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學識都 人氣:1.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字經讀書筆記集合15篇

三字經讀書筆記1

從我上一年級時,學校就要求背誦《三字經》現在我都能背下來了,我從中能悟出了一些道理。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意思是“人出生時,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爲後天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人的性情纔有很大的差別,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得到改變,所以從小關心教育兒童非常重要。”還有“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爲。”是說“子女不用心學習是不應該的,年紀小不努力,長大了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沒有知識,還有什麼用。古代人都知道這些道理,我做爲一個小學生更要發奮學習文化知識,長大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書筆記2

每次讀到這裏,我的眼眶都是溼潤的,因爲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爸爸媽媽的一點一滴。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論下雨下雪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上了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學習陪我玩耍……我小時候很黏人,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哭鬧,媽媽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極了,就坐在那裏睡覺!一次我高燒近40度,爸爸一會兒一會兒地給我擦酒精,幫我降溫,竟一夜沒有閤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爲值日,走出教室的時候天都黑了,但是媽媽一直在校門口等。看着雪人一樣的媽媽,捂着媽媽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直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了還好發脾氣,媽媽總是給我洗腳而我從沒給媽媽洗過一次……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學習、去思考、去努力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喜歡書裏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與我同行!

三字經讀書筆記3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裏面是這麼說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爲者,亦若是”。後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爲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爲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爲“八音”。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爲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爲它好有趣,因爲它裏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裏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4

我讀了《三字經》,讓我收益不淺的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如果不嚴格教育孩子,即使再好的品質也會逐漸改變。教導子女的關鍵,在於要求他們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我還從書本中唐伯虎拜師學藝的故事中知道了父母爲什麼嚴格要求我,只有嚴格的要求,不斷的學習,不斷努力,學而不厭。才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因爲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要向唐伯虎學習,在以後的學習中,上課認真聽講,仔細完成作業,多看課外書,爭取更上一層樓。

三字經讀書筆記5

暑假,爸爸讓我背三字經,我同意了,於是我的三字經旅途就開始了。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九歲就知道孝順父母,我十歲了,還讓父母操心。“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蔡文姬從小喜歡聽琴,久而久之,她能從琴中聽出彈奏者抒發的心聲。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謝道韞從小喜愛讀書,很小的時候就能吟詩了。她們不過是兩名弱女子,但卻如此聰明過人比我聰明上一百倍。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勤奮學習纔能有所成就,凡是勤學鑽研的人,纔能有所成就。懶惰嬉戲的人,不僅無益反倒有害。所以我要好好學習,自勉自勵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

三字經讀書筆記6

暑期,我看了一本書叫《三字經》,裏面的字都是由三個字組成的,裏面有怎麼教做人的,怎麼做事的,……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漢朝人孔融四歲時就把大梨讓給哥哥吃。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擴展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見聞,學會計算,懂得文理。還有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長輩和晚輩之間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間要注意守信用和講義氣,君主對臣子要敬重臣子君主要負起責任,盡心盡力做事。

看完讓我懂得在家裏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人守信用,負責任。

三字經讀書筆記7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8

媽媽給我買了本《三字經》, 書中每三個字都會講一個道理或是一個歷史、寓言故事。我讀了之後,裏面的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讓我受益匪淺。

讓我深受啓發的一句是“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這麼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讓給哥哥吃。使得我逐漸養成了互相謙讓、禮貌待人的好習慣。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說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爲有用的器具。這句話讓我懂得了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當從小就要刻苦學習,將來成爲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有一個哥哥,上小學的時候就不好好學習,很貪玩。父母怎麼說他也不聽。現在,他非常後悔上小學時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打好基礎。現在後悔已經晚了,又有什麼用呢?

《三字經》中還有許多像這些包含着大道理的小故事 ,它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的好朋友,能伴我成長,促我進步;它也可以不斷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三字經讀書筆記9

三字經,一本傳統知識的教育重點;一本歷來備受推崇,稱之爲”袖裏通鑑綱目“ , ”千古一奇書“;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啓蒙教材。

三字經的每一句當中,即便於記誦,又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有幾句使我心曠神怡。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爲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想想如今,有的小學不好好上,到外面瞎混,一上了初中,學校都不要他,他只能出去打工。可他長大了一事無成,看看別的同學都有了自己家的公司,他到現在才後悔已經晚了。

還有一句,就是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意思就是當時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女子之間要相親相愛,夫妻之間要和順相處。想想如今,夫妻如果過不下去就要離婚,還談什麼和順,要不就是因爲一件小事而吵架。真是不應該呀!

三字經,一本被人稱之爲”若能句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它洋溢着儒學教育的氣息,全篇以孺子思想貫之。

三字經讀書筆記10

大家都知道《三字經》這本書。它是一本我們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學著作。在這本書中,象唱歌一樣的《三字經》竟然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看了《三字經》,我有很多的收穫。

在《三字經》中最讓我受啓發的是“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和“勤有功,戲無益。”這兩句。它說得是一個人小時候不好好讀書,這是不應該的,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所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爲的。古人都知道要從小勤奮努力學習,而我們處在現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中,不愁吃、不愁穿,卻不懂得好好珍惜,想想自己,學習一點也不用心,態度也不認真,作業馬馬虎虎經常出錯,字還寫得很難看,真是太不應該了。

在《三字經》中還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黃香的小女孩,她九歲就知道要孝順父母,夏天用扇子爲父母驅蚊子,冬天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暖被褥。黃香小小的年紀就這麼懂事,我比黃香大一歲,可在家裏,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也不幫家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三字經》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好孩子,我愛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書筆記11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小學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後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纔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媽媽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媽媽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媽媽看了,說: “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很高興。於是,他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後他成了一個小偷,還犯了大案,要被處死。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說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上去,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卻說:“媽媽,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裏繡花針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媽媽,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三字經讀書筆記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啓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有它的原文,而且還有註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知道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纔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着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直以爲父母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爲他們做些什麼。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髮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後,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爲他們着想,儘量讓他們少爲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爲”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鍊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後悔的;“頭懸樑,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一定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該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爲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蘊含着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閱讀者,收穫着,我樂此不疲。

三字經讀書筆記13

寒假裏,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三字經》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爲一句,四句爲一組,讀起來像兒歌一樣朗朗上口。書的內容包括了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間傳說,也是古代兒童的識字課本。

書裏雖然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邊讀一邊看譯文,漸漸的就懂得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道理。

《三字經》裏有這樣兩句話: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意思是說:人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了年齡大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爲。剛剛開採出來的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稱爲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

從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以後才能稱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字經讀書筆記14

每次當我讀《三字經》的時候,我總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麼孝順、善良。想到現在的子女小時候那樣的幸福,長大出國留學,在國外生活,卻對自己家鄉的親人不理不睬。

看看現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別怎麼這麼大呢?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經》裏提到的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學會了有好的東西要讓給弟弟。

三字經讀書筆記15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爲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爲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爲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

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裏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通過對錢教授解讀《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纔會有快樂,纔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