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讀:“且行且珍惜”說說容易做到不易

學識都 人氣:1.79W

你曾發自內心地覺得要好好珍惜下一個人,可你又突然發現你好像已然下定了無數次這樣的決心!想到曾有人講的:如果從一開始就珍惜了,那將是多麼無趣啊;如果最後才懂得珍惜,那該是多麼悲傷啊!唉,不禁想,當人們談論珍惜的時候,都在談論什麼?

心理解讀:“且行且珍惜”說說容易做到不易

你喜歡上一個人,恰好她也喜歡你。在某個時間,這樣的戲碼似乎很容易上演,於是你們在一起了。然後,很多事情還沒來得及做,不知怎麼着,你們就分開了。

後來你喜歡上另外一個人,可她偏偏不喜歡你。你把自己當成偶像劇主角,說是隻要她幸福怎樣都可以。想來,一生至少該有一次吧,爲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她——愛你,只求每天都能遇見她!你小心翼翼地維繫着這份微妙的情感,然後沒有然後了。

再之後,你再也喜歡不上身邊的那個誰了。你也會想起之前經歷過的人,突然心裏一酸,如果當初對她再好一點就好了。只是,這麼想了時間就能退回去麼?不能!

你真心地覺着要好好珍惜下一個人,可你又突然發覺,好像你已然下定了無數次這樣的決心!

故事的最後,當然不會這麼下去。你的生命中還是會出現一些人,有一些就是曾經弄丟了的又突然迴轉進你生命裏的人。然而她們的出現對你依然重要。我們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很珍惜每一個願意爲我們停下腳步的人,我們可以說一聲“嘿,接下來的路,一起走一段吧”。

……

走到這,想起曾有人講過的:如果從一開始就珍惜了,那將是多麼無趣啊;如果最後才懂得珍惜,那該是多麼悲傷啊!唉,不禁想,當人們談論珍惜的時候,都在談論什麼呢?

珍惜,好像就是爲着避免“後悔”

說到珍惜,常常會有兩種情況:別人勸我們去珍惜,說這話的多半以“過來人”自居,此其一;其二,自個兒突然就意識到是時候去珍惜了,這可能是經歷了某些變故後纔有的體悟——

“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去珍惜。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說,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份愛加上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大話西遊》裏的這段經典臺詞儼然是導演借至尊寶之口勸誡衆人學着珍惜。這種勸誡是站在過去不曾珍惜的大背景前講的,是“活在過去的”。

卡尼曼在提出“前景理論”時,曾提到了“損失厭惡”的概念。他認爲損失厭惡就是個體對自身收益的減少所產生的一種不悅的情感,並且對同等數量損失產生的不愉快情緒要遠遠強於同等數量收益產生的愉快情緒,即人類天生對損失保持敏感。這種趨利避害的特點,作爲一種進化機制被人類世世代代傳承了下來。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爲,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美國美人》中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活在未來的”。

卡尼曼提出的“作爲效應”,若加上時間的維度,稍作修改可以來描述這一現象。站在未來的時間點,“不作爲”是不能接受的,而“作爲”是容易接受的,因此,想象維持“作爲”的狀態並不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不作爲”,引發了負面的結果,就會激起更爲強烈的後悔情緒;如果“作爲”了,縱然結果不如預期,免不了遺憾,但遺憾也比後悔好受些。

在上面,無論是“作爲效應”還是“損失厭惡”,它們的目的都是教我們珍惜,爲着避免引發“後悔”的情緒,因爲“後悔”往往是災難性的。不同的是,教我們珍惜的,要麼是“活在過去的`”,要麼是“活在未來的”,可是、可是,不也正是這些人一邊勸着、一邊教着我們要活在當下嘛!

對當下來說,“珍惜”意味着什麼呢?

“當下”(Real moment),有理由被視爲世間最美麗的字眼。既然來到了“當下”,我們不妨放慢節奏,仔細地審視一下“珍惜”這個詞,對這個詞概念做一番拆解。

想來,珍惜不外包含三層意思——

活在當下。什麼是活在當下呢?就是從我們那夜以繼日運轉不息的頭腦中跳脫出來,把注意力聚焦在我們的感官,聚焦在我們的心靈,當下的味道自然呈現,生命的喜悅自然浮現。(是不是很抽象?所以我對這個詞沒什麼好感。)

評估。來自“當下”的刺激有很多,能做的、想做的自然也不會少。這時,我們不得不面臨選擇,選擇前自然少不了評估。無論是來自“過去的”慘痛教訓,還是發自“未來的”恐懼不安,都會深深影響到評估的結果,進而左右了我們的選擇。評估後而做出的選擇,會被打上“珍惜”的標籤。

道德規範。懂得珍惜的人是惹人喜愛的,不懂珍惜的人會遭到譴責的。這時候,“珍惜”(當下)與“感恩”(過去)、“夢想”(未來)是串在一起的,成了一個帶着濃厚的道德色彩的標籤。被貼上這個標籤是件很榮耀的事兒

這基本上已把“珍惜”拆解開了,下面我們要做的就是再把拆解開來的部件組裝回去,真正地爲我們所用。要不然,我們費力拆它做什麼呢?!

當有“要珍惜”的念頭冒出時,怎麼辦?

認知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當一個情景太複雜時,會讓人手足無措的。這時,我們不妨重設情景,讓複雜的問題變得更簡單些!那我們設想這樣一個情境:你在和小朋友們玩“撒尿和泥”的遊戲。正玩着,母親過來喊你回家吃飯了。問題是:你怎麼辦?我們可以試着用上面的理論進行操作——

活在當下。先試着感受下當下的感受。當下1:餓了,回家吃飯;當下2:不餓,繼續玩着。

評估。在當下1,風險是:等吃完飯可能就沒的玩了,或縱然有的玩可能也沒之前那麼好玩了;在當下2,風險是:等玩完了再回去可能就沒的吃了,或縱然有的吃可能也沒自己喜歡吃的。在這裏,一旦你考慮到了風險,無論是選擇繼續玩還是選擇回家吃飯,你的行爲都打上了“珍惜”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