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筆記彙編15篇

學識都 人氣:1.1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字經》讀書筆記彙編15篇

《三字經》讀書筆記1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認真的讀了這本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介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溫習”、“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經常模仿那些辦喪事人的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集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附近,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正所謂“近朱則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不經雕琢,怎能成大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勇登峯頂,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還有“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講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紂王朝的殘暴統治,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使我國曆代王朝中最久的朝代。讀了“三字經”後,我對這段歷史印象更深刻了。

《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我建議你去讀一讀,他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穫。

《三字經》讀書筆記2

從爺爺的書架上,從爸爸的箱子裏,從學校的書堆裏,我都能發現一本書,那就是——《蒙學經典》。其中有《弟子規》,有《千字文》,有《百家姓》。我最喜歡其中的《三字經》了,因爲它讀起來簡單,上口,還能輕易讀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我愛讀。

記得《三字經》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它的意思是:戰國的時候有個叫蘇秦的學生,他讀書時爲了防止打瞌睡而把頭髮吊在房樑上,睏倦時便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沒有老師教誨,而是靠自己勤奮刻苦。他的家裏很貧窮,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或停頓過學習。這種做法我覺得有些不合道理,但是這種精神卻影響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從歷史學家到政治學家再到科學家的經歷來看,沒有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是不愛學習的。想想自己,我學得十分慚愧,和他們相比我可差遠了,今後我要學習古人們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我記得還有一段對我記憶猶深: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的意思是:漢代的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我們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從孔融讓梨裏我受到啓示: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尊敬兄長開始,培養我們的愛心,要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纔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纔會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我們要懂得謙讓,我覺得謙讓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它可以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和諧。作爲小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懂得謙讓,不能爲一些小事斤斤計較,人與人之間應和諧共處,這樣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三字經》不僅僅是一本書,它還是文化的寶藏,是智慧的結晶,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必將源遠流長。

《三字經》讀書筆記3

從我上一年級時,學校就要求背誦《三字經》現在我都能背下來了,我從中能悟出了一些道理。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意思是“人出生時,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爲後天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人的性情纔有很大的差別,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得到改變,所以從小關心教育兒童非常重要。”還有“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爲。”是說“子女不用心學習是不應該的,年紀小不努力,長大了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沒有知識,還有什麼用。古代人都知道這些道理,我做爲一個小學生更要發奮學習文化知識,長大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書筆記4

《三字經》中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一句,有個故事:戰國時期,田稷曾出任齊國的丞相。有一天,一位下級官吏爲討好田稷,送給他一大筆黃金。田稷推辭再三,礙着情面還是收下了。他把黃金交給母親,請母親存放起來。田母是個正直而又心細的'人,她暗自思討:兒子當丞相已三年了,還沒有一次交過這麼多的黃金給她保存呢,莫不是……想到這裏,老人就問兒子:“這筆錢財是從哪兒來的?”田稷是個孝子,從小受到田母的嚴教,向母親講實話已成了他的習慣。於是,他就毫不隱瞞地講了實情。……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爲以前我常常對別人說謊話。想起來真有點後悔。故事中有一句話讓我深受教育:做人應該注重品德上的修養。我以後要誠心誠信,不能說謊。

《三字經》讀書筆記5

《三字經》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本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用三個字的,像詩歌的形式用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了中國古代的家教及傳統。《三字經》裏的語言,有的易懂,有的難懂。爲了透徹的理解這本書,我借了一本《解讀三字經》。它是中國歷史學教授錢文忠的作品。

細細地讀着書中的每一個字,看着註釋,慢慢的理解着。一遍讀不懂,就再讀第二遍。這次,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章節,思緒漸漸變得清晰,那一句句精練的語言似乎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到這裏,我從心底裏佩服這位教授。這些字在錢文忠教授的“說教”下變得安靜下來。當我“歷盡千辛萬苦,越過崇山峻嶺”之後,我被《三字經》這一本書深深地震撼了。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字,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含義!我心想:這個無名作者到底是誰?是文人?是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能寫出《三字經》這本書的人一定不簡單!在古代私塾,所有孩子的啓蒙書籍就是《三字經》。

流傳至今的《三字經》在世界上依然有着巨大的影響力。現在的《三字經》早已不單單“屬於”中國。許多外國的兒童,也開書讀各種語言的《三字經》。當然,原創還是在中國。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不去讀先輩們留下的文學經典,我們還去讀什麼呢?讀自己國家的書,然後學習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美好的明天屬於我們,美好的未來屬於我們,美好的祖國依舊屬於我們!祖國媽媽將在我們的建設下,更加繁榮昌盛!

《三字經》讀書筆記6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三字經》。我想大家對這本書都不陌生吧!這本書是我兩歲的時候,媽媽給我買的。那時候的我也只能說會背,還不能理解每個故事的意義。現在重新認真的讀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濃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書中的故事讓我知道古人是如何尊師重道,知錯能改,勤儉節約的。

我最喜歡李白的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幹什麼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爲了大詩人。

故事雖短意義卻很深刻,我堅信通過我的努力學習,我會比古人做的更出色。

《三字經》讀書筆記7

這段時光,我們一向學習《三字經》。《三字經》中有很多故事都能給我以啓迪,其中“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還幫了我的大忙呢!

早些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個滑板。我真是太高興了。寫完作業就拉着爸爸陪我去學滑滑板。但是雖然我的學習熱情很高,但滑板就是不聽我的話。爸爸讓我先學習滑行,但是滑板不是跑得太快,就是左右傾翻,就是不讓我好好使用它。但想到學會後踏在滑板上那種飛翔的感覺,我還是一遍一遍地嘗試,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我想:“我原以爲學這個很容易,沒想到這麼不容易。”就這樣練習了一整天,滑板依然不聽我的話。爸爸看到我沮喪的樣貌,鼓勵我說:“天天,你不要灰心,剛開始學,的確需要努力,但學會後你就能夠自由地滑行了!再堅持,你必須能夠成功!”我聽後想:“好,我再堅持,我就不相信我學不會。”

但是,在以後的幾天中,雖然我也不停地嘗試,我依然沒有感覺,仍然需要爸爸扶着我才能站在滑板上,身體拼命地扭動,滑板好像不認識我一樣,就是不和我配合。想到這幾天的努力竟然換來這樣的結果,我對爸爸說:“我累了,不學了。”爸爸說:“天天,你不是剛剛讀過‘孟母斷織’的故事?”我氣呼呼地說:“是,但是和我有什麼關係!”爸爸說:“孟子怎樣做的呀?”我一下想到了孟子由於對學習感到了厭倦,便逃學回家,他的母親爲了教育他,就氣憤地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是啊,如果中途放下,半途而廢,不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一樣嗎?我要是此刻放下了,還能體會飛翔的感覺嗎?我對爸爸說:“爸,走,開始!”

堅持就是勝利。第二天的下午,正在滑板上扭動的我突然有了簡單的感覺,我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我好像學會了!”

《三字經》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啊!我必須要認真地讀讀這經典!

《三字經》讀書筆記8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十分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務必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能夠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齊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9

放下電子書,重新開始翻看實體書,選了2本書《兩地書》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先看完的是後者,最直接的原因是後者更白話,除了生僻字,沒有太多需要翻查理解的典故歷史。

先說說《三字經》。我以前是沒有看過三字經的,所以雖然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對這個究竟講什麼是沒有概念的。特別因爲熟悉的部分只有開篇的一部分,在開始讀這本書之前,我還一度以爲這是古人用來勸學樹立道德表率的。而事實上《三字經》包羅很廣,讓我越讀越有趣,也就很快讀下來了(此處很快是相對於另外一本書啊)。

《三字經》開篇就是要學習,強調教育,從小開始的教育。之後是要學些什麼。最後再次強調要學習,無論年齡無論地位無論處境,都要學習。

孔子成名後還要向小兒學習,雖然我覺得此小兒只會耍小聰明

最吸引我的應該是古人蒙學都學什麼。《三字經》裏給出的順序是:品性,數數,常識,語文基礎(識字斷句),經&子集(精讀儒家,泛讀百家),歷史。其中常識部分涵蓋曆法、地理、農作物、家禽家畜、道德倫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經子集部分,簡略的介紹了儒家經典和其他各家中的幾家代表。歷史部分更絕,從三皇五帝一直敘述到明朝滅亡。背熟《三字經》,春秋戰國的文化以及歷史朝代更替,初中都能應付一二了。

首要要學習的是品性。

接下來要學習數數和常識。

在學習識字斷句之後,開始學經子集。

最後,要學史。

古人從小學的東西對我也是有些啓發的。無論古今,孩子首先需要培養的都是好的習慣。《三字經》所說的“親師友,習禮儀”現在也適用,當然現在把品相具化成各種具體的習慣。“首孝悌,次見聞”,品性比知識更重要。雖然我是學工科的,我也很贊同《三字經》中對歷史的重視,“考世系,知始終”,民族認同感應該是從民族的歷史開始的。

我希望我家娃是個對歷史感興趣的中國娃。

選《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而不是《三字經》來讀,當然是對自己的古文知識沒有信心,有個人幫你把涉及的人和事講的更明白點,總是好的。事實上,這本書真的很口語化,有點像作者錢文忠站在講臺上,有人把《三字經》遞過去,他就四句八句的讀下來,遇到有故事有來由的地方,就引申開來,說古道今。坐在講臺下的我,就跟着學習一下,看看哪本儒家經典有興趣拿來讀讀,再重溫一下已經許久沒碰過的中國古代史。

《三字經》讀書筆記10

在祖國浩瀚歷史的長河中, 一部部經典猶如一窖烈酒,經歷了數千年的沉積,迸發出縷縷幽香! 而在這些經典中,“善”如一株婉約的清荷,在永恆地綻放。

翻開泛黃的經典,《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人本善自具,要喚醒內心的善。《易經》 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告誡我們要積德行善。《道德經》 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 ,則規勸我們與人爲善……

是的,善良是掛在心底裏的一輪澄澈的明月,它照亮的是一個人精神的天空。

善念是一粒種子,善心是一朵花,善行是一枚果實。沒有誰不需要善良,沒有誰,不被善良感化!

記得我看過一部4分鐘的微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穿着破鞋的小男孩,在車站看到另一個孩子不小心掉落在站臺上的一隻新鞋。這種情況下,有的人會漠不關心,有的人會佔爲己有。但小男孩沒有這麼做,他奮力追趕火車,爲那個孩子送鞋。當追不上火車時,他很沮喪。這時,那個丟鞋的孩子也做了一件事,就是站在車門處,將腳上的另一隻新鞋扔給了他。

全程沒有一句臺詞,卻感人無數。因爲這兩個孩子的舉動告訴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纔會看到心裏本能的善良有多美。善良,是世界上最美的成全。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不經意扔掉很多東西,扔掉天真無邪,丟掉簡單——但無論如何,請帶着善良!一念之間的善良,一望無際的溫暖!

《三字經》讀書筆記11

我喜歡中國經典讀物——《三字經》,這本讀物不論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都讓我受益匪淺。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經典讀物。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美醜,什麼是對錯,什麼是仁、義、禮、智、信;讓我知道了許多人生哲理,知道了應該珍惜時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字經》中“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講的是西漢人路溫舒用蒲草編成席子用來抄書;公孫弘自己製作竹簡用來抄書。他們的生活很清貧沒錢買書,但是卻知道勤奮自勉、刻苦學習。“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講的是漢代的孫敬爲了防止讀書時打瞌睡,把頭髮吊在房樑上;戰國時的蘇秦讀書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們雖然沒有父母、老師的督促、教訓卻能自覺的刻苦讀書。

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後,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非常優越,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但是我們還不好好學習,整天就知道玩電腦,一想到什麼事情就等明天,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想想古人,他們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仍然堅持學習,和我們相比,我們難道不慚愧嗎?

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持之以恆,不斷的超越自己,我們要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報效祖國。讓《三字經》在學習上,不斷地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書筆記12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書筆記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書筆記13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裏面是這麼說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爲者,亦若是”。後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爲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爲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爲“八音”。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爲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爲它好有趣,因爲它裏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裏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14

今天媽媽讓我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進遠“……這句話小朋友們都知道,這就是三字經的經典”臺詞“。

背誦三字經,是我們這學期剛開始的,可三字經的含義,誰又都能理解呢?他寫的是人的善、惡、孝禮,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他一直告訴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親近老師和同學,並且要不恥下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礎。

趕快拿起《三字經》,相信你的收穫比我更多喲!!

《三字經》讀書筆記15

寒假中,我讀了《三字經。百家姓》中的一則小故事,名叫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母親小時候三次搬家,給孟子找到好的成長環境的故事。這則故事首先說明了一個好的環境對於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就連孟子這樣的大學問家也需要孟母三遷,找到適合他的環境,否則他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孟子了。其次故事說明有孟母這樣的良師是關鍵,有了孟母的引導,孟子才找到適合他的環境。所以,我們在成長中也需要負責任的父母或師長等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的成長才能事半功倍。

看了這個故事,我還覺得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點,如果找到適合他的環境,就會激發他的潛質,有所成就。如果孟子有的是做生意的頭腦,那孟子搬到學校旁邊也成不了學問家。所以家長、老師的應材施教是必要的,社會需要大學問家,也需要商人、藝術家等各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