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學識都 人氣:1.79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字經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集合15篇)

三字經讀書筆記1

我原來讀、背三字經時,光是死記硬背,並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更不知道他背後的故事。但有一次老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就非常喜歡。

我背啊背!終於有一天,我看見書後面有意思,還有他背後的故事!意思就是說這三個字是那個人造成的!我看過一遍又一遍後,非常興奮自己找到了意思和背後的故事。但看了一遍有一遍,背了一遍又一遍,總不明白說的是怎麼回事,我堅持了三、四月的上網查,去問。我終於明白了,而且還背的滾瓜爛熟的。我自己以後要按書上的三字經和意思去做,那樣的話,舊知道了怎麼爲人處事,還做的好。

三字經,曾經給我的一個精神,叫我怎麼爲人處事,把事做好。

三字經讀書筆記2

可能看到這個題目你會問,哪本書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書?我肯定回答——《三字經》。因爲它蘊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教會了我們分辨好與壞、善與惡。因此流傳至今。

《三字經》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向我們講述了祖先優良的傳統美德。這本書不僅孩子們愛不釋手,大人也很喜歡。因爲從故事中我們體會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們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其實對我們兒童有很大影響的不僅是老師,更多的是父母。正如《三字經》裏所說“子不教,父之過”,天下的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建議家長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閱讀這本好書。時時處處能成爲自己孩子的榜樣

《三字經》這是一本多好的書啊!它值得我們關注、擁有。

三字經讀書筆記3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三字經》傳承下來已有七百多年了,歷史十分悠久。這本書承載着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今《三字經》的內容已被我們椒江人民印畫在了文化牆上,大大增強了我們椒江的文化氣息。

來,現在就讓我和大家一起走讀椒江文化牆上的《三字經》。

來到文化牆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烏黑髮亮的《三字經》裏的文字和生動的配圖。看得出來,這麼多文字和畫都是聰明勤勞的人們精心書畫寫上去的。顏色豔麗,字跡工整,栩栩如生,美麗動人!我從左往右讀,“教之道,貴以專……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看着這些圖文並茂的文字,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等句子中體會到黃香小小年紀都懂得孝順父親,值得學習、發揚!“融四歲,能讓梨。”作爲弟弟的孔融對自己同輩都能懂得謙讓與寬容。我比起孔融,可真是相差太遠了!生活中,哥哥不管吃的玩的總讓着我這個做妹妹,而我卻一而再,再而三,得寸進尺,不懂得半點謙讓。現在看到這裏,讓我感到十分愧疚。我回家後,馬上真誠地對哥哥說聲“對不起!”表示我的歉意。“養不教,父之惰。教不嚴,師之惰。”它告訴我們做父母都有教育孩子的義務,父母要及時指正孩子的錯誤。老師教育學生不嚴格,那是老師的過錯,會誤人子弟。我慶幸自己有負責、嚴格教育我們的好老師!“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我們作爲小孩子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段機杼。”孟子的母親曾經三次搬家,都是爲了孟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後來能成爲著名的大家,是和他母親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是呀,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啊!我慶幸自己在百年名校——人民小學,在區優秀班級——四(5)班,熱情高昂地學習。我相信同學們都會珍惜這美好的一切,讓我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三字經》凝結着古人的智慧,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它更多地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小故事,大道理!

走讀《三字經》文化牆後,你們有什麼感想呢?願與我一起分享嗎?

三字經讀書筆記4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啓示,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很好的,沒好好學習才變得和別人不一樣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說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裏仍堅持讀書,爲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還有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孔融讓梨這些經典故事,甚至還有天文、地理、氣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識……《三字經》真是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三字經讀書筆記5

《三字經》中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一句,有個故事:戰國時期,田稷曾出任齊國的丞相。有一天,一位下級官吏爲討好田稷,送給他一大筆黃金。田稷推辭再三,礙着情面還是收下了。他把黃金交給母親,請母親存放起來。田母是個正直而又心細的人,她暗自思討:兒子當丞相已三年了,還沒有一次交過這麼多的黃金給她保存呢,莫不是……想到這裏,老人就問兒子:“這筆錢財是從哪兒來的?”田稷是個孝子,從小受到田母的嚴教,向母親講實話已成了他的習慣。於是,他就毫不隱瞞地講了實情。……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爲以前我常常對別人說謊話。想起來真有點後悔。故事中有一句話讓我深受教育:做人應該注重品德上的修養。我以後要誠心誠信,不能說謊。

三字經讀書筆記6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通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

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

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就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一定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爲祖國爭光。

又比如,我讀了書裏講孝敬那一部分,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中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爲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爲了能讓我讀書,不辭辛苦的工作,我從心裏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三字經讀書筆記7

有趣的作文課開始了,王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則《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裏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東漢時期,有一個小孩名叫孔融。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了一大筐梨,父親讓孔融去挑一個梨來吃。孔融左瞧瞧,右看看,選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孔融,你爲什麼不挑一個最大的呢?”孔融認真地回答:“我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吃。”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敬老愛幼、懂得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記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們兩個誰也不讓誰,結果大吵了一場,見了面也不理不睬的。現在想想好慚愧啊!如果當時我讓她一下,矛盾早就化解了。今後,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做當代的小孔融。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商場購物時要謙讓,在乘公交車要謙讓,在醫院看病時更要謙讓。時時要謙讓,人人要謙讓,事事要謙讓。如果每個人都學習孔融謙讓的精神,世界不就會更美好了嗎?

《三字經》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三字經》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三字經讀書筆記8

這個假期,我讀了《三字經》。《三字經》是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影響極大的兒童啓蒙教材。它採用三言韻語,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記憶,便於理解,通俗易懂。讀了它,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箇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不僅包含着多方面的知識,像親孝,忠義,歷史,誠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着許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寫了人重在學習,還應該孝敬長輩的道理,教育我們講文明禮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古人在什麼年齡讀什麼書,教育我們珍惜時間的;第三部份講了朝代的歷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三字經》裏的第一段,雖然比古詩的字數少,但是它說明了很多道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後來處在不同的生活和學習裏,人的性情就漸漸有了好和壞的差別。如果父母沒有對小孩子進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來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專心致志;“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它講的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爲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經不怕麻煩,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子的母親就割斷織布機的布來教育他。五代時,燕山有一個叫竇禹鈞的人,他教育兒子很有辦法。因此它的五個兒子全部考中進士,從此聲名遠揚。這告訴我們:不同的兩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養子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告訴我們:父母、老師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過錯了。那孩子呢,更應該好好學習了,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後什麼都不懂,又能幹什麼呢?……

三字經讀書筆記9

今天,我讀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經》,有人說我真是百看不厭,我想,大概是這樣吧。因爲,這裏的每一句都有着它深刻的道理。比如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杵;融四歲,能讓梨;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我很喜歡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杵。並且,我還知道關於這句話的一個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是調皮,由於住的比較偏僻,有很多的人都從這條路上送去世的人,孟子和他的小夥伴,就學着這些人的樣子,堆一個小土堆,立上一塊小石頭,放一些小石子在旁邊,然後不停的哭。孟母看了,便搬了家,搬到了一個靠近菜市場的地方,可孟子很快和這裏的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們學着賣肉的,也吆喝起來,孟母搖了搖頭,便又搬家,這次,孟母住在了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本想這下孟子應該好好學,沒想到,孟子卻逃課,回到家中,見媽媽正在織布,孟母看到後,心很痛,拿起剪刀就把織好的布剪斷了,孟子不理解的看着媽媽,孟母對孟子說:“你就像這布,我織到一半就把它剪斷,我不就是半途而廢嗎!你也是一樣的。”孟子聽了,淚流滿面,說:“媽媽,我一定會好好學的。”便跑回了學堂。

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做什麼事,不要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除了幹一些壞事)還告訴了我們,不要學一些不適合我們的東西,一定要學一些好的東西,做一個好的自己,一定要學會約束自己。

三字經讀書筆記10

從我上一年級時,學校就要求背誦《三字經》現在我都能背下來了,我從中能悟出了一些道理。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意思是“人出生時,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爲後天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人的性情纔有很大的差別,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得到改變,所以從小關心教育兒童非常重要。”還有“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爲。”是說“子女不用心學習是不應該的,年紀小不努力,長大了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沒有知識,還有什麼用。古代人都知道這些道理,我做爲一個小學生更要發奮學習文化知識,長大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書筆記11

今天,我捧起《三字經》這本書,仔細閱讀,其中有一句話是:”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誼先知。“意思是:東漢時,有一個小孩叫孔融,他四歲時,就懂得把大梨讓給哥哥吃。當弟弟的,就該尊重哥哥。這個道理應該是我們從小便知道的。

讀了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記得我在姥姥家時,姥姥給我們洗了許多桃子讓我們吃,這時,我看見一個”巨無霸“—— 一個很大的桃子,媽媽說:”誰想吃那個就拿那個。“我就拿了一個大的桃子,媽媽說:”你小,就應該拿個小的,大的你吃不完。“可我偏不聽媽媽的,我就吃大的。

今天讀了這句話,我進一步明白了,在做到尊老愛幼的同時,也要做到互相謙讓,這一點我們應該從小就知道,因爲尊老愛幼,互相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讀書筆記12

《三字經》這本書我非常喜歡,書中不僅有又富有哲理性的語言,還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其中,《鐵鑄磨針》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個故事講的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有一天,他書讀到一半就心煩意亂,到河邊去捉蜻蜓玩,他老遠就看見一位老婆婆在河邊磨東西,他走近一看,原來老婆婆在磨鐵棒,便問:“老婆婆你磨鐵棒幹嘛?”老婆婆說:“女兒要出嫁,把它磨成針來做嫁衣。”李白很吃驚:“這麼粗,怎麼才能磨成針呀?”老婆婆說:“孩子,我天天磨,害怕磨不成針麼?”他聽了很受啓發,從此以後發奮學習,後來成了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詩人。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鄰居的大哥哥,記得我8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急着上廁所,拉開燈就去了,回來時看見鄰居家大哥哥的房燈還沒關,我回屋一看都12點30了,大哥哥還在學習雖然他成績很好,但他從不驕傲,我相信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終於,在去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

無論是李白的故事,還是大哥哥的故事,都讓我明白了:勤奮努力學習一定會獲得成果,遊戲,懶惰絕對沒有益處。

三字經讀書筆記13

這些天,我在讀一本書——《三字經》,雖然讀得還不怎麼多,但其中的一些內容和故事使我獲得了一些新知,體會到了一些爲人處世的真諦,特別是其中 “孟母三遷”的故事更令我感觸極深。

“孟母三遷”的原文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它講述的是孟子小時候喪父,爲了給父親守節,他家住在墳地附近。孟母生怕影響兒子的學習,就搬到了地方上的集市。可他們的鄰居是個屠夫,令孟子耳濡目染,學起了買賣。孟母又爲兒子搬到了一所學堂邊。誰知,孟子覺得學習十分乏味,竟逃學回家。孟母十分生氣,織布中的她一氣之下剪斷了織布機上的線。她讓孟子明白學習要踏實,不能半途而廢。孟子懂得這個道理後,每日勤學苦練,終於成爲了一名儒學大家。

古有孟母,今有“王母”。我的母親也與孟母一樣,爲我付出了很多,放棄了不少。記得有一次,母親要參加一個“教育會計培訓考試,而我正好在那個時間要上笛子課。我心想:真好!——這次母親肯定會讓我在家休息了。於是,我就試探着問母親:“媽媽,今天我應該沒事勞駕您。您去考試吧!”“不,你的笛子課不能落下的!”母親十分堅定地說,“不去的話,你會跟不上的!”母親看看手錶,眉頭一皺,繼而大聲催促道:“快,準備好東西,我們馬上下去!”我倆心急火燎地下樓,坐車,母親把我送到了培訓地點,正好趕上上課時間,可她考試肯定要遲到了(母親考試時間與我上課時間同時的)。我上好課,走在樓梯上,心想:今天母親肯定不會按時接我了,該耐心地等一等了。誰知,母親居然早到了,還是那個車位,還是那個熟悉的身影。我快速上了車。我上了車。見母親依然如春風般的笑容滿面,我竟然沒問母親的考試情況,傻傻地說:“怎麼這麼早?”母親答道:“嗯,我考好後查三遍就交卷了。一通過,我馬上就過來了。我可想在你的印像中保持良好記錄哦。”母親的話好似在開玩笑,可我聽起來,卻是沉甸甸的……

車子開動了,往日裏說個沒完沒了的我,此刻是那樣的安靜!可看似文靜的外表下卻涌動着一股難以平靜的思潮:是呀,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的母親與孟子的母親是一樣,她們都是那樣的爲兒女着想,都是那樣的無私,都是那樣的教子有方!當時的我,在心裏不停地呼喊着:謝謝您——我的“王母”,我親愛的母親!……

三字經讀書筆記14

每次當我讀《三字經》的時候,我總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麼孝順、善良。想到現在的子女小時候那樣的幸福,長大出國留學,在國外生活,卻對自己家鄉的親人不理不睬。

看看現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別怎麼這麼大呢?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經》裏提到的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學會了有好的東西要讓給弟弟。

三字經讀書筆記15

放寒假沒幾天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教我灑掃、應對、進退,幫我學習、尊長、敬幼的書——《三字經》。《三字經》文如其名,以三字爲一句,四句一組,就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琅琅上口十分的有趣。但是,《三字經》易學不易懂。從大年初二開始我就拿着這本書和《百家講壇》的教授一起讀《三字經》。

我最喜歡的是《三字經》的頭兩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爲什麼喜歡這兩句呢?是因爲這兩句能幫助我學習做人,學習做“真人”。意思是說,人初立世之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生活和學習環境變換,不同於當初之時了,差異變的越來越大,就象當今社會上的人,有好有壞。這兩句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書中不僅有這樣的解釋還有另外一種意思,就是講人在剛出生時本性是不善良的。爲什麼能這樣說呢?因爲每個人在嬰幼年時都很不懂事,不是很聽話。既不知道父母親爲家累還是不累,爲自己是生氣還是難過。所以說,人出生時是不善良的。

這兩種解釋我比較認同第一種。因爲,每個人在幼年或少年時不能只看聽不聽話,應在受過教育後再判斷是好是壞。應該往好的方面看,往好的方面去培養。這樣,才能做社會有用的人。

我讀了以後深受啓發,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做事,誠實做人。長大後報答父母雙親,報效國家。