調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但必須要以一定的理論知識作依託,否則將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及全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依據不同培養目標整合課程內容

1.在整合中高職課程內容過程中,應以其培養目標為依據。中職培養初級會計人才,而高職培養中級會計人才,因此,高職課程不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要更進一步。換言之,中職課程的終點即為高職課程的起點。例如,中職院校一般都要開設《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專業課,而高職院校目前也要開設這兩門課程,但顯然這兩個層次的課程內容側重點是不同的。中職着重於基本會計理論和技能的培養,也就是實操性,而高職側重於培養學生綜合技能的運用及會計職業能力判斷的訓練。但終點是在哪裏結束,起點應從哪裏承接才能既避免內容的重複又不會導致知識點的斷裂,這一問題既是中高職課程內容銜接的關鍵所在,同時也需要大量教育界人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從而建立起標準、規範的中高職課程內容體系。

2.大力推進會計專業教材建設

針對目前中高職會計專業教材內容不銜接、質量良莠不齊及與培養目標不一致的現狀,應加強對中高職教材的開發與建設。中職與高職教材應統籌規劃,合理銜接,避免內容重複,體現連續性。

(四)教學計劃區分不同生源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致分為兩類:普高生和中職生。前者文化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專業技能為零;後者專業技能掌握較好,但文化基礎知識欠缺。因此應該對這兩類學生實行分開教學,並結合不同的知識結構設置不同的教學計劃。例如,在進入高職的第一學年,普高生方面,可適當多開設專業基礎課,減少文化基礎課的課時;對於中職生,則應該減少專業基礎課的數量,增加文化基礎課課時。通過第一學年的分開教學,使兩者在知識層面上達到相近水平後,可在接下來的兩個學年裏實行統一教學。通過區分不同生源有差別的設置教學計劃,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